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京东科技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发展数字经济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最优解”

每日经济新闻 2021-09-18 16:01:21

◎沈建光认为,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改造,实现智能化经营和精细化管理,可以大幅提高经营效率,减少能源消耗;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与新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模式融合,既可以更好地推进节能减排改造,也能促进能源转型、节能减排技术发展;以新兴数字科技产业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多为低能耗高效率产业,且能源多依赖电力等非化石能源,将直接减少碳排放。

每经记者 曾剑    每经编辑 宋思艰    

第十八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正在成都举行,作为西博会活动之一的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高峰论坛在今日(9月18日)正式召开,该论坛由四川省国资委、四川省金融局等共同主办。会上,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科技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以《数字经济助力“双碳”目标》为题进行了主题演讲。他认为,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面临着许多挑战,需要经济结构、能源结构和技术突破联动。要实现这种突破联动,需要发展数字经济,推动各个行业降本增效。

“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多方联动

沈建光指出,按照行业来看,全球发电供热排放占比最高为30.4%,交通运输占16.2%,制造业和建筑业分别占12.4%和5.6%。非能源活动行业中,农业排放占11.8%,工业生产过程占5.7%。而我国发电供热和制造业排放占比高达41.6%和23.2%,交通运输占7.5%,建筑部门占4.5%,工业生产过程和农业占比分别为9.7%和6.1%。

“我国制造业等行业碳排放占比明显偏高,而交通、建筑、农业等行业占比较低。”沈建光称。他表示,根据测算,在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下,2050年中国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或将从2020年的130.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缩减至13.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降幅达到90%;在此情况下,电力、工业、建筑和交通四大用能行业将面临较大的减排压力。

与此同时,他认为,保持经济较快发展对实现“双碳”目标也带来了极大挑战。一方面,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之间只有30年的时间,至少比欧美发达国家提前了10年;另一方面,在“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的远景目标之下,未来15年中国GDP平均增速要达到4.7%左右,更快的经济增长对应更大的能源消耗。这些因素都增添了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难度。

基于上述情况,沈建光认为我国要实现“双碳”目标,需要提高服务业增长贡献,积极推进能源结构变革,加快电力、建筑、交通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应用。

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科技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 每经记者 曾剑 摄

按照沈建光的理解,服务业的单位GDP能耗低于工业。同时,在“双碳”目标下,我国将迎来前所未有的能源结构变革,清洁能源将占据现代能源体系的主导地位。此外,电力行业需要积极发展光伏、风电、水电、核电等新能源发电,解决安全隐患、碳补充和封存等技术难题;工业领域需要加快推进工业电气化应用,改造生产流程和实施环保材料替代;建筑领域需要加快研发低能耗的采暖和制冷技术,并通过技术升级推动存量替代;交通领域需要着力解决新能源汽车电池能量密度有限、氢燃料电池普及率低等问题。

发展数字经济是“最优解”

对于上述路径的实现,沈建光也给出了他的想法。“发展数字经济是推动各方联动,从而实现‘双碳’目标的‘最优解’。”沈建光表示。

沈建光表示,“十三五”时期,我国大数据产业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30%,2020年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在过去的2020年,我国服务业、工业、农业数字经济占行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40.7%、21.0%和8.9%,产业数字化转型提速,融合发展向深层次演进。

在他看来,发展数字经济和实现“双碳”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数字经济发展是将数据作为核心生产要素,以数字基础设施为基石、数字政府治理为保障,创新运用数字技术,促进数据安全有序高效流转,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共同发展。在此基础上,以数字经济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强大牵引力,通过打造智慧城市、提升区域协同、深化对外开放,可以更好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同时,可以有效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有助于同步推进2035年远景发展目标和“双碳”目标。

“数字化转型将全面推动各个行业降本增效。”沈建光还说道。他认为,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改造,实现智能化经营和精细化管理,可以大幅提高经营效率,减少能源消耗;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与新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模式融合,既可以更好地推进节能减排改造,也能促进能源转型、节能减排技术发展;以新兴数字科技产业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多为低能耗高效率产业,且能源多依赖电力等非化石能源,将直接减少碳排放。

在沈建光看来,数字化转型还将极大改善绿色消费和投资需求,强化全社会碳减排的协同性。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西博会 京东 沈建光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