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解读成都市委全会精神发布会:成都“十四五”,为什么这样干?

每日经济新闻 2020-12-29 22:02:00

“市委坚持对标先进,先后组织专班实地学习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经验,细化优化成都‘十四五’时期的思路目标、方法路径和政策措施。”12月29日下午,首场中共成都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新闻发布会举行,成都市委政研室主任曾明友介绍了《建议》的起草过程、主要考虑、特色亮点等相关情况。

每经记者 程晓玲    每经编辑 杨欢    

_zj_0088.thumb_head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资料图)

12月29日下午,首场中共成都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新闻发布会举行,解读成都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精神。

据悉,12月26日至27日,中共成都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体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制定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下称《建议》),讨论了《2021年全市经济工作要点》。

“市委坚持对标先进,先后组织专班实地学习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经验,细化优化成都‘十四五’时期的思路目标、方法路径和政策措施。”在29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成都市委政研室主任曾明友介绍了《建议》的起草过程、主要考虑、特色亮点等相关情况。

曾明友介绍,《建议》起草突出开门问策,广泛听取了各方面意见建议,并在集思广益的过程中创造了“三个首次”——首次委托参与国家“十四五”规划、上海2050年战略研究的专家智库团队开展49个专项课题研究、2035年远景目标和2050年远景展望研究;首次就城市中长期规划开展网络征求意见活动,广大市民积极响应,收到社会公众留言3.2万条,汇总整理出建议共12大类1000余条;首次全面征求中央驻蓉单位、省级部门意见。

新闻发布会上,成都市委政研室、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口岸物流办、市公园城市局、市文广旅局等部门相关负责人就热点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首提“幸福美好十大工程” 有“高度”也有“温度”

记者注意到,全会除了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服务新发展格局、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大运会赛事筹办等方面明确目标任务外,首次提出将全面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

“可以说,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是这次《建议》中一个特别突出的亮点,社会反响很强烈。”曾明友介绍,有代表很形象地表示:如果说服务新格局、唱好“双城记”等内容体现了这次《建议》的高度,那么“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则体现了《建议》的温度。

据介绍,成都近年来在城市品质、民生福祉等方面实现显著提升。数据显示,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在城市品质提升方面,全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558公里、跃居全国第4位,改造棚户区、城中村、老旧小区超过11万个,建成天府绿道4408公里,新增绿地面积3885万平方米,空气优良率较2015年提高20个百分点;民生福祉提升方面,城镇累计新增就业132.5万人,新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3338处,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开放床位数领先一线城市,连续12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品牌影响不断提升。

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如何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成都市公园城市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小广介绍,成都提出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揽,大力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增强城市宜居品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市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具体目标可概况为“四新”,即构建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城市新空间,构建绿道蓝网、天清气朗的城市新形态,构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城市新范式,营造崇尚自然、节约集约的城市新风尚。

具体到“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则聚焦大力提升居民收入水平、继续保持生活成本竞争力、实施高品质公共服务倍增计划、持续提升城市通勤效率、抓好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提升、打造稳定公平可及营商环境、建设青年创新创业就业环境友好城市、建设生态惠民示范城市、提升城市智慧韧性安全水平、建设全龄友好包容型社会等10个领域,努力让城市改革发展成果转化为人人可感可及、普遍受益的社会认同,建成高品质生活环境新标杆和共建共享幸福城市新样本。

“四个新格局” 促进“双城记”走深走实

记者注意到,《建议》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成都经济社会发展的10项重点任务。其中之一,就是要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面提升成都都市圈国际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力。

据相关统计,自今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召开以来,川渝两地已签署200多个合作协议,平均1.5天就“握手”一次。未来5年,围绕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成都将有哪些具体举措?

“成都被确定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双核之一,是继获得国家中心城市定位后再次被赋予的国家战略使命。”成都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杨羽介绍,具体工作可以概括为“四个新格局”:

一是推动形成成渝相向发展新格局。重点是探索从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制度创新,以共建现代产业体系、西部科学城、西部金融中心、西部陆海新通道等为依托,夯实成渝发展主轴发展基础,促进“双城记”走深走实,加快建设有特色、有实力的双城经济圈。

二是推动形成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新格局。重点是打破行政区划和传统城乡结构,创建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试验区,加快“三区三带”建设,协同构建高效联通的现代交通圈、错位协同的产业生态圈和共建共享的市民生活圈,推动城市功能从集成集聚向辐射带动能级跃升。

三是推动形成区域错位发展新格局。重点是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发挥高品质宜居优势,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以东进、南拓新区新城建设拓展高质量发展的增量空间,以北改、中优城市更新优化转型升级的弹性空间,以西控绿色发展强化空间适配完善可持续发展的韧性空间,推动空间格局从大城市向大都市发展演进。

四是推动形成“两区一城”协同发展新格局。重点是坚持互利共生、开放协同、相互成就、整体成势,将成都东部新区建成成渝相向发展的战略支撑,以提升主干极核竞争力为核心,以“两区一城”为主要载体,以创新策源和高新技术服务为主要取向,加大高端要素资源、高能级市场主体、高层次专门人才集聚力度,提升国际国内高端要素运筹能力,不断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

融入“双循环” 打造链接亚蓉欧陆空主枢纽

12月24日,成渝高铁提速提质运营,时速350公里、平均20分钟一趟,成渝挺进“一小时交通圈”;12月25日,成都国际铁路港综合保税区正式通过国家验收,中欧班列(成渝)1-11月逆势上扬开行超过4400列,占全国中欧班列开行量的37%;与此同时,天府国际机场试飞在即,成都将成为继上海、北京后国内第三座拥有“一市两场”的城市……

在成都实现从区域中心城市到国家中心城市、进而冲刺世界城市的历史性跃升过程中,对外开放无疑发挥着关键作用。

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国内大循环战略腹地和国内国际双循环门户枢纽,积极融入、更好服务新发展格局。

成都市口岸物流办党组书记、主任杜进有介绍,增强国际门户枢纽功能、打造国际供应链枢纽是成都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和重要抓手,将立足成都区位特点和枢纽比较优势,重点从三个方面推进:

一是打造链接亚蓉欧陆空主枢纽,增强西向南向开放门户功能。完善立体大通道体系,做强泛欧泛亚空港陆港枢纽“双支撑”,构建“四向多廊”全球物流网络,增强通道综合运输效能。推动“两场一体”协同运营和航线网络结构优化,打造通达全球的骨干航线网络和航线衔接紧密的“航班波”,确保规划的14条全货机航线在2021年全部开通并持续加密航班频次,形成“中东—成渝—日韩”全货机航空快线网络。增强国际铁路港承载集疏功能和中欧班列集结中心、西部陆海新通道主枢纽功能,加快完善“7+5”国际陆海联运通道布局,推动亚蓉欧班列网络优化、质效提升,深化成渝中欧班列合作,全面构建“欧盟—成渝—东盟”陆路及铁海联运开放通道网络。

二是扩容提能口岸载体平台,营造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完善口岸开放体系,加快推动天府国际空港综保区、天府国际机场口岸设施及综合性指定监管场地建设,优化提升口岸布局功能和服务保障能力,推动综保区提质增效、开放口岸拓能升级和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推动智慧口岸建设,重点推进通关模式改革、业务流程优化、设施设备改造、信息系统建设,拓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应用功能,巩固深化提效降费成果,优化提升口岸服务水平。

三是提升数智化国际化供应链水平,服务开放型产业体系发展需求。以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开放型优势产业集群供应链需求为导向,精准匹配信息、资金、用地等要素资源,加快推动“四港六中心”物流枢纽建设,支持物流企业数智化、国际化、平台化转型发展。围绕产业供应链、消费供应链体系建设,招引培育一批集成国际采购、全球配送、跨境分销等功能的高能级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加快形成一个主导产业匹配数个供应链龙头平台的“一产一链”新体系及一个供应链龙头平台集成多个专业细分领域中小平台的“一主多点”新格局。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十四五 成都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