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热评

每经网首页 > 每经热评 > 正文

每经热评|禁止电动自行车上楼需疏堵并行

每日经济新闻 2021-07-07 14:08:09

每经评论员 王珊

近日,应急管理部公布《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自8月1日起,在高层民用建筑的公共门厅、疏散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停放电动自行车或者为电动自行车充电,拒不改正的,由消防救援机构责令改正,对经营性单位和个人处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对非经营性单位和个人处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作为民众出行工具之一,电动车具有环保、省钱、便捷等优势。近年来,随着快递、外卖等新兴业态的发展,电动车的市场需求更是不断增加。据统计,我国电动车年销量超过3000万辆,截至2020年,累计社会保有量已经到达3.4亿辆。

庞大的消费市场也隐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发生2000起电动车火灾,其中80%的火灾由充电引发,在致人伤亡的事故中,高达90%的事故发生在门厅过道以及楼梯间等场所。

今年来,多起小区电动车自燃事件造成了死伤悲剧,引发全国关注。出台强制性法律法规的呼声日渐增强,从源头杜绝悲剧再次发生,切实维护公众权益,已是不可回避的议题。新规的制定和发布,无疑是必要且及时的,既有利于消减此前事件给带给公众的恐慌,也有利于减少电动车火灾事故发生,降低事故对他人造成的人身伤害及财产损失。

电动自行车燃爆屡次发生,既有住户和物业管理人员安全意识淡薄的因素,也有与充电基础设施不完善、停车不安全、充电费用较高等因素直接相关。

充电基础设施不完善是电动车上楼的直接因素。目前,国内小区普遍缺乏充电桩,或是小区没地装,或是充电桩数量供不应求,亦或是充电桩售后难体验差。有的小区虽然装了新设备,但因无法通过消防验收,也不得不再次拆除。

缺乏安全的室外停车棚是电动车上楼的诱导因素,停车棚不可遮挡风雨,或是没有人员、网络摄像头监管,以至于车辆丢失、电池被盗窃,住户不得不带着电动车乘梯上楼。

充电成本高是电动车上楼的关键因素,当下充电桩多采用按时收费、包月收费、办卡收费三种形式,按时收费每小时0.3元~0.6元,部分每小时加收0.1元~0.3元的“储物费”,一次充电4~6个小时,收费为1.6~5.4元。对比之下,我国城市居民一度电价格是0.56元~0.62元,一次充电约为1.08度电,费用为0.6元~0.67元,远低于充电桩充电。尽管充电桩有收费封顶的承诺,也有许多小区实行包月和办卡收费,但与家中付费相比,一年仍需多付数百甚至上千元。

笔者也注意到多地在积极应对,如北京、武汉、济南等地部分小区已安装电动车禁入电梯管控装置,电动自行车进入电梯时,电梯摄像头会立即识别并发出提示,让电梯停止运行。

在笔者看来,杜绝电动车上楼,既要用好“堵”的猛药,也要使好“疏”的巧劲。一方面,监管部门需要重拳出击,严格惩处电动车上楼行为。同时要加强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升居民的安全意识。比如,社区、物业可以采取贴通知、入户宣传等方式,经常组织开展检查巡查和消防宣传,及时劝阻、制止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充电行为。

另一方面,相关单位需要有序引导,积极督促物业增加充电设施,提供安全便捷的充电场所,管理充电费用价格区间,规范住户充电行为。疏堵并行,才能保障新规的顺利执行和实施效果。

杜绝电动车上楼,既要让电动车有地可放,还要让住户有地安心放。只有充电桩服务跟上、车辆存放安全有保障、充电费用合理,住户才不会冒着生命危险把“定时炸弹”搬回家。也只有通过综合施策,各方共同行动,才能让应急管理部的上述《规定》发挥应有作用,电动自行车上楼的现象才能得到根除,从而消除其带来的安全隐患。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