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马蔚华:“双循环”着眼解决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稳定发展两大问题

每日经济新闻 2020-10-23 00:08:25

每经记者 张祎    每经编辑 段炼    

10月22日,以“双循环•双城记——大变局时代的未来”为主题的首届川渝民营企业家合作峰会暨2020(第四届)天府论坛在成都举行。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在嘉宾演讲环节,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影响力目标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理事会理事长、中企会俱乐部主席马蔚华指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经过深思熟虑的重大战略决策,着眼解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的稳定发展。作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之后的第四极,成渝地区对内应该成为区域发展的新引擎,对外应该成为对外开放的新支点。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对于如何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构思和使命,作为招商银行原行长、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的参与者,马蔚华特别提到了深圳经验,“特区改革开放四十年,最重要的成绩是企业家的创造精神,企业家创造精神来源于深圳有良好的营商环境,官不欺民,民不媚官,这就是深圳,所以深圳能够创新发展。”

会后,马蔚华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还指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拥有14亿人口消费市场的底气,中低收入群体还具有巨大潜力可供挖掘,在这一过程中,普惠金融和消费金融的发展显得十分重要。

“双循环”战略着眼解决两大问题

对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提出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马蔚华在演讲中认为,这不仅仅是应对眼前的疫情和中美的摩擦,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重大战略决策。

马蔚华表示,随着我国发展阶段、外部环境、条件变化,再依靠过去“外循环靠国际市场、内循环靠投资拉动”的模式已难以为继。他分析,中国老龄化的程度高于全球老龄化,随着抚养比提高,储蓄率下降,可用的社会资金投资会相应减少,而全球的老龄化也意味着全球对中国的需求减少,“这次疫情使得逆全球化的风更盛,虽然大国和大国之间还不一定马上脱钩,但是全球产业链的缩小是正在发生的。”

马蔚华认为,“双循环”战略主要着眼解决两大问题,第一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二是经济的稳定发展。而怎么解决这两个问题?“一个是靠需求,一个是靠供给。”他表示,需求方面,应发挥中国超大市场规模的优势,来补供给的一些短板。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有14亿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社会消费总额41万亿,基本形成了需求拉动的格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60%左右。

不过,马蔚华也指出,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消费方面还有差距。去年,中国的居民消费率为38.8%,这个比率相较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人均收入方面,2018年,美国是中国的8.4倍,但人均消费美国是中国的15倍。“我们还有相当多人口月收入水平不到2000元,所以带动消费最重要的,是要重视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

提升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靠什么?马蔚华认为,主要靠增收和节流。增收方面,需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通过扶贫攻坚,缩小收入分配的差距;节流方面,则要考虑住房、养老、教育、医疗等,减少其在消费中的比例,构建社会安全网,增加中低收入群体消费的意愿和倾向。

“双城经济圈”将扮演重要角色

“在大形势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正逢其时。”马蔚华指出,成渝地区是继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之后的中国经济第四极,对内应该成为区域发展的新引擎,对外应该成为对外开放的新支点。

他表示,近十年来,中国已经初步形成国内版的“雁阵模式”,正面临着产业从东部沿海向纵深西部成渝核心地带大转移,这个机遇是不可忽视的。在吸引产业转移上,成渝地区具有劳动力质量高、产业链比较完整、生活配套服务完善、大专院校众多等诸多优势,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研发中心设在成都、重庆等内陆城市。

在马蔚华看来,“双城经济圈”将在“双循环”中扮演重要角色。随着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建设和中欧班列的开行,成渝地区也正在逐步补齐物流短板,可发挥区位优势,成为外循环的新起点。“我们可以利用欧洲和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中亚的能源等优势资源,打通南亚、东南亚的市场,推动形成我国‘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开放新格局。”

对于如何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构思和使命,他还提出两点建议:一是进一步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营造“亲”“清”的关系,为企业家创造一个如鱼得水的环境;二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推动新的商业文明。

在营商环境方面,建立“亲”和“清”的新型政商关系,进一步发挥企业家精神。“亲”,诚心实意为企业家办事,“清”,避免以权谋私。“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年,最重要的成绩是企业家的创造精神,企业家创造精神来源于深圳有良好的营商环境,官不欺民,民不媚官,这就是深圳,所以深圳能够创新发展。”

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的危机让人类深刻认识到常态生活的脆弱,也督促人类深刻地反思旧有的发展方式。他提倡,作为企业家,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每一笔投资都要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的一致性,不仅要为社会创造好的产品和好的服务,还要尽自己努力让这个世界更美好。

发展普惠金融、消费金融很重要

作为招商银行原行长,马蔚华曾执掌招商银行超过14年,带领这家地方银行成为了世界500强,也因此被称为最具创新意识的银行家。在他眼中,“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金融业会迎来怎样的新机遇?

会后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马蔚华表示,双循环是以内循环为主,而内循环最大的底气是14亿人口的消费市场。其中,中低收入群体具有巨大潜力,应着力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普惠金融和消费金融的发展显得十分重要。“比如,中低收入群体中包含了农民,普惠金融可以和乡村振兴相结合,在四川我们看到,过去历史上,农村金融比较活跃,农村金融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很大作用。”

在演讲中,马蔚华也提到,在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过程中,可以在消费金融、普惠金融等方面进行特色化发展。

“我毫不怀疑,未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一定能够壮大经济实力,在这个过程中,金融是不可或缺的。”他表示,金融中心是商品、货币发展到一定程度形成的金融市场,首先需要经济发展到一定体量,资金流转多、金融机构多、金融体量多、资本市场发达。目前为止,成渝两地各种各样金融中介机构的数量将近5000家,存贷款总量加在一起超过15万亿,无论是数量、体量,还是结算支付、金融科技、金融机构协同合作等条件,都使得成渝具备了建立金融中心的条件。

但他同时也指出,作为金融中心,形成特点很重要。“上海的特点是国际金融中心,因为它时间长、体量大,所有的金融生产要素都具备,深圳经济特区建立时间短,只有40年,但创造了很多金融领域的第一,体现了创新性,而且体现了资本市场和科技的合作,所以培育了很多高新产业。”

马蔚华认为,过去成渝两地金融市场已形成了许多自己的特点,共建西部金融中心,一定要以自身发展为依托,发展产业金融、消费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

封面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马蔚华 双循环 成渝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