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人才与科技如何同频共振?诺奖得主、顶尖专家高端对话

每日经济新闻 2021-09-09 12:37:07

不少专家学者及演讲嘉宾均提到人才培养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以及二者未来应怎样紧密结合、促进产业发展乃至全球可持续发展等关键问题。

每经记者 程晓玲    每经编辑 刘艳美

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和人才,是国力强盛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如何让二者更好地同频共振?

9月7日,第十九届中国西部海外高新科技人才洽谈会(以下简称“海科会”)正式开幕,以“科技促发展·创新谋未来”为主题,包括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32名海内外院士、100多个海外创新团队等共3000多位嘉宾通过现场和线上方式参会,亮观点、出新招为科技发展提供真知灼见。

在这场顶尖人才与科技创新的高质量对话中,《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的不少专家学者及演讲嘉宾均提到人才培养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以及二者未来应怎样紧密结合、促进产业发展乃至全球可持续发展等关键问题。

“高质量的科学需要非常大的投资和科研人员的全情投入,这其中年轻人的作用十分关键。”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迈克尔·莱维特以自己正在研究的预测蛋白折叠的形状和结构举例,认为科学家应该与人工智能加强合作,“来创建新的东西”。

迈克尔·莱维特现场演讲 图片来源:活动主办方提供

基础研究与年轻人才是关键

“在科学研究当中,真正能够让科学进一步发展的就是基础科学。”在第十九届“海科会”天府论坛上,迈克尔·莱维特以“结合人才与人工智能的科技创新”为题发表演讲时表示,基础科学可以促进未来科学进一步发展,并且是以我们完全无法预料的方式出现的成果,“比如新冠抗体,正是基于四十多年前基础的科学研究”。

迈克尔·莱维特认为,评价一个国家基础研究做得好坏与否,往往需要通过几十年后取得的成果来评判,而诺贝尔奖的评选就是指向基础科学研究。

他在现场展示了一张诺贝尔奖获得者占比图,通过对比可以看到在上世纪40年代以前,诺贝尔奖获得者多产生在欧洲,随后美国成为诺奖获得者最多的国家,过去十年情况又在发生变化。可以发现,基础科学研究的投资和诺贝尔奖的获得数量具有一定相关性。

迈克尔·莱维特将科学研究和发现比作“中彩票”,“如果只买一张几率太低了,买十张就会几率很高,这和人才培养过程非常相似”。

那要“中彩票”怎么做呢?“就要买很多张彩票,也就是我们要有非常大的团队,而且这些团队要覆盖很多的不同领域。”迈克尔·莱维特认为,高质量的基础科学研究需要投资,也需要科研人员的全情投入,其中,“年轻人的作用是最关键的”。

谈及人才与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的结合,迈克尔·莱维特表示,“人工智能可以进行智能学习,再与科研人才的工作结合在一起,来创建新的东西。”

“比如,现在的手机可以像未来的医生一样,将各种资源医疗整合在一起,告诉我们该怎么预防疾病。医生做的事情是出现问题再解决问题,而现在我们通过预防医学就能尽可能地预防和减少病状出现的可能性。”他说。

成果转化催生产业新机遇

“我们的基础研究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接下来是产业化。”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赵宇亮基于纳米科技人才与科技创新链分析指出。

他将科技创新链分为9级,1-3级是基础研究,包括论文发表、专利申请等;4-6级是是工程化阶段,解决“能否量产、能否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等问题;7-9级是产业和商品。他指出,在纳米科技领域,“我国两端都很强,短板在4-6级”,也就是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环节。

“怎么样把基础研究成果变成产品、变成产业,就是怎么样把科学家的能力转化为国家能力,这是我们需要做的事情。”赵宇亮表示,为了改变局面,过去几年我国在纳米科技产业化方面进行了大规模投入,比如在大湾区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专门聚焦成果转移转化等。

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陈俊龙则提出了一些新的人工智能产业化方向。

“例如,在人工智能赋能的产业中,有机器智能、人机系统、人机融合等。我们希望以后人可以跟机器人直接交互,而不是通过写代码和程序——机器人利用它的视觉、脑波的传输,可以直接了解使用者的情绪。”陈俊龙介绍,经过云计算做“脑脑通信”,实现脑波信息传输,将有助于解决焦虑症、自闭症、长者神经退化等问题。

陈俊龙表示,人工智能正逐渐从传统的算力、算法、数据等演变成新一代人工智能,也就是交互学习、脑机交互等。“我们希望从新一代人工智能演变成所谓的AI3.0,用大数据技术来做大数据智能、群体智能以及人机混合的增强智能,将新一代人工智与5G、物联网等各种信息技术结合,进行新的演进”。

科技进步下的风险和挑战

“与此同时,大自然也以巨大的变化来回应我们人类的进步。”欧盟国际外交协会执委会副主席维尔纳·施杜普在本届海科会分论坛——第三届中欧生命科学发展与合作论坛上直言。

维尔纳·施杜普认为,回顾过去两年,健康行业的发展已经清楚地表明:在医学方面,也就是生命科学方面,国际化研究和国际化应用的战略是不可逆转的,同时,人们及其个人健康比以往任何时候受到各种发展的影响都要大。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干细胞治疗技术和产业化快速发展,成为生命科学领域重要方向。此次参会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院长苏国辉也带来其干细胞研究与产业化最新成果。

苏国辉介绍,其团队与一家公司共同申请的干细胞新药,获批后就可以启动临床试验。这款新药是用脐带的干细胞来治疗骨关节炎,以后研发的干细胞药物还将用于治疗视神经炎、脊髓炎等。

另一方面,如维尔纳·施杜普所言,面对越来越多的自然灾害,必须通过人类共同行动来保护地球。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要实现“双碳”目标,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十分关键。

浙江大学教授、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文福拴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其团队正与来自四川的电力公司合作一个新项目:把人工智能引入电网调度工作,根据电力负荷变化及时调整发电输力。

同时,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副主任、原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闪淳昌指出,面对自然灾害、安全生产、公共卫生事件等风险挑战,我国仍存在危机意识不强、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健全、城市脆弱性凸显等短板。他建议,应把增强早期监测预警能力作为当务之急,依靠科技进步和信息化推进监测预警现代化。

值得一提的是,全国首个极端灾害预警智库在本届海科会分论坛——灾害预警科技与服务创新论坛上启动建设。

极端灾害预警智库主任、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博士表示,智库将聚焦我国灾害预警、防灾减灾重大决策部署,整合专家资源,为防灾减灾工作科学决策提出对策建议,加强极端灾害监测预警和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将有力推动我国多灾种预警技术、应用、政策、法规领域的科研与创新。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