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专访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董事长何锦峰:碳达峰碳中和,其实人人都可以参与

每日经济新闻 2021-08-02 19:39:01

◎成都“绿色出行低碳一夏”数字人民币公共交通试点测试活动落下帷幕,10万名参与活动的中签市民使用数字人民币搭乘公交、地铁出行,共计节能减碳10336吨。

◎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董事长何锦峰表示,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下,当下正是拓宽个人碳中和路径的最好时机。

每经记者 张祎    每经编辑 廖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成都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获悉,“绿色出行低碳一夏”数字人民币公共交通试点测试活动落下帷幕,截至8月2日上午10点,10万名参与活动的中签市民使用数字人民币搭乘公交、地铁出行,共计节能减碳10336吨。

同时,本次活动的个人低碳出行排行榜也正式出炉,其中碳减排量靠前的2万名市民将额外再“瓜分”总价值60万元的天府通乘车优惠券。优惠券将会在活动结束后的3个工作日内,发送到中奖市民的天府通App账户中。

据了解,本次低碳出行排行榜的建模、测算及统计工作交由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以下简称“四川环交所”)承担。作为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备案的全国非试点地区第一家、全国第八家碳交易机构,四川环交所成立十年来,不断完善碳市场功能,并在推动个人低碳生活方面开展了不少创新性探索。

“我们希望的是,通过各种活动和实践,促进个人建立低碳意识,并帮助他们建立对碳资产价值的认识,让他们明白碳排放权是具有稀缺性的。”日前,四川环交所董事长何锦峰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下,当下正是拓宽个人碳中和路径的最好时机,人们也有了更多机会参与到这一行动中来。

四川环交所董事长何锦峰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祎 摄

低碳出行,成都已具备条件

这个夏天,数字人民币与低碳生活之间,产生了一场奇妙的“化学反应”。

7月3日,成都市人民政府、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联合开展的“绿色出行低碳一夏”数字人民币公共交通试点测试活动正式上线。这不但令成都成为首个大规模验证数字人民币高频小额运用和测试子钱包推送模式的数字人民币试点城市,也为这座正在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的城市带来了一次市民集体减碳的机会。

本次活动中,共有10万名中签市民获得了价值总计1200万元的数字人民币公共交通出行优惠券。为了量化个人减排贡献,四川环交所参照《成都市会展活动碳足迹核算与碳中和实施指南(DB5101/T 41-2018)》确定了计算公式,即个人公共交通出行碳减排量=个人公共交通出行里程×公共交通出行碳减排量相对因子。其中,个人公共交通出行里程数据经由中签市民授权同意后提取;公共交通出行碳减排量相对因子则是指单位里程公共交通出行碳排放量相对于基准出行碳排放量的差值。

经统计,本次活动中,中签市民使用数字人民币乘地铁、坐公交,共计节能减碳10336吨。同时,活动还对每个人的出行碳排放量进行了排名,碳减排量靠前的2万名市民额外获得总价值60万元的天府通乘车优惠券。

据介绍,本次活动提取的出行数据呈现出不少颇有意思的特征,而其中最明显的是,成都市民更倾向于选择地铁出行。中签市民中,大约有87%乘坐过地铁,大约23%的人乘坐过公交车。

“大家更愿意坐地铁,说明成都已经具备让市民低碳出行的条件。”何锦峰清楚记得,2010年,成都市首条地铁线路1号线一期工程开通,全长只有18.5公里,2016年,成都在申报国家低碳试点城市时,地铁运行总里程已增长到了184公里,到了2021年6月底,线路总长更是达到了518.96公里。

随着地铁线路不断开通,何锦峰自己的出行习惯也在发生变化,“我家附近通了地铁后,现在我上下班也不开车了,基本都是坐地铁。”

低碳出行,是近年来减排行动中一项广泛倡导的行动。我国承诺2030年前碳达峰,即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排放量不再增加,而后逐步回落,并承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通过去除手段抵消掉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实现正负抵消,达到“净零排放”。

2017年印发的《成都市低碳城市试点实施方案》也提出,成都计划在2025年之前实现碳排放总量达到峰值,成为国内低碳发展先进城市。

“通过这次的排行榜,让公众意识到了,原来碳达峰、碳中和,其实我们人人都可以参与进来。”何锦峰表示,自从我国提出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后,国家部委、地方政府、企业都在积极行动,市民也多少有所耳闻和了解,但许多时候很难与自身关联起来,这次的活动将个人行为与“双碳”目标紧密联系起来,是一次很好的尝试和创新。

个人减碳,如何自证?

如本次结合绿色出行的数字人民币测试活动这般,将个人的减碳行为量化、记录、转换,为之赋予一定的意义和价值,是四川环交所近年来发力的一个方向。

目前,国内碳市场交易产品包括碳排放配额、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简称CCER)及主管部门规定的其它交易产品。成立于2011年9月的四川环交所,是全国目前唯一一家集碳排放权、用能权、排污权、水权交易为核心主业的环境资源交易平台,并为全社会节能减排降碳提供投融资及其他增值服务。

在碳市场服务板块,四川环交所主要提供以CCER为主的碳交易服务。自2016年12月开市以来,四川碳市场上市交易的CCER项目有55个,来自全国20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累计成交CCER约1800万吨,按可比口径位居全国9家碳交易机构中第四位,市场占有率近20%。

与此同时,四川环交所还在创新中拓展着碳中和的服务空间。

碳中和是一种“净零排放”的平衡状态,也是政府、企业、组织或个人通过购买碳配额、碳信用或植树造林等方式,抵消其在生产、生活和消费等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的具体行动。对于实现碳中和的具体路径,何锦峰的逻辑视角是自下而上的,“如果每个机构、组织都做到了碳中和,加总起来,自然也就从整体上实现了国家的碳中和。”

沿着这样的思路,2019年6月,四川环交所正式上线了面向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点点”碳中和平台,提供发布各类活动场景、在线计算碳排放量、在线购买碳信用、颁发电子荣誉证书、碳中和排行榜查询等服务。

谈到“点点”这个平台的命名,何锦峰称,其实这里面蕴含了“减碳多一点,排放少一点”的寓意。早在2015年,何锦峰带着团队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大会期间,就在会场点位布展,宣传了这一理念。他认为,虽然人们现在还无法做到完全零排放,但可以尽量通过绿色低碳生产生活,做到只排放一点点。

“放眼全球,目前个人领域做的更多是对减排量的记录,而‘点点’碳中和平台更着重于记录个人碳足迹、进行碳中和,是全国首个可以为个人提供碳中和服务的综合性平台。”何锦峰表示,系统建成之后,为个人的碳中和行动带来了便捷和高效。

何锦峰说,虽然以前许多个人有意愿做碳中和,但怎么计算碳排放量是个问题,往往需要找第三方机构来进行测算,也许做碳中和只需要花一两元钱,但第三方机构做项目核查可能就要花上几百元钱,很难进行操作和推广。“点点”碳中和平台基于一定的方法学和标准而设计,只需要将个人的相关行为参数输入到平台系统中,就能在线计算出大致的碳排放量,通过平台系统购买相应的碳信用并委托平台向碳信用注册登记系统申请减排量注销,从而抵消自己产生的碳排放,即可完成碳中和闭环

此外,个人在线进行碳中和后,系统还会自动颁发电子证书,并记录下碳中和的足迹。“相当于每个人有一个碳账户,记录了碳排放和碳中和这两项数据。你是一个‘低碳’的人、‘零碳’的人,还是一个‘高碳’的人,从此可以用数据说话。”

除个人外,“点点”碳中和平台还被推广到了各类活动中,平台上线以来,已推动完成会议碳中和70余场、景区年度碳中和2个,均通过购买并注销CCER的方式实现,共计碳中和量1950多吨,相当于22万辆燃油轿车停驶一天。目前,“点点”碳中和平台应用场景正在向餐饮、商超、办公、生产经营活动等方向拓展。

何锦峰表示,“点点”碳中和平台的运作带有一定的公益意味,以市场化的方式鼓励人们做公益,会促进人们去关注和了解碳排放权的价值。

发展绿色金融,环境权益交易是基础设施

近年来,国内众多机构纷纷加入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组织(UNPRI)。目前,在近70家中国签署人中,四川环交所是唯一一家交易机构。

资料显示,责任投资是一种先进的投资理念和投资方式,将环境、社会、企业治理(ESG)三个因素融入投资策略,可以在长期内给投资者带来更高的收益率,并且有助于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

在何锦峰看来,作为一家交易所,应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环境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促进环境资源要素有序流动,促进经济社会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

为此,2019年12月,四川环交所正式上线了“绿蓉融”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为绿色金融产品和项目架“桥”引“路”,成为四川省绿色金融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设施。

“我们与金融机构之间,有着天然的‘砍断骨头连着筋’的联系。”何锦峰认为,环境权益交易是绿色金融的基础设施,未来许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产品的基础资产将是环境权益,搭建一个平台,桥接银证保信以及绿色环保节能低碳有关产业信息,可以最大限度解决绿色金融供需两端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在“绿蓉融”具体实施中,何锦峰指出,要先“聚集”,再“扩散”。

首先,让银证保信相关金融机构将相关金融产品放入平台,令平台发挥信息聚集的功能,“就像开超市一样,先铺货,把琳琅满目的商品摆上,同时也增加了商品的营销渠道。”

接下来,是让“人”进来。“绿蓉融”拓展建设了四川省绿色企业库和绿色项目库,联通“天府信用通”等系统,实现信息安全共享,积累形成绿色金融大数据,发挥出信息扩散的功能。

“‘商品’进来了,‘人’也进来了,最终还要实现交易。”何锦峰介绍,“绿蓉融”的上线,不但成为四川省2019年应对气候变化十件大事之一,还成为了四川省2020年深化改革十大件事中的金融创新内容。截至目前,该平台已注册企业1769家,入驻金融机构28家,上线绿色金融产品49个,放款逾12亿元。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碳达峰 碳中和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