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广东省原副省长陈云贤:以碳交易为载体,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弯道超车”

每日经济新闻 2021-07-26 17:42:09

在陈云贤看来,中国碳排放总量世界第一、人均第二,如果把碳排放转化为碳排放权交易,应用金融手段不断推动市场发展,它有望成为全球最具潜力的减排市场。通过建立国内统一、国际接轨的碳交易市场,“中国的碳市场能够在国际上发挥积极作用。”

每经记者 杨弃非    每经实习记者 刘雅玲    每经编辑 杨欢

1.thumb_head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中国抢占先机以‘碳交易·人民币结算’为载体,建立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低碳经济发展金融体系,可演绎一条人民币国际化‘弯道超车’新路径。”在7月17日举行的“2021国际金融科技论坛”上,广东省前副省长、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客座教授陈云贤如是指出。

就在前一天(7月16日),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在北京、湖北和上海同时举办“一主两副”启动仪式。这意味着,经过十年试点后,我国碳现货交易市场实现全国联网、在统一标准下推进运营。

在陈云贤看来,中国碳排放总量世界第一、人均第二,如果把碳排放转化为碳排放权交易,应用金融手段不断推动市场发展,它有望成为全球最具潜力的减排市场。通过建立国内统一、国际接轨的碳交易市场,“中国的碳市场能够在国际上发挥积极作用。”

这其中,碳期货交易将是重要环节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将“支持广州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研究设立以碳排放为首个品种的创新型期货交易所”。在陈云贤看来,在此基础上,捆绑碳期货交易与人民币国际结算,将是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的可行之路。

探索推动碳现货、期货交易市场共进

2011年10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同意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湖北省、广东省及深圳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标志着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工作拉开帷幕。

所谓“碳排放权交易”,就是把二氧化碳的排放权当做商品进行买卖,需要减排的企业会获得一定的碳排放配额,成功减排可以出售多余的配额,超额排放则要在碳市场上购买配额。

十年来,中国碳交易市场建设已成效初显。根据生态环境部数据,截至今年3月,我国碳市场共覆盖20多个行业、2038家重点排放企业,累计覆盖4.4亿吨碳排放量,累计成交金额约104.7亿元。

但同时,问题犹存。据陈云贤总结,一是缺乏碳交易统一平台,市场分割明显,流动性不足,价格发现机制尚未形成;二是金融机构参与度不高,碳金融专业人才缺乏;三是碳交易国际化程度不高,在全球碳交易商场的话语权缺失。

如何进一步推动碳交易市场的建设?

陈云贤介绍,当前我国在碳市场体系建设路径选择上,采取了“自下而上”的发展战略,即先试点后推广、先区域后全国、先现货后期货的方式推进。经过前期的CDM建设阶段、碳交易市场试点建设阶段,当前正是全国统一碳市场建设阶段。

而“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全国统一的碳现货交易市场,被寄望于通过更为灵活的市场机制优化碳资源配置,并由此充当健全碳市场金融体系的重要载体。基于此,其也被认为是破解当前碳交易市场难题的重要抓手。

在此基础上,陈云贤进一步指出,还需推动规范碳现货市场,创建碳期货市场,建设国内统一、国际接轨的碳金融标准体系,健全碳资产财产权保护法,以及制定碳金融市场国家(国际)监管准则。

他特别强调,碳期货市场的推进——碳市场本身的特性和国际经验均表明,碳市场体系建设的有效路径是统一交易和现货、期货市场同步对接。“要反复说的是,欧盟碳市场的推动,是现货期货一道,自上而下、同步发展,形成欧盟成员国跨步推动的碳市场统一。”

而在中国,推动碳期货交易还有更多意义。根据他的设想,在创建碳期货交易所的基础上,中国将有望以标准化建设为抓手,抢占亚洲碳期货市场话语权,进而通过加强法制建设,捆绑碳期货交易与人民币国际结算,还可能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建碳期货标准

根据世界银行测算,全球碳交易总量2020年达到10.13亿吨,将超过石油成为世界第一大交易市场。

我国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碳交易市场。陈云贤指出,按人口人均计算,我们属于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的排放国,“既是一个负担,但是把负担转化为碳排放权的交易,用金融手段来促进它的减排,它又可以成为最有潜力的碳交易市场”。

碳交易的规模优势,可能进一步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一种突破口。

陈云贤认为,英镑和美元的国际化均经历过类似路径。“英镑的国际化有多个关键的重要节点,但是不能忽视的是,煤炭捆绑英镑作为国际大宗商品,尤其是大宗能源商品推进发展,助推了英镑取代荷兰盾,最终成为其实现国际化的重要节点。”他如是解释。

美元国际化更是如此。据陈云贤分析,美元的国际化有几个关键节点,如布雷顿森林会议、马歇尔计划等,但同样,美元与大宗能源商品石油捆绑,形成国际结算支付货币,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节点。“直到现在,欧盟的碳排放体系现货市场以欧元结算,但其期货市场仍然是以美元结算。”

作为按人均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国家,中国亦迎来新的机遇。

“大宗能源商品,前有‘煤炭·英镑’‘石油·美元’体系的国际化进程,后有伴随着低碳特征的新能源运用及贸易,未来碳信用、碳商品、碳排放权交易等将会蓬勃兴起。”陈云贤认为,中国作为最有潜力的碳交易市场,这将可能成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重要节点。

如何抓住“碳排放权交易”的潜力,结合人民币结算,实现“弯道超车”?

一种可能性是,借助“一带一路”,形成沿线国家碳期货交易共同的标准。陈云贤提到越南,“现在其发展得非常快,不断往前冲,方方面面的经济表现,基本上处于珠三角上个世纪末这个世纪初的状态”——“类似于越南,更多‘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它的工业化的进程会不会带来同样的排放问题?”

基于此,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陈云贤提出了四种发展路径: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碳市场交易合作,捆绑人民币国际结算,提供人民币流动性;丰富碳交易品种,扩大人民币捆绑规模;促使中资银行、金融科技公司等企业进入,提高人民币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深化区域碳金融和货币合作机制。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中国抢占先机以‘碳交易·人民币结算’为载体,建立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低碳经济发展金融体系,可演绎一条人民币国际化‘弯道超车’新路径。”在7月17日举行的“2021国际金融科技论坛”上,广东省前副省长、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客座教授陈云贤如是指出。 就在前一天(7月16日),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在北京、湖北和上海同时举办“一主两副”启动仪式。这意味着,经过十年试点后,我国碳现货交易市场实现全国联网、在统一标准下推进运营。 在陈云贤看来,中国碳排放总量世界第一、人均第二,如果把碳排放转化为碳排放权交易,应用金融手段不断推动市场发展,它有望成为全球最具潜力的减排市场。通过建立国内统一、国际接轨的碳交易市场,“中国的碳市场能够在国际上发挥积极作用。” 这其中,碳期货交易将是重要环节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将“支持广州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研究设立以碳排放为首个品种的创新型期货交易所”。在陈云贤看来,在此基础上,捆绑碳期货交易与人民币国际结算,将是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的可行之路。 探索推动碳现货、期货交易市场共进 2011年10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同意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湖北省、广东省及深圳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标志着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工作拉开帷幕。 所谓“碳排放权交易”,就是把二氧化碳的排放权当做商品进行买卖,需要减排的企业会获得一定的碳排放配额,成功减排可以出售多余的配额,超额排放则要在碳市场上购买配额。 十年来,中国碳交易市场建设已成效初显。根据生态环境部数据,截至今年3月,我国碳市场共覆盖20多个行业、2038家重点排放企业,累计覆盖4.4亿吨碳排放量,累计成交金额约104.7亿元。 但同时,问题犹存。据陈云贤总结,一是缺乏碳交易统一平台,市场分割明显,流动性不足,价格发现机制尚未形成;二是金融机构参与度不高,碳金融专业人才缺乏;三是碳交易国际化程度不高,在全球碳交易商场的话语权缺失。 如何进一步推动碳交易市场的建设? 陈云贤介绍,当前我国在碳市场体系建设路径选择上,采取了“自下而上”的发展战略,即先试点后推广、先区域后全国、先现货后期货的方式推进。经过前期的CDM建设阶段、碳交易市场试点建设阶段,当前正是全国统一碳市场建设阶段。 而“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全国统一的碳现货交易市场,被寄望于通过更为灵活的市场机制优化碳资源配置,并由此充当健全碳市场金融体系的重要载体。基于此,其也被认为是破解当前碳交易市场难题的重要抓手。 在此基础上,陈云贤进一步指出,还需推动规范碳现货市场,创建碳期货市场,建设国内统一、国际接轨的碳金融标准体系,健全碳资产财产权保护法,以及制定碳金融市场国家(国际)监管准则。 他特别强调,碳期货市场的推进——碳市场本身的特性和国际经验均表明,碳市场体系建设的有效路径是统一交易和现货、期货市场同步对接。“要反复说的是,欧盟碳市场的推动,是现货期货一道,自上而下、同步发展,形成欧盟成员国跨步推动的碳市场统一。” 而在中国,推动碳期货交易还有更多意义。根据他的设想,在创建碳期货交易所的基础上,中国将有望以标准化建设为抓手,抢占亚洲碳期货市场话语权,进而通过加强法制建设,捆绑碳期货交易与人民币国际结算,还可能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建碳期货标准 根据世界银行测算,全球碳交易总量2020年达到10.13亿吨,将超过石油成为世界第一大交易市场。 我国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碳交易市场。陈云贤指出,按人口人均计算,我们属于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的排放国,“既是一个负担,但是把负担转化为碳排放权的交易,用金融手段来促进它的减排,它又可以成为最有潜力的碳交易市场”。 碳交易的规模优势,可能进一步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一种突破口。 陈云贤认为,英镑和美元的国际化均经历过类似路径。“英镑的国际化有多个关键的重要节点,但是不能忽视的是,煤炭捆绑英镑作为国际大宗商品,尤其是大宗能源商品推进发展,助推了英镑取代荷兰盾,最终成为其实现国际化的重要节点。”他如是解释。 美元国际化更是如此。据陈云贤分析,美元的国际化有几个关键节点,如布雷顿森林会议、马歇尔计划等,但同样,美元与大宗能源商品石油捆绑,形成国际结算支付货币,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节点。“直到现在,欧盟的碳排放体系现货市场以欧元结算,但其期货市场仍然是以美元结算。” 作为按人均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国家,中国亦迎来新的机遇。 “大宗能源商品,前有‘煤炭·英镑’‘石油·美元’体系的国际化进程,后有伴随着低碳特征的新能源运用及贸易,未来碳信用、碳商品、碳排放权交易等将会蓬勃兴起。”陈云贤认为,中国作为最有潜力的碳交易市场,这将可能成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重要节点。 如何抓住“碳排放权交易”的潜力,结合人民币结算,实现“弯道超车”? 一种可能性是,借助“一带一路”,形成沿线国家碳期货交易共同的标准。陈云贤提到越南,“现在其发展得非常快,不断往前冲,方方面面的经济表现,基本上处于珠三角上个世纪末这个世纪初的状态”——“类似于越南,更多‘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它的工业化的进程会不会带来同样的排放问题?” 基于此,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陈云贤提出了四种发展路径: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碳市场交易合作,捆绑人民币国际结算,提供人民币流动性;丰富碳交易品种,扩大人民币捆绑规模;促使中资银行、金融科技公司等企业进入,提高人民币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深化区域碳金融和货币合作机制。
碳交易 碳排放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