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深度

每经网首页 > 深度 > 正文

谁是极米上市的“幕后赢家”?

每日经济新闻 2021-03-03 22:59:16

城市与企业的“双赢”故事

每经记者 黄名扬    每经编辑 杨欢

图片来源:成都高新

今天,极米科技在上交所举行敲钟仪式,正式登陆科创板。作为国内“投影一哥”,这家企业在上市前就备受瞩目:

在成立仅六年多时,极米科技便向上市发起了冲击。而今,作为科创板少数发行价过百的新股之一,极米科技成为许多人翘首期待的“牛年第一只‘大肉签’”。此前有媒体预测,中一签可赚10万。

这显然低估了它的“造富能力”——开盘价511.11元,盘中一度冲高至611.15元,截至收盘,极米科技股价达530.01元,涨296.33%,总市值为265亿元。按此计算,中一签(500股)最高可赚超过20万。

一家新经济企业上市、一支“科创板最肥新股”诞生,原本是资本市场的话题,却也将一座位于西部的城市从幕后推向台前。

原因很简单,在不唯GDP的时代,上市公司正在成为观察城市经济的新视角,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上市公司的多寡、大小、竞争力,更直观地反映着城市的综合实力。

“成都企业”

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张建 摄

在极米的上市故事背后,成都就是另一个“赢家”。

极米上市的“火爆”,引发了铺天盖地的报道。在许多媒体关于“极米科技成功上市”的标题上,都不约而同加了一个前缀——“成都企业”。

成立于2013年的极米科技,将第一个办公地点选在成都,这在当时被一些人评价为“确实有‘自成孤岛’的叛逆”。

一个潜在的影响因素或许是,极米科技创始人钟波的“母校情结”。钟波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这所坐落于成都的知名高校,也是京东方董事长王东升、网易创始人丁磊、腾讯首席运营官任宇昕的母校。

我们常说,大学与城市共生共荣。作为人才的第一培养地、聚集地、创新地,越来越多的城市已开始意识到,将大学资源纳入顶层设计的重要性,校友经济也成为新“风口”。

回到“抢人大战”的起始时间,2017年就有不少城市主动将目光投向高校毕业生。当时,多地推出人才新政,吸引应届大学生落户。例如,武汉就喊出支持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成都也是积极行动的城市之一,大力实施“蓉漂”计划,推行“先落户后就业”……

同时,成都、武汉、西安等地还相继推出“蓉归故里”“资智回汉”“梦回长安”等活动。这被外界称为“大学+”模式——即主要面向当地高校校友招商引资,发展校友经济。

当然,企业落地生根并非完全倚靠校友的“情怀”,归根结底,仍是市场化的逻辑主导。

放在极米科技的案例中,钟波此前曾解释过,极米科技在创业初期就选择在成都扎根,

“不仅仅是因为当时的成都相较于北上广少了一些的繁杂声音和诱惑,适合在研发上保持专注,更重要的是成都还拥有老牌的光学研究基地,在光电显示领域积累深厚。”

产业成“圈”

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张建 摄

这种“积累深厚”,近些年正被成都有意识转化为“发展能量”。

成都的思路,是耐住性子做好顶层设计,先通盘梳理产业发展逻辑和空间布局。2017年,成都从重塑经济地理角度出发,在全市范围内统筹布局建设66个产业功能区,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就是其中代表之一。随后,当地又进一步调整归纳出14个产业生态圈。

这一套“打法”正逐步显现成效。自去年以来,成都不同产业类别的产业功能区,已吸引了全市90%以上新增引进项目,新增市场主体占全市总量的三分之二。

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表现亮眼:

在2020年1-9月成都新增市场主体中,其电子信息产业新登记户数最多,达到14913户;新增注册资本最大,约为1340.29亿元。同时,相关新增企业9成以上,入驻在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

借此,成都已拥有包括上游原材料、中游显示面板及模组、下游终端应用在内的一大批企业,构建起完整的新型显示产业链。

这种产业集聚效应,正是成都与极米故事的一个连接点。

如今,在当地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的龙头企业——成都京东方附近,迅速聚集起的一批新型显示企业,极米科技,就与路维光电、LG化学、深天马、中光电、精电国际、TCL等企业一同在列。

而集聚效应之下,城市也与企业实现了“共赢”。

于成都,按照最新公布的数据,2020年当地的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已达到10065.7亿元,同比增长19.8%,成为成都首个“万亿级”产业;于极米科技,公司的迅速成长与上市之初的火爆,也再次证明了企业的成绩与潜力。

着眼未来,正不断提升能级的城市,也与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雄心相契合。

此前的数据来看,境内仍是极米的主战场:2017年至2019年,极米科技境内业务收入占比均超过95%。但自2018年起,极米科技已开始大规模向外延伸。

2018年年底,极米科技进军日本,针对日本市场特点推出了首款智能投影吸顶灯,迅速打开日本市场,成为日本家用投影第一。钟波表示,未来公司计划建立全球分销网络,覆盖已建立业务的国家和地区以及需求显著但服务不足、尚未开发的市场。

而作为“一带一路”的受益者,此前几年,成都已实现从内陆城市到开放前沿的“转身”。从四川到西部,从全国到国际,成都的视野在不断拓宽。

如今,成都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新语境下谋局。升级为中国四“极”之一,中央也已明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目标定位——“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正如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所说,作为国内大循环的战略腹地和国际大循环的门户枢纽,成都在更宽领域以更大力度扩大开放,加快构建链接全球的亚蓉欧陆海空联运战略大通道,建立全球供应链体系。

这无疑也将进一步扩大城市的市场辐射半径,支撑企业的“腾飞”。

后起之秀

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张建 摄

对于城市能级的提升与企业发展的相辅相成,数据已经开口说话。

2020年,融入“双循环”已成为成都最强劲的动力引擎:

一年间,当地18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破茧而出、总量突破6000家、产值突破万亿元,45万家新经济企业、60万新职业人群,成为激发创新创造的主力军。

但从资本市场上看,过去整个中西部地区的上市公司数量并不算亮眼。

A股上市公司数量排名前30位的城市中,总共只有7座在中西部地区,分别是成都、长沙、武汉、合肥、重庆、西安和乌鲁木齐。而在被称之为国内资本市场“改革试验田”的科创板赛道上,遥遥领先的绝大多数也依旧是东部城市。

但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后起之秀,包括今天上市的极米科技在内,去年以来,成都已先后培育成都先导、苑东生物、纵横股份等多家科创板上市企业。

科创板企业相继涌现并非偶然。背后是成都不断完善科创企业成长培育机制,以及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链条的努力,关注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持续给予相应的支持。

除了从5天缩短至0.5天,压缩开办企业流程时限等“开办时”的优化动作;企业生产经营中“哪里有机会”的堵点难点问题,推出“城市机会清单”,释放政府、企业两端的供需信息等“经营中”的政策支持。

此前成都还表示,正组织研究针对注册制改革后的专项支持政策,以鼓励更多优秀的本地企业上市融资。

同时,当地还积极组建了金融顾问服务团,服务企业上市、发债及融资需求,构建分层次、有重点的拟上市企业后备资源库及上市“绿色通道”,全面实施梯度培育和分类服务,推动资本市场“成都军团”不断壮大。

归根到底,科创板上市是一个最终成果,前面的点滴铺垫才是一座城市真正的“硬实力”。与其说成都偶然借极米上市“意外走红”,不如说极米的“火爆”正好成为了成都长期努力的一个缩影。

未来,期待更多城市与企业的“双赢”故事。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图片来源:成都高新 今天,极米科技在上交所举行敲钟仪式,正式登陆科创板。作为国内“投影一哥”,这家企业在上市前就备受瞩目: 在成立仅六年多时,极米科技便向上市发起了冲击。而今,作为科创板少数发行价过百的新股之一,极米科技成为许多人翘首期待的“牛年第一只‘大肉签’”。此前有媒体预测,中一签可赚10万。 这显然低估了它的“造富能力”——开盘价511.11元,盘中一度冲高至611.15元,截至收盘,极米科技股价达530.01元,涨296.33%,总市值为265亿元。按此计算,中一签(500股)最高可赚超过20万。 一家新经济企业上市、一支“科创板最肥新股”诞生,原本是资本市场的话题,却也将一座位于西部的城市从幕后推向台前。 原因很简单,在不唯GDP的时代,上市公司正在成为观察城市经济的新视角,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上市公司的多寡、大小、竞争力,更直观地反映着城市的综合实力。 “成都企业” 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张建摄 在极米的上市故事背后,成都就是另一个“赢家”。 极米上市的“火爆”,引发了铺天盖地的报道。在许多媒体关于“极米科技成功上市”的标题上,都不约而同加了一个前缀——“成都企业”。 成立于2013年的极米科技,将第一个办公地点选在成都,这在当时被一些人评价为“确实有‘自成孤岛’的叛逆”。 一个潜在的影响因素或许是,极米科技创始人钟波的“母校情结”。钟波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这所坐落于成都的知名高校,也是京东方董事长王东升、网易创始人丁磊、腾讯首席运营官任宇昕的母校。 我们常说,大学与城市共生共荣。作为人才的第一培养地、聚集地、创新地,越来越多的城市已开始意识到,将大学资源纳入顶层设计的重要性,校友经济也成为新“风口”。 回到“抢人大战”的起始时间,2017年就有不少城市主动将目光投向高校毕业生。当时,多地推出人才新政,吸引应届大学生落户。例如,武汉就喊出支持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成都也是积极行动的城市之一,大力实施“蓉漂”计划,推行“先落户后就业”…… 同时,成都、武汉、西安等地还相继推出“蓉归故里”“资智回汉”“梦回长安”等活动。这被外界称为“大学+”模式——即主要面向当地高校校友招商引资,发展校友经济。 当然,企业落地生根并非完全倚靠校友的“情怀”,归根结底,仍是市场化的逻辑主导。 放在极米科技的案例中,钟波此前曾解释过,极米科技在创业初期就选择在成都扎根, “不仅仅是因为当时的成都相较于北上广少了一些的繁杂声音和诱惑,适合在研发上保持专注,更重要的是成都还拥有老牌的光学研究基地,在光电显示领域积累深厚。” 产业成“圈” 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张建摄 这种“积累深厚”,近些年正被成都有意识转化为“发展能量”。 成都的思路,是耐住性子做好顶层设计,先通盘梳理产业发展逻辑和空间布局。2017年,成都从重塑经济地理角度出发,在全市范围内统筹布局建设66个产业功能区,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就是其中代表之一。随后,当地又进一步调整归纳出14个产业生态圈。 这一套“打法”正逐步显现成效。自去年以来,成都不同产业类别的产业功能区,已吸引了全市90%以上新增引进项目,新增市场主体占全市总量的三分之二。 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表现亮眼: 在2020年1-9月成都新增市场主体中,其电子信息产业新登记户数最多,达到14913户;新增注册资本最大,约为1340.29亿元。同时,相关新增企业9成以上,入驻在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 借此,成都已拥有包括上游原材料、中游显示面板及模组、下游终端应用在内的一大批企业,构建起完整的新型显示产业链。 这种产业集聚效应,正是成都与极米故事的一个连接点。 如今,在当地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的龙头企业——成都京东方附近,迅速聚集起的一批新型显示企业,极米科技,就与路维光电、LG化学、深天马、中光电、精电国际、TCL等企业一同在列。 而集聚效应之下,城市也与企业实现了“共赢”。 于成都,按照最新公布的数据,2020年当地的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已达到10065.7亿元,同比增长19.8%,成为成都首个“万亿级”产业;于极米科技,公司的迅速成长与上市之初的火爆,也再次证明了企业的成绩与潜力。 着眼未来,正不断提升能级的城市,也与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雄心相契合。 此前的数据来看,境内仍是极米的主战场:2017年至2019年,极米科技境内业务收入占比均超过95%。但自2018年起,极米科技已开始大规模向外延伸。 2018年年底,极米科技进军日本,针对日本市场特点推出了首款智能投影吸顶灯,迅速打开日本市场,成为日本家用投影第一。钟波表示,未来公司计划建立全球分销网络,覆盖已建立业务的国家和地区以及需求显著但服务不足、尚未开发的市场。 而作为“一带一路”的受益者,此前几年,成都已实现从内陆城市到开放前沿的“转身”。从四川到西部,从全国到国际,成都的视野在不断拓宽。 如今,成都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新语境下谋局。升级为中国四“极”之一,中央也已明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目标定位——“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正如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所说,作为国内大循环的战略腹地和国际大循环的门户枢纽,成都在更宽领域以更大力度扩大开放,加快构建链接全球的亚蓉欧陆海空联运战略大通道,建立全球供应链体系。 这无疑也将进一步扩大城市的市场辐射半径,支撑企业的“腾飞”。 后起之秀 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张建摄 对于城市能级的提升与企业发展的相辅相成,数据已经开口说话。 2020年,融入“双循环”已成为成都最强劲的动力引擎: 一年间,当地18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破茧而出、总量突破6000家、产值突破万亿元,45万家新经济企业、60万新职业人群,成为激发创新创造的主力军。 但从资本市场上看,过去整个中西部地区的上市公司数量并不算亮眼。 A股上市公司数量排名前30位的城市中,总共只有7座在中西部地区,分别是成都、长沙、武汉、合肥、重庆、西安和乌鲁木齐。而在被称之为国内资本市场“改革试验田”的科创板赛道上,遥遥领先的绝大多数也依旧是东部城市。 但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后起之秀,包括今天上市的极米科技在内,去年以来,成都已先后培育成都先导、苑东生物、纵横股份等多家科创板上市企业。 科创板企业相继涌现并非偶然。背后是成都不断完善科创企业成长培育机制,以及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链条的努力,关注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持续给予相应的支持。 除了从5天缩短至0.5天,压缩开办企业流程时限等“开办时”的优化动作;企业生产经营中“哪里有机会”的堵点难点问题,推出“城市机会清单”,释放政府、企业两端的供需信息等“经营中”的政策支持。 此前成都还表示,正组织研究针对注册制改革后的专项支持政策,以鼓励更多优秀的本地企业上市融资。 同时,当地还积极组建了金融顾问服务团,服务企业上市、发债及融资需求,构建分层次、有重点的拟上市企业后备资源库及上市“绿色通道”,全面实施梯度培育和分类服务,推动资本市场“成都军团”不断壮大。 归根到底,科创板上市是一个最终成果,前面的点滴铺垫才是一座城市真正的“硬实力”。与其说成都偶然借极米上市“意外走红”,不如说极米的“火爆”正好成为了成都长期努力的一个缩影。 未来,期待更多城市与企业的“双赢”故事。
成都 极米科技 上市公司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