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每经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在全球产业链调整重塑中增强控制力

每日经济新闻 2020-05-27 23:41:05

每经记者 李彪    每经编辑 陈旭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没有对全年经济增速设定具体的增长目标,由此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今年经济发展的大讨论。

不设定具体增长目标会不会影响经济的增长?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在哪?如何稳定产业链供应链?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会不会影响产业链供应链?

带着这一系列问题,《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对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进行了专访。

今年我国经济仍有望实现正增长

NBD: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多年来首次未对全年经济增速设定具体目标,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一变化呢?

张占斌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张占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综合研判当前形势,对疫情前预期的目标做了适当调整,未明确提出全年经济增长的具体目标,我想这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实事求是的精神,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带来了很大冲击。与此同时,全球疫情继续蔓延,整体的世界经贸形势也是很不稳定、不确定。

根据权威机构的预判,今年全球经济可能会出现下滑超过3%,今后可能还会有更多更复杂的因素。全球经济的衰退,也会给我国经济带来不利影响,有些产业链可能就会堵塞甚至中断。因此,我国经济发展也会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

政府工作报告虽然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但这样做更有利于引导全社会方方面面集中精力,来落实中央提出的“六稳”工作,完成“六保”任务。

“六稳”和“六保”是今年工作的着力点,守住“六保”的底线,就能稳住经济的基本盘,就能以保促稳、实现稳中求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今年虽然没有提出具体经济增速目标,但无论是保就业、保民生还是实现脱贫目标、化解各种风险,都必须有经济增长来支撑。所以,我们还需要有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也需要用改革开放的办法,稳就业、保民生、促消费,拉动市场稳定增长,走出一条有效应对冲击、实现良性循环的新路子。

NBD:没有具体增速目标,会不会意味着今年可能比较难实现增长呢?

张占斌:从今年的实际情况看,经济增长低于去年应该说是大概率事件,但我想应该能实现正向的增长。保持一定的速度,能够更好地实现稳就业稳民生的目标。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将从制造业大国向消费大国迈进

NBD:您认为今年我国经济仍可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推动增长的着力点在哪里呢?

张占斌:今年增长经济增长,还是要依靠改革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动能。

政府工作报告特别提出要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要素市场化的配置改革,要提升国资国企改革的成效,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要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要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通过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内生发展动力。

最近中央出台了《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对进一步通过改革释放市场主体活力提供了支持。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立足于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通过扩大内需,使提振消费和扩大投资有效的结合起来,稳定经济。

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推动消费回升,扩大有效投资,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成效,保障能源安全,以及实施好支持湖北发展的一揽子政策等,我想这些内容都对经济增长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我们现在要从一个制造业大国向消费大国迈进,要把消费这张牌用好、打好,通过自身的努力形成国内强有力的内循环,在这个基础上,再争取在国际市场上也能够形成一个好的循环,利用双循环来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NBD:推动今年经济增长,有哪些领域值得重点关注呢?

张占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扩大有效投资方面决心很大,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了1.6万亿元,重点支持促进消费惠民生、调结构的“两新一重”建设,主要是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需求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

此外,在加强新型城镇化方面,特别提到要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以适应农民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家装、电器,发展用餐、保洁等社区服务。还有加强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等,这里面都有很多的潜力需要挖掘。

建立产业链安全预警机制

NBD: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面对外部环境变化,要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我们为何如此强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

张占斌:实际上,受疫情影响,我国多个行业的产业链受到较大冲击,加剧了我国产业链的“外溢”风险。

我国绝大部分制造业整体上还处在产业链的中下游,如果疫情造成冲击之后供应链不能在短期内迅速恢复,势必导致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上出现松动,有合作关系的制造商就会迫切寻找潜在替代商,而竞争关系的制造商则有可能顺势取代中国企业的位置。这些链条一旦失去,就很难再补回来,给我国产业链安全带来持久风险。

NBD: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做呢?

张占斌:统筹防控疫情和经济发展,迅速恢复我国制造业全产业链供应,避免产业链出现松动,是当下重要的战略关注点。我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加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

首先,打通“堵点”“痛点”,精准推动产业链上重点企业尽快复工复产。要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支持重点企业尽快复工复产,保障全球供应链安全。

要保障产业链重要环节上的企业、与疫情防控和人民生活紧密相关的企业、短期受疫情冲击较大企业优先复工复产,并在贷款利率、期限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政策。

要加大企业复产用工保障力度,组织重点行业农民工及时返岗复工,用好用足援企稳岗政策,解决好相关企业用工难、用工贵问题,最大限度稳定企业用工。

其次,科学评估疫情对我国产业链安全的影响,分类制定安全预案。抓紧研究制定产业链安全评价体系,全面评估国内疫情对我国产业链安全的影响,并尽快研究制定防范预案。

针对海外多国出现疫情扩散势头,对我国产业链的国外供应链条的安全性要进行评估,积极加以应对。评估和预案制定要区分短期和长期、疫情严重区域和一般区域、关键链条和普通链条、国内和国际、重点行业和非重点行业等情形,分类实施,精准防范。

与此同时,要密切关注国外针对我国设置的产业壁垒情况,建立产业链安全预警机制,强化行业协会在产业链安全预警机制中的作用,建立全覆盖的产业链安全数据库。

图片来源:新华社

再次,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在全球产业链调整重塑中增强我国产业链的控制力。要积极调整我国产业链布局,加强核心技术研发,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在产业链重要环节和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增强对战略性行业和重要环节的整体竞争力和控制力。

此外,要推动产业链跨国界依赖向当地要素和消费市场延伸,增强维护产业链安全的经济合理性。在国际市场上,应当与拥有比较优势的地区谋求合作共赢,或吸收当地的优势要素,如雇佣当地劳动力、选当地人进入企业管理团队,或向当地转移生产环节,如与当地合作设立上下游企业,推动产业链跨越加工环节,向要素和消费市场延伸,维护产业安全的关注点就相应从原来的焦点环节向全产业链延伸。

贸易保护主义难阻中国融入世界经济

NBD:在全球化的当下,共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是否变得尤为重要?

张占斌:各国联合抗击疫情,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是关键,也是核心的核心,是治本之策。

为什么把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看得这样重要?这是由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特点决定的。

全球产业链(包含供应链)是指在全球范围内为实现某种商品或服务的价值而连接起来的跨企业网络组织,它包括所有参与者和销售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的分配。

20世纪80年代末,产业在全球范围内根据“比较优势”分布,与产品相关的完整产业链相应地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形成。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步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产业链,从不同产业的全球分工到产业内全球分工,又发展到企业内的全球分工,形成全球化的生产、流通、服务链条更加紧密的价值链。

全球产业链一旦形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依赖性,替代成本比较高。一旦产业链破裂或转移,就有新的替代力量,再按原路径循环接续很难。这个循环系统环环相扣、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携手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就是防止世界经济进入衰退的关键之举,更是维护世界经济整体稳定的治本之策。

NBD:当前一些国家出现了明显的贸易保护主义,叠加疫情的影响,会不会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带来较大的挑战?

张占斌:疫情是对全球化的新考验,可能对全球化走势会有冲击,但不会逆转世界经济和全球化发展的基本方向和大趋势。这次疫情的冲击把进一步调整完善、重新布局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课题提上了议程。

事实上,美国和西方社会出现“全球化走向终结”的观点,也在考虑强化自身或区域化的完整产业链供应链循环,试图重新调整布局全球产业链供应链。

我们对“全球化走向终结”的观点是不赞成的,但我们要考虑到这种基于全球产业链分工的大循环因疫情可能会出现新的变化,也要警惕疫情之后全球产业链某些方面“去中国化”现象。

我国正在深度融入世界经济,旗帜鲜明地推进维护多边贸易体制,致力解决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平等问题,稳步推进“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建设,继续打造我国自贸区建设“新标杆”,积极拓展国际外贸、外资、技术贸易等经济层面的双边和多边合作空间,这既能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创造更多机会,也能畅通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良性循环。

 

每经两会精彩内容,也可以在今日头条搜索“两会高见”。

封面图片来源:新华社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两会 技术研发 产业链 供应链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