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推荐

每经网首页 > 推荐 > 正文

对话蓝箭航天CEO张昌武:首笔C+轮融资后商业航天如何“飞”得更高?

每日经济新闻 2020-09-10 20:29:15

“硬科技”赛道为何得到多元资本的青睐?张昌武对记者表示,经过多年的变革和探索,政策红利不断释放,商业航天产业链不断完善,链条上的企业和资本市场的互动不断增强,资本的角色也越来越开放多元。

每经记者 张虹蕾    每经编辑 陈俊杰    

说起商业航天,你是否只想到了SpaceX著名的猎鹰火箭?事实上,中国商业航天领域的发展方兴未艾,民营火箭也逐渐走入大众视野。据未来宇航研究院的数据,截至2019年底,国内已注册的商业航天公司达到了186家,其中卫星制造企业有50家,卫星发射企业有30家,卫星运营企业44家,卫星应用企业62家。

从资本的态度,也可发现商业航天赛道的火热。中投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商业航天领域投资达到58亿美元,创下近年来该领域投资的新纪录。而在国内市场,今年以来,九天微星、星际荣耀等商业航天领域的企业纷纷披露新的融资进展。9月9日,蓝箭航天也宣布完成12亿元C+轮融资。

值得注意的是,蓝箭航天的该轮融资是国内商业航天领域目前公开披露的首笔C+轮融资。从萌芽生长到百舸争流,商业航天的资本故事背后究竟潜藏着怎样的机遇?9月9日,蓝箭航天创始人、CEO张昌武与《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对话,直言行业的变化和挑战。

在张昌武看来,此前,行业从技术路线、资本探索均有较长的积累。目前,有竞争力的商业航天企业要解决的问题已经不是资金问题,而是产品如何快速进入到市场,并且能够跟市场的需求匹配的问题。

蓝箭航天创始人、CEO张昌武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谈资本变化:“资本耐受度增强,愿意长周期下注”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关注到,作为商业航天领域的首笔C+轮融资,蓝箭航天的投资方构成也十分多元,不仅有此前的机构跟投,还有新的产业基金和创投机构加入。

“硬科技”赛道为何得到多元资本的青睐?张昌武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经过多年的变革和探索,政策红利不断释放,商业航天产业链不断完善,链条上的企业和资本市场的互动不断增强,资本的角色也越来越开放多元。目前,商业航天拥有较好的投资机会和空间,市场化的这些资金可以支撑商业航天的发展。

另一个有意思的情况是,目前,在商业航天的投资矩阵中,存在同一投资机构投资两家同赛道企业的情况。对此,张昌武认为,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企业的差异化、发展阶段也拉开了。虽然是同一赛道,但发力方向不同,因而投资方对头部企业的投资热情也持续升高。

商业航天属于“硬科技”赛道,比起其他产业,需要在前期进行漫长的投资,实现商业化也是商业航天备受注的问题。张昌武表示,“商业航天的研制周期是比较长的,企业要熬过去,要渡过这样一个漫长的阶段。从另外一方面,就跟制药企业一样,一旦能够把我们产品推向市场,商业化能力将会非常强”。

而在和资方接触的过程中,张昌武发现,资本方对于商业航天回报周期的“耐受度”在不断增强。一方面,更多的投资人对于行业的认识逐步明晰,了解商业航天本质是技术密集型行业,底层价值是核心自主的设计、制造能力;另一方面,目前国家相关政策注重对于科技领域的投资,也反向驱动资本更加关注这一行业,在比较长开发周期的产品上,投资人愿意去下注,通过资本接力耐心助力企业成长。

谈商业模式:“科技的背后不是模式,想要不做重不可能”

作为国内商业航天领域的头部企业,除了火箭这一关键硬件,蓝箭航天此前也在产业链的配套方面布局。

张昌武透露,在发射层面,明年(2021年)会择机发射朱雀二号液氧甲烷火箭。在生产层面,蓝箭航天浙江湖州的发动机总装测试基地很多项目在筹备中。此外,嘉兴正在筹备的朱雀系列运载火箭批产基地,今年下半年会披露一些生产层面的进展。

“我们核心的生产、制造、总装、测试,这些能力都在自己手里面。核心战略是在未来的两年时间里,不仅解决液体火箭的首飞试验,同时也解决火箭未来在产品化过程中的批产问题。”张昌武说。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商业航天尚处行业发展初期,同时布局批量化生产,是否过重、过早?

对于这一疑问,张昌武表示,“我不认为我们过重,我们认为我们还不够重。科技的背后不是模式,而是需要研发,甚至说越来越往前端靠拢的研发,想做科技,而不去投一些‘重’的设施,一些基础的保障条件,是不可能的。”

他进一步解释,提出量产化是源于对行业的理解。商业航天本质是制造密集行业,核心要解决供应链、核心设施保障。怎样通过更完善的工业化配套,支撑未来产品批量化生产至关重要。从做产品的角度,火箭的批产能力是在设计阶段就要开始考虑的。批产能力是从设计,从概念提出来,因而也要在研发产品时同步启动。此外,批产能力形成也需要漫长周期。

目前,蓝箭航天通过两条腿走路:一是构建核心关键能力,包括关键设备、测试能力、厂房基础设置;二是积极培育上游配套供应商,在订单牵引、技术输入、试错测试等方面投入,希望能够在未来2-3年时间实现批产能力。

谈未来趋势:“赛道竞逐之后,差异化逐步明显”

事实上,从发展初期开始,商业航天就和政策推动密不可分。

今年4月,国家发改委将卫星互联网划定为“新基建”信息基础设施之一。业界认为,这标志着2020年成为我国卫星互联网建设元年。同时商业航天发展的分水岭因此形成,行业发展从“游击战”转为“阵地战”。

而在张昌武看来,商业航天一是在解决行业准入和规范有序发展问题,二是明确未来的市场用户。卫星互联网内纳入新基建之后,给予了行业更加明确的发展目标,这意味着给从事商业火箭研制的企业带来了更好的市场牵引,也促使企业进一步探索未来用户对商业火箭的商用需求。

在政策的驱动和市场变革下,商业航天的赛道显得泾渭分明。一类是以零壹空间等企业为代表的小型火箭制造商,另一类则是以蓝箭航天为代表的的中大型火箭制造商。

“每家企业在设计产品时都有不同的商业判断。蓝箭之所以将市场定位为以中大型液氧甲烷运载火箭为核心的商业发射能力,就是为了满足低轨卫星批量化发射市场需求。”张昌武认为,不同产品定位决定了未来服务市场用户不同。此外,在研制阶段层面,概念、技术开发、工程实现和产品化不同阶段所需要公司投入的资源,实际所处的阶段,均有本质的区别。未来,头部企业在上下游的发展过程中,有更多差异化的定位,才有更多机会。

商业航天市场在过去五年半的时间里,不止火箭公司在探索,卫星公司也在探索。随着行业发展,全球卫星快速组网能力也在增强。张昌武判断,低轨卫星在商业化组网过程中,对于运力的需求规模基本上都会在两三百公斤以上。而在卫星组网的过程中,单颗卫星的发射面临较高的成本问题,一箭多星的发射方式则会降低成本。

张昌武希望,未来,蓝箭航天尽快飞出自有火箭可靠性。此外,整个火箭发射服务市场有很多累积的需求亟待满足。伴随着火箭产业逐步成熟,发射机会增多、发射成本可控,对产业下游也会形成促进。

封面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蓝箭航天 商业航天 卫星组网 新基建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