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推荐

每经网首页 > 推荐 > 正文

成都挂出“共享员工”招工令 新模式为何在这里?

每日经济新闻 2020-02-17 21:00:32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共享员工”的新业态出现,盒马鲜生、京东等大型电商和龙头企业率先实行。成都市电商企业协会也联合多个协会于2月10日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共享人才”招工令,帮助有需求的企业解决燃眉之急。

每经记者 胥帅    每经编辑 魏官红    

疫情之下,餐饮、零售等行业为待岗冗余员工发愁,而阿里、京东、苏宁等电商龙头又因爆发增长的线上需求“招工紧”。

但方法总比困难多。近期,“共享员工”的新灵活用工模式站了出来,以解决劳动力要素分布不均衡的难题。

成都市电子商务企业协会(以下简称成都市电商企业协会)就联合多个协会于2月10日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共享人才”招工令,广邀各个企业的待岗人员,帮助有需求的企业解决燃眉之急。招工单位涉及京东(成都)、苏宁(成都)、伊藤电商等,招工需求涉及各园区、营业部、社区等从事仓储库内生产、终端配送业务等。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截图

“共享员工”是互联网数字经济领域对雇佣模式的摸索,为何这一次在成都?

市场看见了一种成都态度——鼓励企业试一试。这一包容、开放的现代城市文明植根于成都文化当中,这是培育新经济的基因土壤。

协会“打包”招工令

公司迟迟不开工,张悦(化名)最近的心情很是惆怅。90后的张悦在一家医疗器械公司任职。因为新冠肺炎疫情,何时可以正常复工,公司心里也没有底。

“闲着也不是办法。”张悦不想遥遥无期地等下去,她希望找到新的工作机会。春节过后,京东发布招工令,仓储、物流岗位要大量招人。张悦得知后,应聘了仓储个护医疗质量管理的正式岗位。就这样,张悦来到了新的公司工作。

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情况下,张悦这样的例子并不少。他们被迫在家投闲置散,无所事事地看网剧、刷短视频等。可时间一久,他们逐渐感到焦虑和慌张,因为,房租、房贷以及系列生活开支,就像没有拧紧的水龙头,一直往外流。

和张悦不同的是,还有一部分人并不想离职,他们想在待岗期找一份“短工”。当前,由于餐饮、酒店、百货、零售等线下经济因疫情受到较大影响,部分员工尚无法上班。而与此同时,生鲜、日化等线上需求井喷。此外,如物流运输、配送、仓储超负荷运转,阿里、京东、苏宁等电商巨头急需补充大量劳动力资源。

这时,“共享员工”新模式逐渐走上台前。成都市电商企业协会也想通过这一方式,帮助企业解决燃眉之急。

2月10日,成都市电商企业协会、成都市食品商会、成都市食品工业协会和成都市食品生产安全协会携手,集中发起成都电商企业疫期“共享员工”招工令。其中,招工单位涉及京东(成都)、苏宁(成都)、伊藤电商等,招工需求涉及各园区、营业部、社区等从事仓储库内生产、终端配送业务等。

“现在已有400多人报名,大部分是个体。”成都市电商企业协会秘书长吴蕾告诉记者,目前,劳动力输入的企业报名还比较少,但也有团队企业报名。个人应聘和原有公司派遣,是“共享员工”目前的主要形式。

成都市商务局电子商务处处长陈莉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微信公众号后台收到了467条回复信息。从协会的前期沟通来看,京东、盒马、苏宁、美团和伊藤电商,存在物流人员的缺口问题。除了电商行业,其他与疫情关联度较高的产业,如口罩等防疫物资生产商也陷入了员工短缺的困境。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共享员工”的新业态出现,盒马鲜生、京东等大型电商和龙头企业率先实行。

2月3日,盒马提出了“共享员工”,与餐饮企业云海肴共同宣布达成人员用工合作。京东7FRESH也于5日发布了“人才共享”计划,面向全国招募临时员工,诚邀临时歇业的员工在此期间以短期打工的方式加盟,提供收银、理货、拣货打包、客服等多种岗位选择……

图片来源:京东7FRESH

京东西南公司有关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称,张悦属于招工令的正式员工,目前京东在四川招收了数十名一线员工和临时工。

“更为灵活”引企业热议

个体之外,以企业为主体的跨行业劳动力输出也在进行。酒类新零售企业1919也参与了盒马鲜生发起的共享员工倡议。

“疫情期间也有部分人力闲置,现在我们输出了200个员工参与共享计划,后期还会增加一部分。”1919有关人士还介绍了其加入共享计划的逻辑——终端有配送需求的消费品行业包括生鲜、酒类、餐饮等,都有较高的契合度。另外,1919是政府认定的疫情期间“民生保供企业”,配合盒马鲜生对日常生活用品快速配送,这也是保供企业的社会责任。

随着时间推进,刚性成本开支让复工迟缓的企业“喘不过气”,他们也希望解决员工闲置造成的成本压力。

一边是餐饮等行业“用工冗余”,另一边是电商等行业“招工紧张”,疫情加剧了要素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结构矛盾。有业内人士表示,“共享员工”灵活、成本较低等特点,能够有效促使劳动要素资源的市场化配置。

但“用工荒”的企业该去哪里找闲置劳工?待岗劳动力又该去哪里找工作?在高度分工和信息分散的市场中,企业和企业、个体和企业之间,如何更有效率地实现要素流动?

这就需要有相关平台进行对接,成都市电商企业协会便适时搭建了服务对接平台,帮助企业解决问题。

通过平台将分散的企业招工信息整合“打包”,发布的效果可能会更好。吴蕾表示,协会从企业服务的角度出发,不管是电商企业的用工需求还是其他需求,都希望能尽力去协助。所以,成都市电商企业协会希望搭建一个深度服务、有效对接的平台。

另外一方面,“共享人才”招工令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待岗员工的信息不对称。应聘者可以结合自身情况,择优选择。正如吴蕾所说,平台向企业传递了待岗人员的真实需求,“有可能他现在不一定去,但关键是他在关注这个行业和话题。如果脱离职业太远,个人可能会在未来更被动、悲观。”

图片来源:摄图网

从实际来看,涉及的招工单位和岗位虽然较多,但它们的业务同构性明显——为劳动密集型的简单技术。一家大型电商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这次招聘的是一线员工,比如做送货的简单工作。这有助于降低技术门槛,不会因为“跨界”而有太长的磨合期和学习周期。

能否成为新型用工合作模式?

从目前的进展看,“共享员工”的报酬由各方按照市价约定,具体则因人而异。譬如。对于企业派遣员工,会在原薪资之外根据订单另行结算酬劳。或者,派遣企业与招工企业签订类似租用员工的契约,前者再向员工分配租金所得。

不过,“共享员工”的模式毕竟是新事物,由于涉及不同主体,权利义务、法律风险、责任归属、经济激励等合约都存在摸索的空间,需要各方权衡共谋。

陈莉建议,劳动者、原单位、现单位必须约定清楚各方的权利、义务与责任,尤其是管理制度、保障措施、法律风险与责任归属。比如,员工在共享期间的工伤如何处理,可以建议原单位继续购买工伤保险,现单位等实际用工企业为这些员工购买商业保险。现单位还应该考虑自身的管理能力、岗位需求、员工素质,严格把控防疫程序,向劳动者做好防护措施和业务技能培训,以更好地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疫情催生了“共享员工”的灵活用工模式。疫情过后,这一模式是否会从临时措施转为符合商业规律的长期模式?

实际上,“共享员工”的模式一直存在。城镇化初期,“打零工”的短工契约曾一度风靡。随着市场分工和需求的变化,兼职又作为一种新产物走上台前。兼职和“打零工”的本质也是高弹性的灵活用工。随着互联网数字经济不断发展,“共享员工”以“新灵工”的模式出现。

有企业人士表示,希望疫情结束后,“共享员工”可持续发展下去,“商业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终端配送的众包模式也需要重新整合资源,共享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不过,这成为用工趋势还需要一些制度的保障。”

在陈莉看来,不少企业存在用人需求的波段性,这是“共享员工”广泛发展的重要基础。譬如行业有季节性周期特点,如果按照旺季需求招人可能导致亏损,按照淡季标准招人又满足不了旺季需求。

因此,“共享员工”不仅是特殊时期企业间自发的积极自救行为,更是形势倒逼出的企业自主创新举措。这不仅是疫情防控期间的临时过渡措施,也可以作为企业之间的一种新型用工合作模式。

近两年,政府部门也积极出台政策,为这一灵活用工模式频吹暖风。

2019年7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完善新就业形态支持政策,促进零工市场、灵活就业等健康发展,培育就业新增长点。

今年1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指出,要加快服务外包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优结构上水平。随后,1月6日,商务部、发改委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服务外包加快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要跨界融合、协同发展,鼓励服务外包向国民经济各行业深度拓展,加快融合,重塑价值链、产业链和服务链,形成相互渗透、协同发展的产业新生态。

“共享员工”劳务合同应高度灵活,没有苛刻的违约限制。”陈莉告诉记者,毕竟,“共享员工”要随时回归原企业,因此,“共享员工”与临时用工企业的签订劳务合同条款应开明包容,突出临时性,这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之策,过于束缚手脚只会适得其反。

图片来源:摄图网

从法律角度来说,“共享员工”只是临时用工,不存在长久的雇佣劳动关系,退出机制应灵活,避免劳动纠纷,以解除“共享员工”的后顾之忧。未来政府部门需要加强法律监管,充分保障员工的权益,尊重员工的需求,从而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双赢。

新模式为什么在成都?

“共享员工”新模式是在既有的商业格局上“作图”,意在冲破传统用工模式的桎梏。新业态延伸的“触角”碰击到现有秩序的边界,涉及法律、责任、风险等争议就会出现。

但这不重要,因为商业创新本身就在“反叛”过去。经济学家熊彼特把创新视作一种创造性破坏——生产要素重组革新经济结构。正因为创造性破坏,裹挟着时代潮流的新经济才能突破周而复始的平庸经济,实现现代经济增长。共享单车颠覆刷卡借车,网约车颠覆出租车……它们也在发展中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但在包容、开放的商业经济环境里,问题总会解决。

成都本地的协会发起“共享员工”招工令,需要思考的是,在抗疫的特殊时期,新的灵活用工模式为什么会在这座城市出现?

实际上,这可以追溯至成都市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的“1+10”举措。

去年2月,成都发布“1+10”行动方案。其中一条是培育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应用场景,探索建立新经济产品(服务)供需对接机制、推广应用容错机制,开展新产品(服务)推广应用保险补偿机制试点。

“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新经济产品供需”、“应用容错”是三大关键词,背后是推行包容审慎的监管。成都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对于新经济、新业态和新场景实行三张清单,给市场主体营造宽松的环境,在不突破底线和违背法律红线的基础上,给予新经济新业态包容审慎的监管空间。

营商环境促使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这才能培育鼓励市场创新的土壤。

抗“疫”时期的系列创新举措,这其实是市场创新行为,但也能看到政府功能朝服务型转变。

“共享员工”毕竟是一种新事物,它成或者不成,最终也只有留待市场来判断。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疫情之下,餐饮、零售等行业为待岗冗余员工发愁,而阿里、京东、苏宁等电商龙头又因爆发增长的线上需求“招工紧”。 但方法总比困难多。近期,“共享员工”的新灵活用工模式站了出来,以解决劳动力要素分布不均衡的难题。 成都市电子商务企业协会(以下简称成都市电商企业协会)就联合多个协会于2月10日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共享人才”招工令,广邀各个企业的待岗人员,帮助有需求的企业解决燃眉之急。招工单位涉及京东(成都)、苏宁(成都)、伊藤电商等,招工需求涉及各园区、营业部、社区等从事仓储库内生产、终端配送业务等。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截图 “共享员工”是互联网数字经济领域对雇佣模式的摸索,为何这一次在成都? 市场看见了一种成都态度——鼓励企业试一试。这一包容、开放的现代城市文明植根于成都文化当中,这是培育新经济的基因土壤。 协会“打包”招工令 公司迟迟不开工,张悦(化名)最近的心情很是惆怅。90后的张悦在一家医疗器械公司任职。因为新冠肺炎疫情,何时可以正常复工,公司心里也没有底。 “闲着也不是办法。”张悦不想遥遥无期地等下去,她希望找到新的工作机会。春节过后,京东发布招工令,仓储、物流岗位要大量招人。张悦得知后,应聘了仓储个护医疗质量管理的正式岗位。就这样,张悦来到了新的公司工作。 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情况下,张悦这样的例子并不少。他们被迫在家投闲置散,无所事事地看网剧、刷短视频等。可时间一久,他们逐渐感到焦虑和慌张,因为,房租、房贷以及系列生活开支,就像没有拧紧的水龙头,一直往外流。 和张悦不同的是,还有一部分人并不想离职,他们想在待岗期找一份“短工”。当前,由于餐饮、酒店、百货、零售等线下经济因疫情受到较大影响,部分员工尚无法上班。而与此同时,生鲜、日化等线上需求井喷。此外,如物流运输、配送、仓储超负荷运转,阿里、京东、苏宁等电商巨头急需补充大量劳动力资源。 这时,“共享员工”新模式逐渐走上台前。成都市电商企业协会也想通过这一方式,帮助企业解决燃眉之急。 2月10日,成都市电商企业协会、成都市食品商会、成都市食品工业协会和成都市食品生产安全协会携手,集中发起成都电商企业疫期“共享员工”招工令。其中,招工单位涉及京东(成都)、苏宁(成都)、伊藤电商等,招工需求涉及各园区、营业部、社区等从事仓储库内生产、终端配送业务等。 “现在已有400多人报名,大部分是个体。”成都市电商企业协会秘书长吴蕾告诉记者,目前,劳动力输入的企业报名还比较少,但也有团队企业报名。个人应聘和原有公司派遣,是“共享员工”目前的主要形式。 成都市商务局电子商务处处长陈莉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微信公众号后台收到了467条回复信息。从协会的前期沟通来看,京东、盒马、苏宁、美团和伊藤电商,存在物流人员的缺口问题。除了电商行业,其他与疫情关联度较高的产业,如口罩等防疫物资生产商也陷入了员工短缺的困境。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共享员工”的新业态出现,盒马鲜生、京东等大型电商和龙头企业率先实行。 2月3日,盒马提出了“共享员工”,与餐饮企业云海肴共同宣布达成人员用工合作。京东7FRESH也于5日发布了“人才共享”计划,面向全国招募临时员工,诚邀临时歇业的员工在此期间以短期打工的方式加盟,提供收银、理货、拣货打包、客服等多种岗位选择…… 图片来源:京东7FRESH 京东西南公司有关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称,张悦属于招工令的正式员工,目前京东在四川招收了数十名一线员工和临时工。 “更为灵活”引企业热议 个体之外,以企业为主体的跨行业劳动力输出也在进行。酒类新零售企业1919也参与了盒马鲜生发起的共享员工倡议。 “疫情期间也有部分人力闲置,现在我们输出了200个员工参与共享计划,后期还会增加一部分。”1919有关人士还介绍了其加入共享计划的逻辑——终端有配送需求的消费品行业包括生鲜、酒类、餐饮等,都有较高的契合度。另外,1919是政府认定的疫情期间“民生保供企业”,配合盒马鲜生对日常生活用品快速配送,这也是保供企业的社会责任。 随着时间推进,刚性成本开支让复工迟缓的企业“喘不过气”,他们也希望解决员工闲置造成的成本压力。 一边是餐饮等行业“用工冗余”,另一边是电商等行业“招工紧张”,疫情加剧了要素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结构矛盾。有业内人士表示,“共享员工”灵活、成本较低等特点,能够有效促使劳动要素资源的市场化配置。 但“用工荒”的企业该去哪里找闲置劳工?待岗劳动力又该去哪里找工作?在高度分工和信息分散的市场中,企业和企业、个体和企业之间,如何更有效率地实现要素流动? 这就需要有相关平台进行对接,成都市电商企业协会便适时搭建了服务对接平台,帮助企业解决问题。 通过平台将分散的企业招工信息整合“打包”,发布的效果可能会更好。吴蕾表示,协会从企业服务的角度出发,不管是电商企业的用工需求还是其他需求,都希望能尽力去协助。所以,成都市电商企业协会希望搭建一个深度服务、有效对接的平台。 另外一方面,“共享人才”招工令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待岗员工的信息不对称。应聘者可以结合自身情况,择优选择。正如吴蕾所说,平台向企业传递了待岗人员的真实需求,“有可能他现在不一定去,但关键是他在关注这个行业和话题。如果脱离职业太远,个人可能会在未来更被动、悲观。” 图片来源:摄图网 从实际来看,涉及的招工单位和岗位虽然较多,但它们的业务同构性明显——为劳动密集型的简单技术。一家大型电商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这次招聘的是一线员工,比如做送货的简单工作。这有助于降低技术门槛,不会因为“跨界”而有太长的磨合期和学习周期。 能否成为新型用工合作模式? 从目前的进展看,“共享员工”的报酬由各方按照市价约定,具体则因人而异。譬如。对于企业派遣员工,会在原薪资之外根据订单另行结算酬劳。或者,派遣企业与招工企业签订类似租用员工的契约,前者再向员工分配租金所得。 不过,“共享员工”的模式毕竟是新事物,由于涉及不同主体,权利义务、法律风险、责任归属、经济激励等合约都存在摸索的空间,需要各方权衡共谋。 陈莉建议,劳动者、原单位、现单位必须约定清楚各方的权利、义务与责任,尤其是管理制度、保障措施、法律风险与责任归属。比如,员工在共享期间的工伤如何处理,可以建议原单位继续购买工伤保险,现单位等实际用工企业为这些员工购买商业保险。现单位还应该考虑自身的管理能力、岗位需求、员工素质,严格把控防疫程序,向劳动者做好防护措施和业务技能培训,以更好地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疫情催生了“共享员工”的灵活用工模式。疫情过后,这一模式是否会从临时措施转为符合商业规律的长期模式? 实际上,“共享员工”的模式一直存在。城镇化初期,“打零工”的短工契约曾一度风靡。随着市场分工和需求的变化,兼职又作为一种新产物走上台前。兼职和“打零工”的本质也是高弹性的灵活用工。随着互联网数字经济不断发展,“共享员工”以“新灵工”的模式出现。 有企业人士表示,希望疫情结束后,“共享员工”可持续发展下去,“商业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终端配送的众包模式也需要重新整合资源,共享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不过,这成为用工趋势还需要一些制度的保障。” 在陈莉看来,不少企业存在用人需求的波段性,这是“共享员工”广泛发展的重要基础。譬如行业有季节性周期特点,如果按照旺季需求招人可能导致亏损,按照淡季标准招人又满足不了旺季需求。 因此,“共享员工”不仅是特殊时期企业间自发的积极自救行为,更是形势倒逼出的企业自主创新举措。这不仅是疫情防控期间的临时过渡措施,也可以作为企业之间的一种新型用工合作模式。 近两年,政府部门也积极出台政策,为这一灵活用工模式频吹暖风。 2019年7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完善新就业形态支持政策,促进零工市场、灵活就业等健康发展,培育就业新增长点。 今年1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指出,要加快服务外包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优结构上水平。随后,1月6日,商务部、发改委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服务外包加快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要跨界融合、协同发展,鼓励服务外包向国民经济各行业深度拓展,加快融合,重塑价值链、产业链和服务链,形成相互渗透、协同发展的产业新生态。 “共享员工”劳务合同应高度灵活,没有苛刻的违约限制。”陈莉告诉记者,毕竟,“共享员工”要随时回归原企业,因此,“共享员工”与临时用工企业的签订劳务合同条款应开明包容,突出临时性,这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之策,过于束缚手脚只会适得其反。 图片来源:摄图网 从法律角度来说,“共享员工”只是临时用工,不存在长久的雇佣劳动关系,退出机制应灵活,避免劳动纠纷,以解除“共享员工”的后顾之忧。未来政府部门需要加强法律监管,充分保障员工的权益,尊重员工的需求,从而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双赢。 新模式为什么在成都? “共享员工”新模式是在既有的商业格局上“作图”,意在冲破传统用工模式的桎梏。新业态延伸的“触角”碰击到现有秩序的边界,涉及法律、责任、风险等争议就会出现。 但这不重要,因为商业创新本身就在“反叛”过去。经济学家熊彼特把创新视作一种创造性破坏——生产要素重组革新经济结构。正因为创造性破坏,裹挟着时代潮流的新经济才能突破周而复始的平庸经济,实现现代经济增长。共享单车颠覆刷卡借车,网约车颠覆出租车……它们也在发展中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但在包容、开放的商业经济环境里,问题总会解决。 成都本地的协会发起“共享员工”招工令,需要思考的是,在抗疫的特殊时期,新的灵活用工模式为什么会在这座城市出现? 实际上,这可以追溯至成都市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的“1+10”举措。 去年2月,成都发布“1+10”行动方案。其中一条是培育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应用场景,探索建立新经济产品(服务)供需对接机制、推广应用容错机制,开展新产品(服务)推广应用保险补偿机制试点。 “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新经济产品供需”、“应用容错”是三大关键词,背后是推行包容审慎的监管。成都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对于新经济、新业态和新场景实行三张清单,给市场主体营造宽松的环境,在不突破底线和违背法律红线的基础上,给予新经济新业态包容审慎的监管空间。 营商环境促使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这才能培育鼓励市场创新的土壤。 抗“疫”时期的系列创新举措,这其实是市场创新行为,但也能看到政府功能朝服务型转变。 “共享员工”毕竟是一种新事物,它成或者不成,最终也只有留待市场来判断。
共享员工 电商 京东 阿里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