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今日报纸

每经网首页 > 今日报纸 > 正文

生态环境部答每经记者问:正组织编制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

每日经济新闻 2020-10-29 01:01:13

每经记者 李彪    每经编辑 陈星    

10月28日,生态环境部召开以“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为主题的月度例行新闻发布会。

近年来,夏季高温、强降雨,冬季严寒等极端气候频发,我国每年因为极端气候事件带来的财产损失巨大。

为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发布会上提问: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近年来在加强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方面,我们做了哪些工作?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回应,应对气候变化中国不能置身事外,这是我们自己的事,中国也要通过自身努力避免气候变化带来的损害。同时,李高透露,国内正在开展评估,组织编制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

构建适应气候变化新模式

我国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整体脆弱,总体来讲是一个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

李高说:“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损害是我们的工作任务。根据有关统计,中国每年因为极端气候事件带来的财产损失巨大。”

长期来看,我国有漫长的海岸线,经济活动主要聚集在沿海地区,气候变化对沿海地区的经济、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很大危害。同时,气候变化给青藏高原带来影响。青藏高原是几大主要河流的水源地,气候变化对几大流域的生态环境,包括相关基础设施、人民生活都带来威胁。

李高指出,为了统筹推动开展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明确了到2020年国家气候变化的原则、目标、重点以及重点领域的相关措施。战略发布以来,各相关部门开展了大量综合性、系统性工作,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我们还以城市为切入点,发布了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的试点工作,提升气候韧性。

“我们积极推进国际合作、参与发起全球适应委员会、推动成立全球适应中心中国办公室。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过程中,提出高度重视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适应气候变化问题,为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提供支持。”李高说。

同时,李高透露,国内正在开展评估,组织编制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明确我国到2035年适应气候变化目标任务,并且把适应气候变化和科学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消除贫困等工作有机融合,构建适应气候变化新模式。“适应气候变化非常复杂,客观来讲我们的研究还有很大的差距。”

他强调,接下来要进一步加强研究,统筹农业、林业、水资源等重点领域以及城市沿海生态脆弱地区适应气候变化行动,也将进一步深化试点示范工作,全面提升我国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碳交易试点成交超4亿吨

建设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也是落实二氧化碳新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目标的重要抓手。

2011年开始,我国先后在7个省市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截至2020年8月,试点省市碳市场共覆盖钢铁、电力、水泥等20多个行业,接近3000家企业,累计成交量超过4亿吨,累计成交额超过90亿元。

李高指出,中国有自身的特点,我们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碳排放在一定程度上还要继续增长。跟发达国家在已经达峰并逐年下降的情况下推动碳市场建设不一样,我们在制度设计上要适应实际情况,在吸收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制度设计。碳市场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工作任务非常繁重,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我们积极克服各种困难,包括克服疫情带来的挑战。

“下一步,我们将推动我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发展成为全国碳市场的抵消机制。”李高说,“十二五”是试点先行,“十三五”是为全国碳市场打基础,“十四五”应该是我国碳市场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期。

李高解释,我们将从试点先行到建立全国统一市场,实现从单一市场、单一行业突破,把多行业纳入,还要实现从启动交易到持续平稳运行。我们将进一步加快相关工作进度,确保相关制度文件出台、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数据核查工作加快推进,为尽早实现上线交易奠定良好基础。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10月28日,生态环境部召开以“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为主题的月度例行新闻发布会。 近年来,夏季高温、强降雨,冬季严寒等极端气候频发,我国每年因为极端气候事件带来的财产损失巨大。 为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发布会上提问: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近年来在加强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方面,我们做了哪些工作?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回应,应对气候变化中国不能置身事外,这是我们自己的事,中国也要通过自身努力避免气候变化带来的损害。同时,李高透露,国内正在开展评估,组织编制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 构建适应气候变化新模式 我国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整体脆弱,总体来讲是一个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 李高说:“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损害是我们的工作任务。根据有关统计,中国每年因为极端气候事件带来的财产损失巨大。” 长期来看,我国有漫长的海岸线,经济活动主要聚集在沿海地区,气候变化对沿海地区的经济、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很大危害。同时,气候变化给青藏高原带来影响。青藏高原是几大主要河流的水源地,气候变化对几大流域的生态环境,包括相关基础设施、人民生活都带来威胁。 李高指出,为了统筹推动开展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明确了到2020年国家气候变化的原则、目标、重点以及重点领域的相关措施。战略发布以来,各相关部门开展了大量综合性、系统性工作,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我们还以城市为切入点,发布了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的试点工作,提升气候韧性。 “我们积极推进国际合作、参与发起全球适应委员会、推动成立全球适应中心中国办公室。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过程中,提出高度重视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适应气候变化问题,为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提供支持。”李高说。 同时,李高透露,国内正在开展评估,组织编制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明确我国到2035年适应气候变化目标任务,并且把适应气候变化和科学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消除贫困等工作有机融合,构建适应气候变化新模式。“适应气候变化非常复杂,客观来讲我们的研究还有很大的差距。” 他强调,接下来要进一步加强研究,统筹农业、林业、水资源等重点领域以及城市沿海生态脆弱地区适应气候变化行动,也将进一步深化试点示范工作,全面提升我国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碳交易试点成交超4亿吨 建设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也是落实二氧化碳新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目标的重要抓手。 2011年开始,我国先后在7个省市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截至2020年8月,试点省市碳市场共覆盖钢铁、电力、水泥等20多个行业,接近3000家企业,累计成交量超过4亿吨,累计成交额超过90亿元。 李高指出,中国有自身的特点,我们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碳排放在一定程度上还要继续增长。跟发达国家在已经达峰并逐年下降的情况下推动碳市场建设不一样,我们在制度设计上要适应实际情况,在吸收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制度设计。碳市场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工作任务非常繁重,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我们积极克服各种困难,包括克服疫情带来的挑战。 “下一步,我们将推动我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发展成为全国碳市场的抵消机制。”李高说,“十二五”是试点先行,“十三五”是为全国碳市场打基础,“十四五”应该是我国碳市场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期。 李高解释,我们将从试点先行到建立全国统一市场,实现从单一市场、单一行业突破,把多行业纳入,还要实现从启动交易到持续平稳运行。我们将进一步加快相关工作进度,确保相关制度文件出台、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数据核查工作加快推进,为尽早实现上线交易奠定良好基础。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