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每经专访民建中央副主席周汉民:支持创新政策不能走马观花、浅尝辄止,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生态既要“明月当空”也要“繁星满天”

每日经济新闻 2021-03-05 08:39:55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周汉民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专访时表示,塑造好的创新环境,不仅要打造更好的营商环境,还必须在宏观政策把控上,给创新者以最大的空间、平台和载体。

每经记者 周程程    每经编辑 陈旭    

4728996458779688960.jpeg

周汉民精彩观点

● 当前中央及各地支持创新的政策众多,关键是政策一定要落地。中国古语说徒法不足以自行,政策层面也是这个道理,好政策也需要积极落实,不能走马观花,更不能浅尝辄止。

● 支持企业创新的政策应该要加以分类,不同产业要有不同的支持政策,很大程度上应该体现三个公平:即不同所有制的企业都能够享受地位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

● 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既要有“顶天立地”的大企业,也要有“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既要“明月当空”,也要“繁星满天”,为此要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的创新生态。

3月4日,全国两会正式拉开帷幕。

自去年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周汉民调研走访了近百家各类企业。作为常年关注企业创新环境的经济领域专家,他最希望深入了解企业的发展与诉求,并与企业探讨如何支持创新政策落实、落地。

实际上,在许多两会代表、委员的眼中,如何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从而迈好“十四五”时期发展第一步,是今年至关重要的工作。

“在调研过程中,我最大、最深的体会就是,几乎所有企业历经如此严峻的疫情考验之后,都下定决心要做数字化转型。”

两会期间,周汉民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专访时表示,塑造好的创新环境,不仅要打造更好的营商环境,还必须在宏观政策把控上,给创新者以最大的空间、平台和载体。


359018498811491328.png

不仅要科技创新 更要体制机制创新

359018498811491328.png

NBD: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突出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作用,强调“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请问在当前的世界格局与我国经济发展背景下,贯彻新发展理念有何重要性?

周汉民:这要放在两个大局之下来深入考虑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性: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另一个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去年以来的新冠疫情,对世界经济带来猛烈冲击,有人称之为百年未有的经济困局。当下全球疫情形势仍然严峻复杂,世界经济仍十分低迷,但中国经济已率先走在复苏的轨道上。

去年中国经济在第一季度深跌6.8%的情况下,第二季度开始急起直追,第二季度经济增速上升至3.2%,第三季度4.9%,第四季度6.5%。全年经济增速以同比增长2.3%收官,成为全球唯一取得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定会在此前30%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

在这一背景下,新发展理念的五个要素,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积极践行。

第一是创新。创新不仅是科技创新,更在于体制机制的创新。

6517675616426470400.png

2020年我国研发经费支出比上年增长10.3%,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40%

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43年的成果就是明证,突破一切阻碍发展的藩篱,靠的就是制度创新——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从浦东新区到中国第一个自贸区,无一不是创新之表现,创新之引领。而科技创新领域更是成就斐然。

第二是协调。中国有广袤的960万平方公里土地,有14亿人口,东、西、南、北、中差异不小,发展程度不等,所以最大的协调就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只有协调了才会和谐。

第三是绿色,中国是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最大的国家,这是发展使然,也是发展之必须。但要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主席已经代表中国向世界庄严承诺,到2030年中国要实现碳达峰,到2060年要实现碳中和,这是何等气概。

要达成碳中和目标,国家的生产方式、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都要来一个根本性改造,包括绿色能源、绿色建筑、杜绝浪费等,要牢记绿色就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底色。

第四是开放。中国的改革开放,最伟大的成就就是与世界主动融合、积极融合、深度融合。

以去年为例,在如此严峻的新冠疫情影响下,中国货物贸易规模仍位居世界第一。尤其是中国去年还成为全球第一外资流入国,说明对外开放一直是我们的基本国策。

第五是共享。中国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用户已有约9亿人,在此情形下,中国数字经济已占全国经济1/3有余。数字时代来临,能不能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这是很重要的课题。所以当下有许多人提出,一定要消弭对老年群体等的数字鸿沟,其实这就是共享的一个表现。


359018498811491328.png

探索制定分类创新支持政策

359018498811491328.png

NBD:您去年也曾密集调研企业,请问您在调研过程中,感受到我国企业创新能力以及对创新环境的满意度如何?

周汉民:去年从疫情暴发以来,我走访各类企业接近100家,其中有国企有民企,有上海本地企业也有外地企业,还有外资企业。最大、最深的体会就是,几乎所有企业在历经如此严峻的疫情考验之后,都下定决心要做数字化转型。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中国不同所有制企业都鼓起一股劲,打不烂,压不垮,要在创新道路上前行。

当前创新最需要的首要元素是环境。好的创新环境,不仅仅是营商环境就能完全概括,还必须要做到在宏观政策把控上,给创新者以最大的空间、平台和载体。

第二,创新的核心是人才。对人才吸引的政策要细之又细、实之又实。人才政策应当因地而异,人才政策不仅面向全国,更应面向世界,我们与国际在创新领域的合作还远远不够。因此,最好的环境一个就是氛围,一个就是人才政策。

第三是资金支持。对失败要宽容、对成功要鼓励,不仅表现为制定宏观政策时要积极支持创新,同样也表现为国家、企业和企业家个人对创新的投入,只有实现这三合一,才会有源源不绝的创新动力。

中国当下在研发经费投入方面,无论是增长的年均速度,还是实际投入,都仅次于美国。而企业也投入很大,例如华为就最为典型。但我们在制定宏观政策方面也要考虑微观因素,因为企业发展程度不同,需求也不完全相同。

从我个人调研情况而言,其实企业最期盼的是“宽松”,要让他们自己去勇于尝试。所谓宽松,不仅仅强调是原始创新,而是改革与改良都属于创新。比如在科技创新方面,体制机制上的创新更为宝贵,但在具体操作规程上的创新,包括立足某些行规守则的创新,也应当属于创新。

NBD:近年来支持创新的政策众多,但一些企业反映政策落实上还需再加强,您对此怎么看?该如何更好落实创新政策?

周汉民:全国各地乃至中央政府支持创新的政策,可谓汗牛充栋,关键是政策一定要落地。中国有句古语叫,徒法不足以自行,政策层面也是这个道理,好政策也需要积极落实。

为更好落实创新政策,我认为应该要三个“深入”:政府部门要深入企业、深入实际、深入解决问题,不能走马观花,更不能浅尝辄止。

举例来说,有一些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他们为何对部分支持创新的政策缺乏获得感,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制定政策的导向其实是针对大企业。

另一方面,有些政策很大程度上显得过于抽象,过于原则,而难以实行。所以我的建议是,对企业的支持政策应该加以分类,不同产业要有不同支持政策,而且很大程度上应该体现三个公平:即不同所有制的企业都能够享受地位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


359018498811491328.png

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生态

359018498811491328.png

NBD:从您接触企业的反馈来看,企业如何才能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企业家又能发挥怎样的作用?

周汉民:有比较才能鉴别,有鉴别才能发展。所以企业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先要比较,比较国际先进企业,他们有什么是我们没有的,这是第一个比较。

第二个比较,他们有什么?我们也有,但我们不够好。

第三个比较,他们有什么,是我们没有的,但又是应该有的。

这样比较以后,我认为就会找到切实的发力点。但要注意:企业的创新单单有政府支持是不行的。原生动力必须在企业自身,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提倡企业家精神,提倡做专、做深、做精,提倡百折不挠,提倡在世界舞台上敢于同别人进行比试。

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有国际眼光的企业家。这个眼光是指他不仅看到产品和服务,更能看到产品和服务背后的理念和哲学观,从而明白别的企业为什么会这样做,这比什么都强。

举一个很小的例子:现在几乎每个人每天都戴口罩,口罩在必要时拿下来放在哪里呢?有人就套在自己的袖口外,有人折起来后放在口袋,有人随便放在桌上,有人放在饭店提供的一次性塑料袋中,但这个塑料袋使用完后也会被浪费。

我在澳门看到过一款让我吃惊的产品,就是像一个可折叠的塑料,把口罩对折后往里一放,然后塑料件可以再对折成小小一块,可以放在口袋,干净、方便,还可以反复使用。

这样的事比比皆是,所以一句话,企业要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这需要有一双慧眼。如果还没有慧眼,可以去借一双慧眼,通过向外界学习来获得。

NBD:您近期撰文表示,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既要有“顶天立地”的大企业,也要有“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既要明月当空,也要繁星满天,并认为应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生态。您如何看待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生态的作用?特别是目前一些地方也在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请问您对此有何建议,该如何有效推动,从而使得这一生态链高效运转?

周汉民:目前,我国市场主体数约有1.4亿户,95%以上是中小企业。正是这些繁星点点,让国家在如此严峻的新冠疫情面前能够基本解决就业问题。深刻领会新发展格局的内涵,就是充分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这是推动我国科技创新焕发出更加蓬勃生机的关键前提和基础。

7435286173534381056.png

在2020年研发投入前十强中,民企占据4席,逐渐具有与国有企业分庭抗礼之势

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生态,第一要融、第二要通。

“融”包含刚才所提的三个“平等”,让大中小企业融为一炉。要注重各类企业的作用:大企业要发挥资金、信息和生产设备的优势,中小企业要发挥对新技术敏感的优势,促进不同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和经验分享,实现协同创新。

需要注意的是,既要让企业“融”,但同时也要让他们有各自的“奔头”。只要把要素市场搞活,企业的“奔头”就来了。

“通”就是要让要素在市场中充分流动。过去讲要素,主要是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现在还必须考虑知识、信息、管理,最重要的是数据,让他们要充分流动起来。一切有碍市场发展的藩篱都要打破,藩篱既包括有形的、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也包括无形的如“旋转门”等。

举例来说,吸引人才,大多数人都会考虑重金延聘,这没有错。但有些时候,延聘对个人发展以及企业发展并不是最优解,这种情况下,考虑项目制何尝不是一种选择。

再比如,有些地方搞人才公寓,规定员工必须在工作多少年后,所住的那间房间产权才能归属于他。但我认为这并不一定是最有效的方法。或许可以尝试将产权分割为按年为单位并可以变现,相应的收购者是企业本身,员工和企业都可以更灵活地来决策。

总之,要实现创新要素在各主体之间开放、持续、高效流动。

8274836667270637568.png

记者手记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须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在当前新的发展形势下,经济结构、产业布局、资本市场等都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特别是目前我国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只有大力提升创新能力,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才能把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须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目前支持企业创新举措频频,特别是在前沿科技、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还在不断加大。

笔者在采访中获悉,疫情之下,许多企业已希望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发力,这正是企业重视创新求变的重要体现。

政策发力的同时,企业更要注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发挥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企业家精神,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

 

记者:周程程

编辑:陈旭

视觉:邹利

排版:陈旭 马原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