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轮播

每经网首页 > 轮播 > 正文

30分钟内超40次刹车!特斯拉公布事故车辆数据,车主“不予置评”,专家称目前难下定论

每日经济新闻 2021-04-22 22:35:59

◎特斯拉方面表示:“我们将毫无保留地配合监管部门开展深入调查,开诚布公接受社会监督。”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汽车软件科技公司高管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车辆是否有问题,车主是否有踩下制动踏板,都需要由第三方检测机构来公布,(由特斯拉)单方面公布并不公允。”

每经记者 李星    每经编辑 裴健如

4月22日下午,特斯拉“车顶维权”事件迎来重要进展。

当天,特斯拉对外发布了河南女车主(即“车顶维权”事件当事人)车辆发生事故前1分钟的数据,并作出一份文字说明。

特斯拉方面表示,在驾驶员最后一次踩下制动踏板时,数据显示,车辆时速为118.5千米每小时。在驾驶员踩下制动踏板后的2.7秒内,最大制动主缸压力仅为45.9bar,之后驾驶员加大踩下制动踏板的幅度,制动主缸压力达到了92.7bar,紧接着前撞预警及自动紧急制动功能启动(最大制动主缸压力达到了140.7bar)并发挥了作用,减轻了碰撞的幅度,ABS作用之后的1.8秒,系统记录了碰撞的发生。驾驶员踩下制动踏板后,车速持续降低,发生碰撞前,车速降低至48.5千米每小时。

同时,对于事故发生前30分钟车辆的状况,特斯拉方面称,在车辆发生事故前的30分钟内,驾驶员正常驾驶车辆,有超过40次踩下制动踏板的记录,同时车辆有多次超过100千米每小时和多次刹停的情况发生。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

特斯拉方面还表示,“将毫无保留地配合监管部门开展深入调查,开诚布公接受社会监督。”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第一时间联系了河南女车主的家属,但截至发稿未获回复。而“车展维权”事件中的另一当事人——西安女车主李彦(化名)仅表示“对上述结果不予评价”。

维权车主收到取数据通知

4月22日,上述河南女车主的丈夫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天下午,郑州市郑东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给我打电话让我去取车辆数据。我爱人现在还在行政拘留中,得等结束后回河南才能去取数据。

同一天,李彦也收到了去取车辆数据的通知。“今天下午6点5分,西安特斯拉体验店工作人员通知我这两天过去拿数据。拿到数据后,我打算求助消费者协会推荐的权威鉴定机构,也有可能会与河南维权女车主寻找同一家第三方鉴定机构。”李彦告诉记者。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李星 摄(资料图)

值得注意的是,4月22日,特斯拉汽车销售服务(郑州)有限公司客户经理葛伟华表示:“目前特斯拉总部已经准备好了相关数据,今天(22日)下午6点前将由总部发回郑州福塔店,再由福塔店提交给车主张女士。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联系不上车主本人,会将相关数据先提交给监管部门,也就是郑东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当天下午4时30分,特斯拉负责处理该事故的相关负责人对外表示:“已经把数据邮件发给客户了。给客户打电话一直没有接,(我们是)通过公司邮箱发到了客户买车时填写的邮箱。”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汽车软件科技公司高管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车辆是否有问题,车主是否有踩下制动踏板,都需要由第三方检测机构来公布,(由特斯拉)单方面公布并不公允。”

专家称目前难有结论性判断

特斯拉数据公布后立即引发了热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维权车主表示:“可能因为是软件问题,特斯拉方面也发现不了。”

“作为高端智能化电动车的鼻祖,特斯拉同时出现‘失控’和‘刹车失灵’的几率确实非常低。”资深汽车技术人员承颢(化名)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认为,出现类似的情况,相信特斯拉相关技术人员已介入排查。不过,若真有类似情况出现,有可能因为几率非常小且无规律可循,技术人员在测试过程中也很难发现。

“我们分析了解到的每一起车辆意外加速事件的驾驶数据,结论是特斯拉汽车在所有事件中都按照设计要求正常运行。也就是说,只有当驾驶员让汽车加速时,汽车才会加速,当驾驶员踩下制动踏板后,车辆会正常减速或停止。在实际行驶过程中,如果驾驶员无意间同时踩下了制动踏板和加速踏板,根据设计要求,制动踏板的优先级会更高,此时加速踏板的指令将不会发生作用,电机扭矩也会被切断,持续踩下制动,车辆就会停止。”特斯拉方面曾公开解释称。

“车辆同时出现‘失控’和‘刹车失灵’的几率确实非常低,但也不是不会出现。但到目前为止,我们能看到的所有信息,还不能支撑我们去下一个结论性的判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智能驾驶企业高管向记者表示,从理论上讲,如果故障数据没有及时上传回后台,上述情况有可能发生。同时,在测试过程中,因为这种故障事件的触发条件比较复杂,不容易在实验室中测试出来。

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汽车软件科技公司高管告诉记者,我国有针对新能源汽车安全问题建立的数据监管平台(即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和管理平台),此时最好的办法是能通过监管平台提供数据。

封面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孙桐桐 摄(资料图)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