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今日报纸

每经网首页 > 今日报纸 > 正文

重庆向西:按下“经济第四极”合作快进键

每日经济新闻 2020-05-22 01:44:30

向西而行,不仅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下的主动作为,也是重庆寻找内生动力的必然选择。

每经记者 鄢银婵    每经编辑 杨欢    

图片来源:摄图网

一路向北近20年的重庆正掉头转向。

这一次,“西扩”成为主旋律。向西而行,不仅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下的主动作为,也是重庆寻找内生动力的必然选择。

自2016年4月,国务院批复《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后,重庆的未来究竟在西边还是北边?一直是民间热议的焦点话题,从民间的单点合作,到《政府工作报告》定调,再到西部(重庆)科学城落地、重庆主城都市区扩容,重庆向西的旗帜愈来愈鲜明高调。

2018年以前,重庆GDP连续15年保持两位数的高增长。2018年,重庆实现GDP为20363.19亿元,同比增长6.0%,首次低于全国增速;2019年,重庆的GDP为23605.77亿元,同比增长6.3%,仅略高于全国增速。

对重庆而言,寻找更多的经济内生驱动力,迫在眉睫。

“向西”寻找内生动力

过去近20年来,重庆一路向北,水土、龙兴再往北已缺少拓展空间。“仔细观察重庆地图,往北接壤四川广安邻水,但从区域联动角度来看,重庆的最北边就是龙兴、水土,再往北缺少区域内的支撑体。”重庆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蒲勇健表示。

向北受限,向东则是三峡库区生态区,包括渝东北片区和渝东南片区,与贵州、湖北、川东北毗邻。蒲勇健表示,一方面,三峡库区本身在生态环境保护上的要求很多,这势必会对经济发展形成一部分反力,另外毗邻省市在产业协作上的空间相对更小。

剩下的方位只有南和西。

事实上,自从2018年上半年GDP增速回落到6.5%的数据出炉后,寻找重庆发展新路径的讨论也日渐增多。期间,向西发展则成为主流论调。

2019年1月,重庆市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上,2019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将出台加快推动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意见,主城区和渝西片区突出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和壮大城市经济,建设展现重庆历史文化名城、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窗口”,加快形成更具活力的现代化都市圈。这是重庆官方第一次明确透露出向西发展的信号。

在重庆大学城以西,北碚、江津、璧山、铜梁、永川、合川、大足、荣昌、潼南合称为渝西片区。截至2019年末,该片区人口合计达916.77万人,在全市总人口中占比达29.34%;GDP合计为6554.91亿元,在总量中占比为27.77%。不论是人口规模,还是经济总量,在重庆整个版图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在多名学者看来,重庆向西而行,所辐射的城市群范围广,且这些区县本身就具备一定产业基础,即使不考虑外部合作协调因素,渝西片区与主城区的联动效应也能大幅度提振重庆经济。

破解“中部塌陷”难题

重庆向西,也是在主动对接国家战略,期待向阳而生。

4年前,国务院批复《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2019年3月,国家发改委印发《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首次将成渝城市群与长三角城市群等三大城市群并列。而在2020年新年伊始,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的定位进一步明确。

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成都GDP为1.7万亿元,在全国城市TOP10中,重庆和成都分别位列第五位和第七位。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璐认为,成、渝两地的经济实力在全国并不弱,如何通过两座核心城市的带动,发展出更多的中等规模城市,是成渝城市群发展的重点。

孤月独明,不如众星朗朗。

重庆社会科学院院长唐青阳认为,世界级城市群的发展路径都绕不开一个路子,核心城市辐射带动,进而形成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多级支撑。要把成渝城市群发展为经济第四极,首先必须要解决衔接区的“中部塌陷”问题。

“四川纳入成渝城市群的15个地市人均生产总值呈现由成都向川东城市逐渐递减趋势;重庆纳入成渝城市群的29个区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呈现从主城9区向渝西城市递减趋势,形成了成渝衔接带的中部塌陷现象。”蒲勇健表示。

对重庆而言,即使其全境都被划入“成渝城市群”,也需要找到一个翘板先行驱动,进而带动其他区域融入。

公开资料显示,作为传统的重工业生产重镇,重庆的北碚、合川、江津等区县集聚着大量工业企业,而这些区县都集中在渝西片区。目前,该片区已成为重庆市工业化、城镇化最活跃的区域,2019年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超过30%

在多名学者看来,重庆向西发展不只是区域联动效应、自身发展方面的诉求。“如果说10年前、20年前,那时候可能各方面条件还不充分,现在确实到了一个天时地利人和都合适的时机。”一位不愿具名的学者举例称,目前重庆、成都间每天开行高铁动车70余班,通行时间约1.5小时;与此同时,成渝地区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交通都在打通,进入“通欧(欧洲)达海(印度洋)”时代,此时两地联动更能事半功倍。

应对产业协作需求

在上一轮承接产业转移浪潮中,重庆收获颇多。其中,电子信息全产业链从无到有,一度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被传为佳话。

不过,自2018年以来重庆电子信息产业因低端化动力不足;另一大支柱产业,汽车产业也因行业整体下挫,对GDP增速形成一定阻力。

分析认为,两大支柱产业除旧革新、焕发新生的系统化改造之路上,向西而行的发展战略则能为其提供更多的机会。

公开资料显示,自2018年以来重庆便力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对传统工业实施智能化改造。据2018年12月印发实施的《重庆市发展智能制造实施方案》,到2020年、2022年全市累计推动实施智能化改造的企业分别达到2500家、5000家。而截至2019年底,已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1280个,工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到40%。

此外,重庆还在围绕“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发展,强链以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事实上,以智能化为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已经彰显成效。2019年,重庆汽车产业依旧处于下滑通道,但降幅已明显收窄了约9个百分点;电子信息产业的增加值则为13.5%,增速止跌企稳。

“重庆发展数字经济,天生资源是一个短板,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人才、基础学科支撑方面,但这一块恰好是邻近成都的优势,成都有电子科技大学,还是全国首批、中西部唯一的中国软件名城,双方优势互补的空间较大。”上述学者表示,随着重庆向西发展战略继续深入,二者的产业优势资源合作也会进一步从规划走向实务。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出后,重庆西扩步伐也在明显提速。

比如重庆市口岸物流办出台《关于推动物流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推进第二枢纽机场相关工作;而重庆第二机场热门选址地璧山、永川、合川,都隶属于渝西片区。这也被业界解读为是对成都天府国际机场选址简阳,成都东进的隔空呼应。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