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扶贫如何“输血”变“造血”? 国家发改委答每经问:从产业和教育扶贫两方面发力

每日经济新闻 2020-11-24 22:19:29

每经记者 周程程 北京摄影报道

每经编辑 陈旭

11月24日,国新办举行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新闻发布会。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郭兰峰在发布会上表示,近年来我国消费扶贫的方式不断创新、效果持续扩大。针对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及销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各方面加强渠道创新、强化协调服务,定向采购、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新模式不断涌现,推动消费扶贫规模快速增长。

通过消费扶贫给贫困地区“输血”固然重要,但减贫脱贫最终还是要靠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对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发布会上向国家发改委提问:在培育和提升贫困地区“造血”机能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发布会上提问 图片来源:国新网 (刘健 摄)

对此郭兰峰回应表示,如何造血至少涉及两个途径:一是靠产业;二是通过教育扶贫。

上半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经营净收入增4.9%

消费扶贫是脱贫攻坚的一个重要举措,已经成为带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重要助力。

据初步统计,从2019年初至今,全国累计直接采购或帮助销售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近5000亿元。其中,2019年为1600多亿元,今年前10个月超过3300亿元,是2019年全年规模的两倍。

数据显示,2019年,贫困地区的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4163元,比上年增长7.1%,增速加快2.7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即便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贫困地区的农村居民经营净收入也比上年同期增长了4.9%,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

通过消费扶贫,一些贫困地区的农产品不再为销路发愁,但产品的质量也是决定其能否健康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

郭兰峰表示,贫困地区的产品往往是自给自足,所以在质量方面会存在一些问题。实际上,贫困地区的产品很多都是原生态的、无污染的,是真正的绿色产品,问题是卡在一些标准上,有的不一定能达到标准。

对此,国家发改委鼓励一部分龙头企业采用“农户+合作社+企业”的模式,把工业化生产的一些程序和标准带过去,包括建设生产基地,按照标准化来生产,既保留它原生态的一些优势,又能够引入工业化的标准,包括一些订单,使之符合市场需要。同时,产品规模、效益也能体现出来,组织化程度也能提高,树立品牌意识,形成品牌产品。

产品质量也是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扶贫干部们关注的重点之一。

发布会后,重庆市武隆区区长卢红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为保障农产品质量,一是要抓生态绿色发展,通过大力治理污染,从源头上解决重金属超标等问题;二是监管部门要加大抽检检查力度;三是培育区域公共品牌,政府对其进行质量保障进行背书,从而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四是电商平台的当地农产品都可以追溯到源头,通过扫二维码,能够追溯到具体某一个环节。

湖北省来凤县副县长杜建斌对此也颇有心得。他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举例说,此前就曾遇到豆腐乳因远距离长时间运输而出现封口漏了的情况,这与后续运输过程中产品被倒着放有关。虽然产品本身没有问题,但包装也是质量的一部分,来凤县以此为案例,要求全县所有上线的农产品都要符合大物流运输的要求,包括部分产品再用充气的外包装进行包裹等,从而解决运输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此外,来凤县还上线了产品可追溯系统,并开展绿色食品认证等工作。

图片来源:新华社

教育领域投资向“三区三州”倾斜

通过消费扶贫给贫困地区“输血”的同时,如何“造血”也是备受关注的问题。

“输血和造血这一争论问题历来都有,开始的时候输血比较多一些,逐渐要转向造血,但是我认为输血永远会存在。”郭兰峰在回答《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提问时表示,比如有的贫困群众由于身体有疾病,需要社会保障兜底;或是有的群众在经济上存在困难,需要靠社保兜底,才能慢慢地从输血转向造血。

“到底如何造血,我想至少有两个途径。”郭兰峰指出,第一是产业。他强调,造血一定要围绕贫困群众的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

比如一些地方有的老百姓确实有劳动生产能力,有的贫困群众可以走出去,也能走出去,并习惯于走出去,这样就可以依托就业解决问题;有的贫困群众不愿意走出去,这就需要改变方式,在这些地方建立企业和打造地方特色优势产业,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上班,通过劳动致富,通过劳动也能改变他们的观念。

“第二是教育扶贫。”郭兰峰指出,很多问题都是由于教育滞后导致的,所以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在安排教育领域投资时,着重向这些地区倾斜,特别是向“三区三州”倾斜。 

郭兰峰表示,通过教育,一方面帮助贫困人群增强劳动技能,同时也能令他们的思想更开阔,有了自信心可以在本地实现就业,当然也可以走出去。更不用说如果考上了大学,可能就进入到另一片天地了,这就是造血的功能。

郭兰峰认为,造血也是要一个过程的,不是一时一事的。

“比如,打造一个产业有时候要经过几年甚至几十年,一个人的教育也需要达到12年,这些都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力量不断关心他们,从根本上解决脱贫的问题,特别是致富的问题。从目前情况看,按照现行标准今年如期脱贫应该是没问题的,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致富。”郭兰峰说。

封面图片来源:新华社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消费扶贫 教育扶贫 合作社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