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面对区域与产业发展不均衡 浙江需“三破三立”

每日经济新闻 2021-06-09 10:05:53

“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显著亮点与特色优势。从区域来看,企业分布呈现出‘一超多强’‘一环多抱’的发展格局。面临区域与产业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未来浙江需要‘三破三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新经济智库首席研究员朱克力表示。

每经记者 谢陶    每经编辑 杨欢

  在新的历史机遇期,如何进一步挖掘区域科创潜力,鼓励创新主体,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了许多城市和区域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6月7日,首届南湖人才发展高峰论坛暨2021中国科创新锐企业榜发布会在嘉兴南湖区拉开帷幕。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代表、浙江科创企业代表、行业顶尖专家齐聚嘉兴,以科技育新机,以人才开新局,搭建起开放与合作的平台。

活动现场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本次活动由中共南湖区委、南湖区人民政府主办,南湖区委组织部(区委人才办)、南湖区科技局(区科协)承办,海创人才长三角创业服务中心、每日经济新闻、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协办。

活动现场,由海创人才长三角创业服务中心与每日经济新闻联合发起的“2021中国科创新锐企业榜(浙江区域榜)”正式揭晓,首次覆盖范围为浙江全省范围内的科创型公司,旨在全面客观反映浙江本土科创企业的特征趋势,进一步提炼区域发展成就与经验。

“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显著亮点与特色优势。从区域来看,企业分布呈现出‘一超多强’‘一环多抱’的发展格局。面临区域与产业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未来浙江需要‘三破三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新经济智库首席研究员朱克力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新经济智库首席研究员朱克力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聚焦4大重点发展领域

勾勒浙江科创“全景图”

近年,作为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核心力量,浙江在科创领域不断创新突破。

记者了解到,2020年浙江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42784.07亿,同比增加5.7%。全省研发投入增加至1700.86亿,同比增长14.4%,全省专利申请量达53.06万件,同比增长21.7%。创新动能持续增强,科技创新产出也突破历史新高。

与此同时,得益于不断丰沃的科创土壤,2020年浙江新增62家A股上市公司,位居全国第一,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处于全国第一梯队。

此次新鲜出炉的榜单,无疑是近年来浙江省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科创市场主体快速成长的集中缩影,体现出浙江省在科技创新领域的领先优势,也为其未来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此次榜单评审团队阵容庞大,包括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新经济智库首席研究员朱克力,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华映资本主管合伙人章高男、北京数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战略官张晓东,北京加科思新药研发有限公司研发总裁兼执行总裁胡邵京,广东工业大学百人计划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李泓一,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朱锦。

“我们聚焦浙江1412家样本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市场关注度、综合实力3大维度,并对65家公司进行了评价和排名,多维度勾勒出浙江省科创企业的全景图。”朱克力告诉记者,“这些企业主要来自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高端装备4大重点发展领域。”

“结合科技创新型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的发展特点,以及非上市公司数据获取能力,我们从上述3大维度构建起浙江省科创新锐企业评价体系。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导向型、可比性原则,评价指标全部采用了可以摘取的定量指标,共涵盖了3级、9个具体评价指标。”朱克力介绍。

活动现场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以“市场关注”指标为例,其主要指资本和媒体的关注度,包括PE、VC机构的投资轮次、企业接受的融资规模、媒体对企业的舆论报道以及公开的诉讼与经营风险。

此次最终评选出“极具影响力企业榜”“极具金融价值企业榜”“投资人关注创业公司”三大榜单,各有10家上榜企业。



具体来看,在“极具影响力企业榜”,来自杭州的浙江国自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台州的浙江乐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杭州的浙江厚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分列前三;在“极具金融价值企业榜”,杭州趣链科技有限公司、杭州数梦工场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奇彩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位列前三;在“投资人关注创业公司”榜,投资人最关注的创业公司前三名均来自杭州,分别是杭州国辰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先为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杭州景业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数字经济最为活跃

“一超多强”与“一环多抱”特征明显

数字经济无疑是当下最为火热的经济词汇之一,折射出各地方政府对于数字经济的高度关注与投入。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显示,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了39.2万亿,占了GDP比重接近40%,而未来2025年,数字经济的占比将达到中国GDP的53%。

此次报告显示,在1412家入选样本企业中数字经济行业企业有640家,占据了榜单45.33%;新材料行业企业343家,占比24.29%;高端装备智造行业企业266家,占比18.84%。朱克力表示:“从行业来看,这充分展示了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显著亮点与特色优势。同时,新材料行业发展具备较大的成长空间,仍然有较大发展空间。”

朱克力告诉记者:“数字经济也是最具有活力的行业之一,从企业成立年限看,数字经济的企业平均年龄只有10.4年,但规模上却超越了其他三大行业。本次榜单中,数字经济行业企业也是入选最多的。一来是数字经济的企业数量多,本身占据了数量优势,二来是数字经济企业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其初创期到发展期的时间间隔较短,相较于其他同周期的行业企业更容易脱颖而出。例如生物医药,平均成立年龄有17.5年,大多会经历较为漫长的研发阶段。”

与此同时,从区域来看,本次榜单显示浙江省的科创企业呈现明显的“一超多强”“一环多抱”态势。

朱克力解释,“强”便是指杭州,“环”指环杭州湾。杭州不仅是“互联网之都”,更是浙江的科技创新之都。1412家样本企业中,有603家地处杭州,遥遥领先于其他地级市。

在他看来,毗邻杭州的嘉兴,样本企业分布数量达到了120家,有厚积薄发之势。从本次上榜企业来看,30家上榜企业中,有20家所在地为杭州,嘉兴、宁波和台州各有2家企业上榜。

值得一提的是,嘉兴近年来高度重视汇聚优质科创资源要素。以南湖区为例,南湖区引育了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顶尖人才71名、国家级领军人才160名,产业平台的“最强大脑”逐渐形成。

此外,从企业整体综合实力来看,截至2021年5月17日,参与本次榜单评选的1412家企业融资规模达到了270.8万亿。样本企业在浙江外开设子公司的数量有812家。相当于每10家样本企业中就有接近6家公司的企业规模迈出了浙江省。

报告显示,从融资历程来看,有581家企业已经进入融资阶段,其中有105家企业曾经或正在新三板挂牌,有190家企业正处于种子期、天使轮、preA轮或者A轮的迸发阶段。

区域分布、产业发展不平衡

需“三破三立”

朱克力指出:“虽然,浙江在对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扶持与支持力度空前加大,但通过对样本企业的研究发现,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非上市民营企业区域分布、产业发展不均衡等。”

具体来看,区域间的科技创新发展程度差距较大。在1412家样本企业中,有603家来自于杭州,203家来自于宁波,120家来自于嘉兴,105家来自于温州,占到了总数的73%。而像衢州、丽水、舟山等市的高新技术企业则相对较少。朱克力告诉记者:“这些城市在浙江省内GDP相对排名较低。相对而言,科技力量薄弱,县域创新能力不足。在其他城市步入科技发展快车道时,区域间的科技创新发展差距在拉大。”

朱克力表示,“另外,还存在产业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数字经济行业企业在样本企业中有640家,显著高于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以及新材料行业,占总样本的45.33%。而将样本推及到更大范围,亦是如此。”

此外,研究表明,1412家样本企业中,近五年获得融资的民营企业仅有500余家,公开融资额的有155家。其中,成立20年以上的15家企业获取融资额累计有42万亿;5-10年的54家企业获取融资额有130.29万亿;成立10年以内的81家企业获得融资额有95万亿。“可以看出,早期企业的融资能力相对较弱。企业早期对资本利用度有待加强。”朱克力指出。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未来,如何更好地优化整合资源,推动区域协同创新与产业协同发展?朱克力认为,面对区域与产业发展不均衡的状态,未来在“招商引智”过程中,浙江需要“三破、三立、三精神”。

一是破除传统的产业政策模式,树立全新的场景供给思维。朱克力表示:“新经济科创企业往往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的开拓者,融合了多种技术元素和传统业态,突破了固有商业模式和产业划分。支持和培育市场的政策供给,相应需要从通常以政府补贴、税收优惠、政采支持、融资干预等为主的产业政策,转向更多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提供基于城市应用场景需求的基础设施、加大创新激励为主的场景供给。”

“譬如,通过营造一种高品质的营商环境,鼓励资本与产业深度结合,并鼓励PE、VC机构重点挖掘早期优质项目,树立起相应的激励机制。”朱克力补充道。

二是破除“一把尺子量到底”的惯性,树立全生命周期的视角。朱克力指出:“企业往往经历初创、成长、成熟、衰退四个阶段,处于不同阶段的企业具有不同特点。对于新经济科创企业,不应只看产值,需要因时而变,从全生命周期视角关注和理解企业发展状况,动态而有针对性地评价和帮扶企业。”

三是破除“四重四轻”的共性问题,树立“人才第一”的基本认知。在朱克力看来,培育新经济科创企业,无论是在科技创新还是人才发展方面,需要改变重形式、轻实效,重近利、轻长效,重开发、轻管理,重数量、轻质量等共性问题。基于“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基本认知,发挥好智库、市场、高校的人才荟萃智力密集优势,将有限的资源更多地投入到引才育才、激励人才而不是一味的建场所买设备上。

以嘉兴为例,记者观察到在大力培育引进科创主体、打造良好科创环境、完善科创配套政策的过程中,嘉兴清楚地认识到,打造一个具有全国乃至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人才集群是提升科创能力的关键所在,因而迅速建立起了完善的多元引才机制——以政府为主导,以海创人才长三角创业服务中心为代表的社会机构为重要支撑,充分激发了全社会的引才育才留才力量。

最后,朱克力强调,在“三破三立”的过程中,还应高擎“红船精神”、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不断激发企业家精神。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