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2019最后一天,我们想对城市说……│ 年度报告

每日经济新闻 2020-01-10 11:03:42

三组关键词,看见2020。

每经记者 刘艳美 杨欢    每经编辑 官远星    

这是城叔2019年的最后一条推送。

此刻,你在哪里,和谁一起,迎接2020年的到来?

这一年,我们又迎来不少新朋友,也有很多老朋友依然不离不弃。一路走来,感谢你们的陪伴。

这一年,世界依然纷杂喧嚣——

中美贸易摩擦终于在年尾迎来缓和消息,A股在3000点上下徘徊,“房住不炒”仍是楼市调控主基调,年度“神曲”《野狼Disco》横空出世,视频博主李子柒成为文化输出典型,“国民老公”王思聪深陷债务危机,连马云都说“2019年很不容易”……

这一年,我们用300多篇推文,记录一个变革中的时代。

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写道:“城市不会泄露自己的过去,只会把它像手纹一样藏起来,它被写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护栏、楼梯的扶手、避雷的天线和旗杆上,每一道印记都是抓挠、锯锉、刻凿、猛击留下的痕迹。”

城市在进化,人也在进化。即便走过那么多城市,听过那么多声音,我们仍禁不住不停追问:城市是什么?

这是城市进化论出发的初心,也愿我们能一直保有这样的初心。

越来越大VS越来越小

截至2019年6月,中国共有672座城市,近8.3亿人在城市生活。如今,这个数据又要刷新了。

8月,温州龙港撤镇设市,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城市”。

而根据国家发改委4月公布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将“稳步增设一批中小城市,落实非县级政府驻地特大镇设市”。可以预见,我们还将迎来更多新的城市面孔。

中国这场前所未有的城市化进程,还在继续。

这一年, “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目标可谓贯穿始终。从4月的这份文件,到1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均一再重申放开放宽城市落户限制。

与此相应,城市数量在增加,城市规模也在“膨胀”。

图片来源:摄图网

最直观的指标是经济基本盘。这一年,深圳超越香港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第一城”,郑州首次跻身GDP“万亿俱乐部”,佛山也只差“临门一脚”;成都、南京表现稳健,GDP分别保持连续11个、10个季度8%及以上增速。

哪座城市经济实力强,人口吸引力也就愈强。年初,西安、郑州相继宣布迈过千万人口大关,下一个入围的很可能是杭州。还有更多城市提出更长远目标——西安、青岛2020年常住人口目标分别为1500万、1200万,成都、武汉人口规划则已分别设定在2300万、2000万。

越来越多的人居住在城市,必然伴随着城市空间扩张。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都市圈是以大城市为中心的通勤圈,也是工作圈和生活圈。2019年,南京、郑州、南昌、太原、长春等城市,都相继提出通过都市圈做强省会、提升城市能级。

从中心城市到都市圈、城市群,城市“边界”正变得日益模糊。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相继发布规划纲要,中国经济最活跃的两个区域,开始新一轮区域一体化发展探索。

在人口增速放缓、老龄化加剧背景下,有城市在“扩张”,也必然意味着有城市在“收缩”。

2019年,“收缩型城市”首次出现在官方文件中。2万元能买一套房的小城鹤岗,关于它的传说至今仍在流传。而一个重要背景是,2012年至2018年,东北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从8.7%降到6.2%,常住人口减少137万。

收缩型城市还有未来吗?这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新课题。

立住人设VS撕掉标签

万物皆可标签化。“电竞之都”“消费之都”“网红之都”……过去这一年,在传统竞争领域之外,不少城市开辟出“第二战场”——打造服务业新标签。

据不完全统计,上海、广州、杭州、成都、重庆、西安等城市都在发力电竞,一些中小城市也加入“赛道”。但在大城市“攻城略地”同时,坐落在中小城市的电竞小镇却正面临洗牌。

在当前外部环境复杂、经济结构调整背景下,消费的“基础作用”被一再强调。根据商务部等14部门联合发文,要用5年左右时间培育建设一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目前不少城市都提出相关目标。

图片来源:摄图网

9月,中国内地首家Costco刚刚落户上海;而在西三角,重庆来福士广场开门营业不久,西安也传出引入太古里消息,作为西部消费中心和西南生活中心的成都,消费实力也不逞多让。

说到西三角,去年以重庆、西安、成都为代表,短视频传播让这些城市一夜之间成为“网红”, 今年赶上“末班车”的广州,也选择和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合作。

一些城市在奋起直追,还有些城市却不得不感慨,为何“青春留不住”。今年全国90多家交通管理部门发布《2019五一出行预测报告》,作为“初代网红”,十大热门旅游城市中,桂林失去踪影。

当下旅游消费仍在不断增长,如何从一众竞争者中,找到自己的特色,不只是桂林一座城市的考题。

和这些忙着“抢人设”的城市不同,一些已经“立住人设”的城市却在尝试主动打造新的标签与定位。

当下,说到“互联网之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第一反应都是杭州。无数人都在追问:“杭州为什么能够诞生阿里巴巴?”更多的城市,则希望破译背后的“密码”。

杭州自己却在忙着修正“标签”。今年9月,杭州召开全面实施“新制造业计划”动员大会,目标是,“形成数字经济与制造业‘双引擎’,再造杭州发展新优势”。

贴标签不易,摘标签更难。基于负面标签的刻板印象一旦形成,短时间内很难扭转。“高校洼地”的名号,深圳被喊了很多年。从缺高等院校,到缺基础教育,已经贵为“世界一线城市”的深圳, 如何“摘掉”这个负面标签,问题似乎要留给2020年了。

城的尺度VS人的尺度

2017年起,“抢人大战”开始频频出现在我们视线之中。从之前的“落户抢人”到如今的“以房抢人”,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出台人才购房政策城市有近40个。

两年前,城市抢人大战的“推手”是迅速崛起的新一线城市,如成都、西安、杭州,而2019年出现的城市抢人大战不分伯仲,出现一线到四线齐上阵的局面。

图片来源:摄图网

整体来看,一线城市人才政策更多表现为对高端或特需人才的引进或重视,比如北京,强调提高“高技能人才”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社会待遇;上海居住证转户籍年限从原来7年缩短为5年,核心人才进一步缩短为3年。深圳则在3月出台政策,“来粤港奥大湾区工作的紧缺人才可享受个人所得税减免”。 

对比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吸引人才的优势重点在落户、购房、补贴和保险,甚至是直接一次性给钱。比如天津本科大学以上学历直接落户;武汉非户籍大学生购房享八折优惠;来杭州工作学生从本科、硕士到博士依次补助1万、3万和5万元等。

二三线城市自知同等政策的吸引力度有限,则更重视在小细节上下功夫。比如前几天,山东推出“泉城人才交通卡”,通过精准补贴,切实减轻年轻人经济压力;沈阳则在“人才驿站”为来沈阳面试的毕业生提供10天免费住宿服务等。

事实上,对于城市来说,核心竞争力是城市发展和个人成长潜力,包括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城内与城际交通通达度、经济收入与消费力等,这些标准指向的是一个城市的舒适性和便利性。

如北京市委党校(首都高端智库)社会学教研部副主任吴军所言,城市规划与建设以及相关政策,应该供给和满足人们这种对于美好生活的空间品质诉求。

“如果大城市想继续维持现有的增长与繁荣,就必须有更多人持有生活在高密度城市里的意愿和冲动,而这种意愿与冲动的培养与塑造,城市舒适性和便利性起着关键作用。”

“看不见的风景,决定了看得见的风景。”城镇化下半场,决定城市未来的关键,其实就是四个字——以人为本。但能不能真正做到,考验着城市的智慧。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这是城叔2019年的最后一条推送。 此刻,你在哪里,和谁一起,迎接2020年的到来? 这一年,我们又迎来不少新朋友,也有很多老朋友依然不离不弃。一路走来,感谢你们的陪伴。 这一年,世界依然纷杂喧嚣—— 中美贸易摩擦终于在年尾迎来缓和消息,A股在3000点上下徘徊,“房住不炒”仍是楼市调控主基调,年度“神曲”《野狼Disco》横空出世,视频博主李子柒成为文化输出典型,“国民老公”王思聪深陷债务危机,连马云都说“2019年很不容易”…… 这一年,我们用300多篇推文,记录一个变革中的时代。 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写道:“城市不会泄露自己的过去,只会把它像手纹一样藏起来,它被写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护栏、楼梯的扶手、避雷的天线和旗杆上,每一道印记都是抓挠、锯锉、刻凿、猛击留下的痕迹。” 城市在进化,人也在进化。即便走过那么多城市,听过那么多声音,我们仍禁不住不停追问:城市是什么? 这是城市进化论出发的初心,也愿我们能一直保有这样的初心。 越来越大VS越来越小 截至2019年6月,中国共有672座城市,近8.3亿人在城市生活。如今,这个数据又要刷新了。 8月,温州龙港撤镇设市,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城市”。 而根据国家发改委4月公布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将“稳步增设一批中小城市,落实非县级政府驻地特大镇设市”。可以预见,我们还将迎来更多新的城市面孔。 中国这场前所未有的城市化进程,还在继续。 这一年,“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目标可谓贯穿始终。从4月的这份文件,到1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均一再重申放开放宽城市落户限制。 与此相应,城市数量在增加,城市规模也在“膨胀”。 图片来源:摄图网 最直观的指标是经济基本盘。这一年,深圳超越香港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第一城”,郑州首次跻身GDP“万亿俱乐部”,佛山也只差“临门一脚”;成都、南京表现稳健,GDP分别保持连续11个、10个季度8%及以上增速。 哪座城市经济实力强,人口吸引力也就愈强。年初,西安、郑州相继宣布迈过千万人口大关,下一个入围的很可能是杭州。还有更多城市提出更长远目标——西安、青岛2020年常住人口目标分别为1500万、1200万,成都、武汉人口规划则已分别设定在2300万、2000万。 越来越多的人居住在城市,必然伴随着城市空间扩张。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都市圈是以大城市为中心的通勤圈,也是工作圈和生活圈。2019年,南京、郑州、南昌、太原、长春等城市,都相继提出通过都市圈做强省会、提升城市能级。 从中心城市到都市圈、城市群,城市“边界”正变得日益模糊。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相继发布规划纲要,中国经济最活跃的两个区域,开始新一轮区域一体化发展探索。 在人口增速放缓、老龄化加剧背景下,有城市在“扩张”,也必然意味着有城市在“收缩”。 2019年,“收缩型城市”首次出现在官方文件中。2万元能买一套房的小城鹤岗,关于它的传说至今仍在流传。而一个重要背景是,2012年至2018年,东北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从8.7%降到6.2%,常住人口减少137万。 收缩型城市还有未来吗?这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新课题。 立住人设VS撕掉标签 万物皆可标签化。“电竞之都”“消费之都”“网红之都”……过去这一年,在传统竞争领域之外,不少城市开辟出“第二战场”——打造服务业新标签。 据不完全统计,上海、广州、杭州、成都、重庆、西安等城市都在发力电竞,一些中小城市也加入“赛道”。但在大城市“攻城略地”同时,坐落在中小城市的电竞小镇却正面临洗牌。 在当前外部环境复杂、经济结构调整背景下,消费的“基础作用”被一再强调。根据商务部等14部门联合发文,要用5年左右时间培育建设一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目前不少城市都提出相关目标。 图片来源:摄图网 9月,中国内地首家Costco刚刚落户上海;而在西三角,重庆来福士广场开门营业不久,西安也传出引入太古里消息,作为西部消费中心和西南生活中心的成都,消费实力也不逞多让。 说到西三角,去年以重庆、西安、成都为代表,短视频传播让这些城市一夜之间成为“网红”,今年赶上“末班车”的广州,也选择和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合作。 一些城市在奋起直追,还有些城市却不得不感慨,为何“青春留不住”。今年全国90多家交通管理部门发布《2019五一出行预测报告》,作为“初代网红”,十大热门旅游城市中,桂林失去踪影。 当下旅游消费仍在不断增长,如何从一众竞争者中,找到自己的特色,不只是桂林一座城市的考题。 和这些忙着“抢人设”的城市不同,一些已经“立住人设”的城市却在尝试主动打造新的标签与定位。 当下,说到“互联网之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第一反应都是杭州。无数人都在追问:“杭州为什么能够诞生阿里巴巴?”更多的城市,则希望破译背后的“密码”。 杭州自己却在忙着修正“标签”。今年9月,杭州召开全面实施“新制造业计划”动员大会,目标是,“形成数字经济与制造业‘双引擎’,再造杭州发展新优势”。 贴标签不易,摘标签更难。基于负面标签的刻板印象一旦形成,短时间内很难扭转。“高校洼地”的名号,深圳被喊了很多年。从缺高等院校,到缺基础教育,已经贵为“世界一线城市”的深圳,如何“摘掉”这个负面标签,问题似乎要留给2020年了。 城的尺度VS人的尺度 2017年起,“抢人大战”开始频频出现在我们视线之中。从之前的“落户抢人”到如今的“以房抢人”,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出台人才购房政策城市有近40个。 两年前,城市抢人大战的“推手”是迅速崛起的新一线城市,如成都、西安、杭州,而2019年出现的城市抢人大战不分伯仲,出现一线到四线齐上阵的局面。 图片来源:摄图网 整体来看,一线城市人才政策更多表现为对高端或特需人才的引进或重视,比如北京,强调提高“高技能人才”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社会待遇;上海居住证转户籍年限从原来7年缩短为5年,核心人才进一步缩短为3年。深圳则在3月出台政策,“来粤港奥大湾区工作的紧缺人才可享受个人所得税减免”。 对比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吸引人才的优势重点在落户、购房、补贴和保险,甚至是直接一次性给钱。比如天津本科大学以上学历直接落户;武汉非户籍大学生购房享八折优惠;来杭州工作学生从本科、硕士到博士依次补助1万、3万和5万元等。 二三线城市自知同等政策的吸引力度有限,则更重视在小细节上下功夫。比如前几天,山东推出“泉城人才交通卡”,通过精准补贴,切实减轻年轻人经济压力;沈阳则在“人才驿站”为来沈阳面试的毕业生提供10天免费住宿服务等。 事实上,对于城市来说,核心竞争力是城市发展和个人成长潜力,包括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城内与城际交通通达度、经济收入与消费力等,这些标准指向的是一个城市的舒适性和便利性。 如北京市委党校(首都高端智库)社会学教研部副主任吴军所言,城市规划与建设以及相关政策,应该供给和满足人们这种对于美好生活的空间品质诉求。 “如果大城市想继续维持现有的增长与繁荣,就必须有更多人持有生活在高密度城市里的意愿和冲动,而这种意愿与冲动的培养与塑造,城市舒适性和便利性起着关键作用。” “看不见的风景,决定了看得见的风景。”城镇化下半场,决定城市未来的关键,其实就是四个字——以人为本。但能不能真正做到,考验着城市的智慧。
城市 2020 年度报告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