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上海银行副行长施红敏:数字金融改变的是金融业态,而不是金融本质

每日经济新闻 2020-09-24 21:50:03

每经记者 李玉雯    每经编辑 易启江    

9月24日,上海银行副行长施红敏在外滩大会分论坛上表示,数字金融下银行业的发展既要创新变革的思维,更应该坚持不变的底线。

在施红敏看来,数字金融改变的是金融业态,而不是金融本质。数字金融的发展,一方面可以扩展银行服务的普惠面,促使“千人千面”的差异化服务更加精准和友好;另一方面因数字金融的开放性和互动性,又使得网络、数据和新技术方面的风险和传统风险叠加,给银行和监管部门带来全新的风控挑战。但不管金融业态如何改变,金融的核心是信用和风险,银行本质上就是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数字金融不是目的,以数字金融提升风险经营能力才是最终目标。

疫情是对金融科技能力的一次压力测试

在这场以“数字金融让城市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论坛上,施红敏提到,数字赋能之下的银行业为城市发展带来了积极而重大的影响,从金融服务广度、服务品质、服务深度等方面都能够予以体现。

一方面,数字金融拓展了服务广度。如今的城市生活更加便捷和安全、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背后都离不开大数据支撑。金融机构在将数字金融应用到城市发展每个角落、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也利用自身深耕本地政府企业的优势为大数据增加积淀。

另一方面,数字金融提升了服务品质。今年疫情期间,人们社交和生活方式急剧转变,减少外出甚至足不出户,客户更倾向于“非接触”服务。对所有金融机构来说,这都是对金融科技能力的一次压力测试,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对数字化转型有充分准备的银行而言却是一个“风口”。

在此背景下,疫情推动金融机构持续加大科技投入,服务客户“线上+”的能力持续增强。施红敏透露,疫情期间,上海银行线上渠道的增长弥补了线下业务量的萎缩,上半年线上个人客户较年初增长18.10%,活跃客户数同比增长142.51%;互联网业务交易额同比增长56.44%。

此外,数字金融延伸了服务深度。从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到现在整个行业着力打造的智慧银行体系,数字金融推动银行不断加快创新步伐,延伸服务深度。

数字金融浪潮下金融本质未变

科技浪潮迭起之下,银行如何面临转型之路?在施红敏看来,数字金融大潮下,银行业的发展,既要创新“变革的思维”,更应坚持“不变的底线”。

首先,数字金融改变的是金融的业态,不变的是金融的本质。数字金融的发展,一方面通过发挥其数据和科技优势,扩展了银行各类服务的普惠面,对个人客户来说,“千人千面”的差异化服务更加精准和友好,对企业客户来说,针对不同资金需求、不同资金实力的大中小企业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有利于解决其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另一方面,因数字金融的开放性和互动性,又使得网络、数据和新技术方面的风险和传统风险叠加,给银行和监管部门带来全新的风控挑战。“但不管金融业态如何改变,金融的核心是信用和风险,银行本质上就是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数字金融不是目的,以数字金融提升风险经营能力才是最终目标”,施红敏表示。

其次,数字金融改变的是市场竞争格局,不变的是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之道。目前,互联网创新企业、社交媒体巨头依托其天然基因、凭借其技术优势拓展金融边界,成为了银行业的跨界竞争者。

在施红敏看来,无论市场参与者与竞争格局如何变化,商业银行以客户为中心的宗旨永远不会改变。银行业的发展历程,一再证明客户对其安全性的信赖毋庸置疑,在数字金融时代,银行业要比拼的还是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能力创新和变革,也就是对既有的服务不断迭代升级。

最后,数字金融改变的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商业模式,不变的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需要注意的是,数字金融在给多数人带来红利的同时,也让一部分群体无所适从。比如,老年群体在面对网约车、网上售票,无现金支付、在线预约挂号等场景时,成为被数字金融时代遗忘的群体。

“对于这一点,我们的体会是非常深刻的。养老金融是上海银行的特色业务之一,目前上海每3位养老金客户,就有1位是上海银行客户。为了让更多老年群体享受现代金融的便利,我们在全国率先开发了存折取款机,推出国内首款专门针对老年客户的手机银行……以上这些努力,应该说提高了老年客群对于数字金融的接受程度,让他们有机会体会到数字金融的优质服务”,施红敏表示。

在他看来,数字金融时代,银行业更应该发挥其社会性的一面,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民生活为本,积极践行社会责任,运用数字金融创新手段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助力实现人民美好生活。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