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企业帮扶下,30个村入学、就医全免费,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史贵禄回应每经记者:先富帮后富是民企的责任

每日经济新闻 2020-11-20 22:17:55

每经记者 张怀水 北京摄影报道

每经编辑 陈旭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民营企业作为社会的基层力量,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中国特色扶贫理论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1120日,国新办举行万企帮万村民营企业家代表中外记者见面会。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荣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史贵禄作为民营企业家代表,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享了他在参与精准扶贫过程中所做的一些工作。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发布会上提问 图片来源:国新网(刘健 摄)

“在精准脱贫攻坚战中,民营企业家充分发挥创新精神,不断探索创新帮扶路径、组织形式、合作机制,为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扶贫理论提供了鲜活的素材。请问,您认为在参与‘万企帮万村’过程中最成功的经验是什么?”

面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提问,史贵禄表示,他从1980年创业,到2000年回到家乡,经过了20年,看到家乡依然还是贫穷落后。“所以在2000年的时候,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想办法让家乡的老百姓富起来。”

30个行政村孩子上学全免费

201510月,中国工商联、国务院扶贫办等共同启动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广大民营企业倾情投入,为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5年来,全国已有近11万家民营企业精准帮扶12.71万个村,带动和惠及1500余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与规模之大、帮扶范围之广、投入力度之强前所未有。

史贵禄(右二)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享精准扶贫经验 

史贵禄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自己出生在陕北毛乌素沙漠边上的定边县白泥井镇,从2000年开始,他的企业在当地开展了精准扶贫。

“这个地方特别特别穷,当地还有个顺口溜,飞沙走石家无粮,人老几辈辈住坯房,满村光棍没婆姨,有女不嫁海则梁(现在属于白泥井镇)’。这是当时这个地方贫穷的生动写照。”史贵禄说。

为此史贵禄和当地县委县政府、镇党委政府的领导经过了几个月的研讨,怎样才能让老百姓真正富起来。经过充分研讨,企业跟农民、党委政府共同研究,制定了长年的规划,主要想办12件大事,并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

“第一件事就是让农民的油灯变电灯。”史贵禄说,过去当地农村都点煤油灯,到晚上看鼻孔都是黑的。由于地处沙漠地带,当地所在的镇人少地多,土地面积有578平方公里,仅有26000多人,但现在家家户户的油灯都变成了电灯,“全部通上电,一户都没有落下。”

第二件事是解决教育问题。史贵禄表示,当地有30个行政村,全部实现了孩子上学全免费。

“我们建了一栋两层教学楼,从2000年开始到现在,一直全免费。2000年以前,学生基本没有上课的地方,房子都是漏的,甚至抬头都能看到天,教学设施也很差,我们帮助老百姓切实解决了教育的问题。

第三件事是解决医疗问题。史贵禄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我们按照县级医院的标准建了一所医院,从2000年到现在开始,三个乡的农民全部看病零负担。

“从2000年开始,老百姓就医全免费,这就为他们省下了一笔不小的开支。同时,每个农民每年还能免费体检一次,并建立了医疗档案,在那个时候,算是一个创新。”

实现家庭农场规模化

2005年以后,史贵禄开始了新的规划,首先就是治沙造地。

“我的家乡是半农半漠的地方,基本上没有地,以放牧为生,所以我们把沙漠推平,造了36万亩地。”

二是修路。当地三个乡近600平方公里,按三级标准修了近200公里的水泥路,30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公路,解决了老百姓出行难的问题。

三是打井灌溉。地有了,但是没有水不行,我们和当地老百姓联合打了8000多口机井,解决了灌溉问题。

再往后,史贵禄的扶贫理念发生了变化,开始由“输血”向“造血”转变。

史贵禄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企业在当地建设了3万多个日光大棚,实现了人均一个大棚。同时,还从国外引进了新品种和新技术,比如从保加利亚引进了辣椒的新品种,又从以色列引进了喷灌和滴灌技术,覆盖了36万亩水浇地的90%以上,真正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和家庭农场规模化。

到2015年末时,当地实现了年出栏20万只羊。“农民养一只羊大概收入能增加1000元,同时又解决了农家肥的问题,我们不上农药、不施化肥,为消费者提供了绿色有机的食品。我们还从荷兰引进了土豆,不仅在镇上种,目前全县已发展到100万亩,每年能生产100万吨土豆面。”史贵禄说。

设立工业园和种子研发基地    

在史贵禄看来,扶贫必须要让农村实现城镇化。“我们联合县委县政府、镇党委政府,按10万人的标准,共同规划了一个9平方公里的农村小城镇,我们镇上3万多农民全部住了进去,另外我们还将从白于山区再搬迁7万多农民住进来,到时候,就真正实现了农村的城镇化。”

从具体措施来看,首先是建设种子研发基地。史贵禄介绍,截至目前,当地已经研发出117个高产品种,这些品种还在多地得到推广,让大量农民受益,用这个技术的农民,很多家庭每年的纯收入能增加3000元以上。

其次是建设产业园。史贵禄介绍,当地已经建好一个1.5平方公里的工业园,主要从事三大类加工:一是年生产50万吨的蔬菜加工,主要生产胡萝卜汁、蕃茄酱等,出口到欧洲、日本等国,目前已经规模化、批量化生产。

第二个是年生产100万吨的土豆面,产值能达到100亿元。

第三是农机具的生产,“很多地方农民生产用的农机具都是我们工业园生产的。”

对于未来的帮扶规划,史贵禄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作为民营企业,扶贫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这是民营企业的责任。“下一步,我们还准备用这种模式,再帮扶三四个乡。”

封面图片来源:每经记者张怀水摄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脱贫攻坚 精准扶贫 民营企业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