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商业航天再现大额融资,创业者、资本扎堆将商业模式落地太空

每日经济新闻 2021-03-05 17:55:44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商业航天迅速崛起,中国众多民营企业参与商业航天发展,商业航天事业“前景可观,大有可为”。

◎“我们也看到,近年来在不同的细分赛道里,国内市场已经涌现出一些不错的行业标杆,无论是运载火箭的企业、卫星企业,还是把卫星应用在不同领域的企业,有些玩家已经跑出来了,展现出了自己作为行业龙头的潜质,这些因素助推了国内商业航天领域投资的火热。”

每经记者 唐如钰  姚亚楠    每经编辑 肖芮冬    

3月5日上午,商业航天科创企业千乘探索宣布完成超亿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本轮由抚州高新新兴产业发展基金领投。而就在两天前,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的“捷龙三号”完成立项,目前工作已全面展开,计划于2022年实现首次飞行试验,“捷龙”系列为火箭院面向商业航天发射市场的固体运载火箭。

2014年,《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正式打开了本土商业航天的序幕;与此同时,该赛道作为战略新兴产业,凭借硬核的技术和广阔前景也引得资本大举布局。

千乘探索创始人兼CEO苗建全就向记者表示,经过近7年的发展,中国商业航天已基本迈过了新公司“扎堆”成立的早期阶段,进入踏实耕作期,“其实这几年行业内没有太大变化,无非是赛道越分越细、创业公司在其中也在找准方向或者调整发展方向继续深耕,倒是行业外对我们的认知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不管是政府、投资人还是媒体都意识到这是一个高门槛、高投入、长周期、前景广阔的行业,投资人也更有耐心了”。

政策扶持,迎创投高潮

据了解,千乘探索是一家卫星研发及应用服务企业,业务领域涵盖卫星产品研发、星座运营及空间数据应用服务等产业链上下游,成立于2017年。2019年,该公司自主研制的“千乘一号01星”搭载“捷龙一号”遥一火箭升空。这也是我国民营航天领域第一颗同时具备业务遥感和窄带通信双功能的卫星。

本轮也是该公司在“千乘一号01星”入轨运行后的首次融资,所得资金将被主要用于“千乘一号”星座的快速组网和相关产品的研发、以及市场开拓;同时还将支持千乘卫星精益智造厂房、千乘测控网的建设和扩容工作。

苗建全向记者介绍道,近年来本土商业航天的大力发展主要得益于政策的驱动。

2014年11月,《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商业航天,拉开了本土商业航天的序幕。2015年~2019年,《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关于促进商业运载火箭规范有序发展的通知》等一系列顶层政策的出台进一步为商业航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20年4月,国家发改委则首次将“航天航空事业”纳入了“新基建”范畴。

2020年9月,国家航天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余琦就公开表示,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商业航天迅速崛起,中国众多民营企业参与商业航天发展,商业航天事业“前景可观,大有可为”。商业航天快速增长的太空经济对卫星制造、火箭发射、卫星应用提出迫切需求。

资本布局,热情高涨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2015~2019年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总体呈逐年增长态势,2019年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为8362.3亿元、同比增长23.5%;截至2019年底,中国商业航天企业数量超160家。2015年~2019年,与商业航天相关的投融资约160起,投资金额超百亿元。

资本的加码无疑给追寻航天梦的中国创业者们补充了“弹药”。公开数据显示,到2020年国内商业航天领域新融资总额已超60亿,这一数字与2019年相比增长超过3倍。“中国商业航天是一个很大的朝阳产业,作为创业者能明显感受到资本的热情。”苗建全这样表示。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参与商业航天领域相关投资的VC/PE机构已达百余家,其中经纬中国、顺为资本、国科嘉和等机构相对活跃。自2015年起,经纬中国先后投资了佳格天地、天仪研究院、星际荣耀等多家企业。2018年起,顺为资本相继向银河航天、星际荣耀、千乘探索、深蓝航天四家商业航天公司注资。此外,国科嘉和也系统性完成了天仪研究院、国科环宇、航星光网、珈和科技等企业的投资布局。

在近日的一场直播中,国科嘉和基金合伙人丁润强谈及了投资机构对商业航天的兴趣点所在。他认为,美国商业航天公司突飞猛进的发展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整个商业航天赛道未来能够构建无限的可能性。“我们也看到,近年来在不同的细分赛道里,国内市场已经涌现出一些不错的行业标杆,无论是运载火箭的企业、卫星企业,还是把卫星应用在不同领域的企业,有些玩家已经跑出来了,展现出了自己作为行业龙头的潜质,这些因素助推了国内商业航天领域投资的火热。”

与此同时,记者注意到,近年来资本的布局也多集中在火箭和卫星研制、应用等领域。

资源稀缺,行业逐渐分化

事实上,无论是产业上游火箭、运载还是中下游卫星研制,二者皆为稀缺资源。以卫星遥感举例,据国内相关统计,截至2019年末,我国总计在轨运行卫星约350颗。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科技委秘书长潘军则公开表示,保守估计,未来5年~10年国内商业小卫星发射需求量将超过4000颗,制造的需求也将随之大幅增长。

此前也曾有市场分析称,卫星遥感赛道并不“性感”,主要客户均来自政府部门、农业、环境、地质资源、测绘等固定领域;增量的市场仍待挖掘甚至没有成形的To C商业模式。

对此,苗建全则指出,虽然目前客户需求均来自存量市场,但事实却是当下存量市场的需求也远大于供给。“市面上卫星资源都还稀缺,如何谈挖掘新市场,一定要先解决卫星资源的问题,下一步我们在谈服务To C端增量市场也会是水到渠成。”

此外,他也表示,对商业航天创业者而言,卫星研制指标一定要以需求为导向,不能盲目升空卫星,“比如说可见光、红外、光谱、雷达卫星,每一种的成本和载荷都不一样,我们一定是根据用户的需求去设计指标,再决定我要打什么样的卫星。”

丁润强则认为,商业航天领域的链条很长,从航天器的设计和制造,到里面关键零部件和供应链的优化,各种载荷及背后的新应用,再到下游,如果把整个产业链拉长看,每个点都有创新的机会,单点突破背后也会涌现出很大的商业机会。而未来3~5年,运载、组网卫星、供应链零部件供应以及应用等细分赛道将吸引资本更多的关注。

与此同时,北京地区一位关注科技赛道的投资人向记者表示,商业航天已逐渐进入了行业分化、洗牌阶段。具体而言,资本寒冬下机构“出手”、追投都会更加谨慎,部分企业融资周期持续拉长、甚至拿不到钱;部分细分领域产品设计与用户需求相左、缺乏创新。

丁润强还指出,当下该领域的创业者的考验在于,如何将现有的技术突破产品化,进一步变成可持续稳定交付的产品。其次是创新,“技术研发要持续往前走,持续创新,商业航天不是用旧的思想和管理体制去占据旧的市场,而是用创新的管理水平和技术去创造应用。”


长按识别二维码,前往“场景汇”APP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