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民宿产业正成乡村振兴“新入口”,需警惕“千村一面”

每日经济新闻 2021-10-12 18:57:38

眼下的现实问题在于,面对疫情的不确定性叠加行业“内卷”,民宿到底还是不是一门好生意?民宿产业又将如何持续赋能乡村?如何避免重走“千村一面”的老路?

每经记者 淡忠奎    每经编辑 刘艳美

彭州龙门山民宿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淡忠奎 摄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当下的一项重大战略。作为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的典型代表之一,民宿产业已经写入超过15个省市的“十四五”规划纲要,被越来越多的地方视为乡村振兴的突破口。

近日,2021中国民宿产业生态大会暨第四届中国·彭州龙门山民宿发展大会在四川省彭州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政企代表、专家学者、上下游企业代表等400余人共商民宿产业生态以及行业前沿问题。

“乡村的本质是土地。乡村的土地如果不能增值,土地上如果没有物业,物业上如果没有商家,这些商家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流水做出来,乡村就没有机会。”开始吧创始人、如程CEO徐建军直言,唯有如此,才能链接土地价值,链接流量,进而带动人口回流,这也是民宿核心的价值所在。

不过,眼下的现实问题在于,面对疫情的不确定性叠加行业“内卷”,民宿到底还是不是一门好生意?民宿产业又将如何持续赋能乡村?如何避免重走“千村一面”的老路?

行业优胜劣汰

随着“民宿鼻祖”裸心谷等系列民宿爆火,距离上海大约两小时车程的小镇——浙江省德清县莫干山镇成为乡村休闲旅游品牌的标杆。官方数据显示,2020年,全镇共有民宿企业847家,全年累计接待游客230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25亿元。

这引得各地纷纷效仿,亦引得不少资本押注新赛道。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0年,民宿相关企业注册量从5509家增长至32005家,增长近5倍。从房源规模来看,2020年国内民宿房源总量达300万套,其中乡村民宿房源总量达到38万套,同比增长90%。

一面是供给端民宿行业体量迅速增长,一面是消费端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尚未消除。如今,民宿还是不是一门好生意?

从行业特征来看,民宿行业具有高客单价、高毛利的特点。徐建军透露:“我们一般在OTA卖600-800元/晚的民宿,运营成本和租金大概是143元/晚,若果成本做到270元/晚,那么携程、美团上可以卖到1500-1800元/晚……”

一般而言,行业平均入住率在27%左右收支就可以持平,但目前大部分民宿入住率只有25%-30%。而且因为淡旺季的出现,令民宿产生大量无法克服的库存。

“这个行业消费者其实就是那么几百万、一千万人,我们有5万家民宿的时候是这么多人,现在做到7万家,消费者还是这么多人。”徐建军提及,没有新的流量进来,从而造成了行业“内卷”。

更加令人担忧的是,疫情可能造成人们消费欲望降低,不愿在外出旅游上多花钱。“民宿行业在走下坡路。”民宿行业服务平台“借宿”创始人夏雨清去年就曾发出这样的感叹,因为全国民宿的入住率都在走低,丽江、大理等地皆是重灾区。

不过,裸心谷设计师吕晓辉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实际上大的趋势并没有发生改变,疫情只是把很多流量克制在某个特定空间,造成一些资金或者经营上的困难,而一些优秀的管理者能够应对这些变化,“这可能也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

盘活闲置资产

在许多行业专家看来,“民宿未来十年依然会是主流行业”,因为城乡对流的主题没有发生变化,民宿和宿集也逐渐成为乡村建设的一个高效“新入口”。

中国乡建院创始人李昌平表示:“乡村振兴的关键就是要增加农民收入和可支配的现金流,过去靠劳动力,而现在主要靠‘盘活闲置资源资产’,要实现土地资产和非地资产的活化。”从这个角度而言,民宿产业正是盘活农村闲置资产的一种具体实践。

跟早期的野蛮生长不同,不少地方逐步探索“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其中有“西南莫干山”之称的四川彭州龙门山民宿集群就是突出代表。据透露,彭州民宿产业年均接待游客20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70亿元,“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蜕变”。

彭州龙门山民宿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淡忠奎 摄

从区域发展来看,民宿包含物业、服务、消费完整产业链,不仅能给当地带来经济收入,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提供很多就业机会,进而带来劳动力回流。彭州市龙门山镇小石村的蜕变就是民宿赋能乡村的一个缩影。

时间回到5年前。群山围抱的小石村还因为空心化备受困扰,地震重建的砖混房子千篇一律,又缺乏旅游资源,总结起来就是“一个平平无奇的村子”。在外经商多年回乡的村支书岳付飞找到从哈佛归来的建筑师李烨,对房屋和公共空间重新设计改造,发展共享民宿,使得村子开始重新焕发活力。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小石村发现,近山坡的小道旁散落着几家装饰精美的民宿,村里所有的屋子都有各种不同的屋檐,供村民在檐下休憩、娱乐。最为醒目的就是村子中心融合健身、夜校、卫生室等多种功能的“大屋檐”,这已经成为村中最具辨识度的文化标识。

“我们希望发展经济的模式也可以跟‘同在一个屋檐下’主题契合,村集体、村民、外来运营公司利益共享,让资源分享成为一种常态”。李烨表示。

植根本土文化

作为乡村建设的入口,民宿不可避免地会涉及村落改造,涉及商业文化。更进一步思考:什么样的村庄适合发展民宿产业,这种改造是否具备持续性?随着民宿产业加速发展,会不会走上民俗村“千村一面”的老路……

其实,民宿并不适合所有村庄,它是有一定先决条件的。 “当地的资源要具有一定唯一性,一定要有非常明显的特点,比如挨着一个著名景点。然后,需要有经验、有思想、有能力的人来运营。”吕晓辉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有些地方比较急功近利,缺乏长线考虑,这也是民宿发展可能会遇到的困难。

此外,外来文化的侵袭也值得警惕。台湾大叶大学设计暨艺术学院教授黄柏铃以台湾民宿产业发展为例反思称,乡村旅游和民俗产生于城市人的生活焦虑和体验慢生活的需求,逐渐开始有一些怀旧营销,这就涉及到“记忆消费”。这种记忆更多是一种情感,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被表演或故意呈现出来的——这就是外来文化对原生文化的“入侵”。

实际上,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不乏这样的例子,此前被清理整顿的特色小镇尤为严重。比如,2017年电视剧《白鹿原》热播后,西安一度出现过白鹿原影视城、白鹿仓景区、白鹿原民俗村等6个以“白鹿原”为主题的乡村旅游特色小镇,形成同质化竞争。

这就是本土文化被资本和商业文化裹挟的典型案例。在民宿改造过程中,这样的问题如何避免?

关键还是是要植根本土文化。会上,不少建筑设计师都指出:“设计最终并不能改变一个地方,而只能去延续和保护本土文脉肌理。民宿只有和当地文化和当地人产生高度粘合,才可能内化成一种生活方式,才会真正长久存在下去。”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