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大气污染治理为何“按下PM2.5浮起臭氧”?生态环境部回应每经:温度上升抵消污染减排等所致

每日经济新闻 2021-02-25 16:10:10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臭氧浓度明显高于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臭氧已成为影响空气质量仅次于PM2.5的重要因素。

◎“十四五”期间会进一步编制全面改善空气质量的行动计划。初步考虑337个城市PM2.5要同比下降10%,相当于未达标城市要下降15%。

每经记者 李彪    每经编辑 陈星    

2月25日,生态环境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成效以及2021年和“十四五”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安排部署。

针对近年来臭氧浓度不断上升的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发布会上提问:近年来我国PM2.5污染逐渐减轻,但是臭氧浓度却呈整体上升的趋势。现阶段我国臭氧污染形势究竟如何,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措施来推动PM2.5和臭氧的协同控制?

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回应,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臭氧浓度明显高于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臭氧已成为影响空气质量仅次于PM2.5的重要因素。

刘炳江说:“2013~2019年的7年间有5个最暖年份,我们尽力来减少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抵消臭氧的形成,但温度的上升把这一部分抵消掉了。”

(图片说明:生态环境部以视频连线方式举行新闻发布会 图片来源:生态环境部)

臭氧浓度总体缓慢上升

刘炳江说:“近年来,我国PM2.5大幅下降的同时,臭氧浓度没有同步得到改善,而呈上升趋势。”

我国臭氧浓度近年来总体呈缓慢上升态势。臭氧超标天以轻度污染为主,2020年全国臭氧浓度超标天次比例为4.9%,其中超过90%都是轻度污染。

对此,刘炳江指出,近年来,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臭氧浓度每年小幅增长。其中,2017年为137微克/立方米,2018年为139微克/立方米,2020年为138微克/立方米,基本持稳定;唯有2019年,因为在南方地区,主要是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发生了连续三个月不下雨、干旱少雨、高温热浪的情况,带动了全国臭氧浓度上升9微克,这是极端的气象条件,将其扣除以后,总体看我国的臭氧浓度呈缓慢上升状态。

从重点区域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臭氧浓度明显高于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也比国内其他地区高出25%~49%。

关于臭氧浓度逐渐上升的主要原因,刘炳江分析,主要有:臭氧的主要前体物氮氧化物和VOCs排放量居高不下;高温少雨的气象条件有利于臭氧生成;全球臭氧背景值不断提升等。

2020年,形成我国大气复合型污染的四种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中,二氧化硫和一次PM2.5的排放量已降至百万吨级,而氮氧化物和VOCs的排放量仍然是千万吨级。尤其是在京津冀及周边和长三角等重点区域,涉VOCs排放的产业高度集中,11省市占国土面积的13%,排放量却占了全国的47%;原油加工量占全国的49%,原料药、化学农药原药、家具、船舶制造等行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合计产量分别占全国的50%~88%,产业布局调整难度很大。

“十四五”337个城市PM2.5同比下降10%

按照“十三五”规划纲要要求,2020年,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18%,全国优良天数比率比2015年提高3.3个百分点。

目前,上述两个目标已超额完成。监测数据显示,2020年,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28.8%,全国优良天数比率比2015年上升5.8个百分点,完成率分别超出“十三五”目标的60%、76%。

刘炳江指出,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排放强度有所降低,对完成目标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通过国际通用的空气质量模型,科学评估了疫情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疫情对PM2.5浓度影响为2微克/立方米,对优良天数比率影响为2.2个百分点。

刘炳江说:“扣除疫情影响后,全国未达标城市PM2.5浓度为35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25.0%;优良天数比率为84.8%,比2015年上升3.6个百分点,仍然超额完成‘十三五’约束性指标。”

刘炳江表示,“十四五”期间会进一步编制全面改善空气质量的行动计划。初步考虑337个城市PM2.5要同比下降10%,相当于未达标城市要下降15%;优良天数从87%提高到87.5%,表面看只提高了0.5个百分点,但实际上扣除疫情影响,相当于从84.8%提高到87.5%,提高2.7个百分点,同“十三五”提高3.3个百分点相比大体相当。

此外,刘炳江强调,在“十四五”总目标的基础上,按照每年完成20%的时序进度要求,并考虑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后产能释放等因素影响,提出了2021年的目标,即全国PM2.5平均浓度下降0.5微克/立方米,达到34.5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提高0.4个百分点,达到85.2%。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2月25日,生态环境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成效以及2021年和“十四五”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安排部署。 针对近年来臭氧浓度不断上升的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发布会上提问:近年来我国PM2.5污染逐渐减轻,但是臭氧浓度却呈整体上升的趋势。现阶段我国臭氧污染形势究竟如何,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措施来推动PM2.5和臭氧的协同控制? 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回应,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臭氧浓度明显高于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臭氧已成为影响空气质量仅次于PM2.5的重要因素。 刘炳江说:“2013~2019年的7年间有5个最暖年份,我们尽力来减少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抵消臭氧的形成,但温度的上升把这一部分抵消掉了。” (图片说明:生态环境部以视频连线方式举行新闻发布会图片来源:生态环境部) 臭氧浓度总体缓慢上升 刘炳江说:“近年来,我国PM2.5大幅下降的同时,臭氧浓度没有同步得到改善,而呈上升趋势。” 我国臭氧浓度近年来总体呈缓慢上升态势。臭氧超标天以轻度污染为主,2020年全国臭氧浓度超标天次比例为4.9%,其中超过90%都是轻度污染。 对此,刘炳江指出,近年来,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臭氧浓度每年小幅增长。其中,2017年为137微克/立方米,2018年为139微克/立方米,2020年为138微克/立方米,基本持稳定;唯有2019年,因为在南方地区,主要是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发生了连续三个月不下雨、干旱少雨、高温热浪的情况,带动了全国臭氧浓度上升9微克,这是极端的气象条件,将其扣除以后,总体看我国的臭氧浓度呈缓慢上升状态。 从重点区域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臭氧浓度明显高于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也比国内其他地区高出25%~49%。 关于臭氧浓度逐渐上升的主要原因,刘炳江分析,主要有:臭氧的主要前体物氮氧化物和VOCs排放量居高不下;高温少雨的气象条件有利于臭氧生成;全球臭氧背景值不断提升等。 2020年,形成我国大气复合型污染的四种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中,二氧化硫和一次PM2.5的排放量已降至百万吨级,而氮氧化物和VOCs的排放量仍然是千万吨级。尤其是在京津冀及周边和长三角等重点区域,涉VOCs排放的产业高度集中,11省市占国土面积的13%,排放量却占了全国的47%;原油加工量占全国的49%,原料药、化学农药原药、家具、船舶制造等行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合计产量分别占全国的50%~88%,产业布局调整难度很大。 “十四五”337个城市PM2.5同比下降10% 按照“十三五”规划纲要要求,2020年,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18%,全国优良天数比率比2015年提高3.3个百分点。 目前,上述两个目标已超额完成。监测数据显示,2020年,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28.8%,全国优良天数比率比2015年上升5.8个百分点,完成率分别超出“十三五”目标的60%、76%。 刘炳江指出,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排放强度有所降低,对完成目标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通过国际通用的空气质量模型,科学评估了疫情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疫情对PM2.5浓度影响为2微克/立方米,对优良天数比率影响为2.2个百分点。 刘炳江说:“扣除疫情影响后,全国未达标城市PM2.5浓度为35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25.0%;优良天数比率为84.8%,比2015年上升3.6个百分点,仍然超额完成‘十三五’约束性指标。” 刘炳江表示,“十四五”期间会进一步编制全面改善空气质量的行动计划。初步考虑337个城市PM2.5要同比下降10%,相当于未达标城市要下降15%;优良天数从87%提高到87.5%,表面看只提高了0.5个百分点,但实际上扣除疫情影响,相当于从84.8%提高到87.5%,提高2.7个百分点,同“十三五”提高3.3个百分点相比大体相当。 此外,刘炳江强调,在“十四五”总目标的基础上,按照每年完成20%的时序进度要求,并考虑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后产能释放等因素影响,提出了2021年的目标,即全国PM2.5平均浓度下降0.5微克/立方米,达到34.5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提高0.4个百分点,达到85.2%。
大气污染 PM2.5 臭氧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