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深度

每经网首页 > 深度 > 正文

搭上“东部快车”,安徽的“高光时刻”到了?

每日经济新闻 2019-12-03 23:02:10

从“一市两省”到“一市三省”,虽然发展空间和潜力更大了,但长三角内部的差距也在拉大,多位区域经济专家在受访时均谈到,要实现一体化,安徽必须“起来”。

每经记者 余蕊均    每经编辑 杨欢

12月甫一开始,安徽可谓喜事连连。

1日上午,京港高铁商丘至合肥段、郑州至阜阳高铁开通运营,至此,安徽16个地级市全部实现动车通达,省会合肥的“米”字形高铁格局也得到进一步完善;

图片来源:阜阳发布

当天晚些时候,《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明确将安徽全域纳入规划范围,同时,合肥、芜湖、马鞍山等安徽8市与上海、南京、杭州等市一样,同属长三角中心区。

图片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尽管此前已有不少关于长三角“扩容”的消息,对安徽而言,得到这份纲领性文件的“盖章”认证,意义自是非常——全面“入长”,距其第一次应邀参加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已过去11年。

根据《纲要》,安徽与江苏、浙江要发挥比较优势,“各扬所长”,强化分工合作、错位发展,提升区域发展整体水平和效率。

发挥安徽创新活跃强劲、制造特色鲜明、生态资源良好、内陆腹地广阔等优势,推进皖江城市带联动发展,加快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和绿色发展样板区。

不过,从“一市两省”到“一市三省”,虽然发展空间和潜力更大了,但长三角内部的差距也在拉大,多位区域经济专家在受访时均谈到,要实现一体化,安徽必须“起来”。

机遇面前,这个中部省份能否搭上“东部快车”?

01

在最新印发的《纲要》中,“安徽”被提及12次,与“江苏”持平。

也因此,有评论认为,这是近年来安徽为数不多的“高光时刻”,毕竟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这个省份都不太有存在感,也未获得更多政策加持。

此番全面入“长”,安徽已等待多时。

早在1990年,安徽省委省政府作出“抓住机遇、开发皖江、强化自身、呼应浦东、迎接辐射、带动全省”的战略决策,把目光聚焦长三角。其后,“融入长三角”“东向发展”等成为地方发展的重点。

直到2008年,长三角开始接纳这位“近邻”。

当年9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印发,“泛长三角”进入高层视野,原本由江浙沪两省一市主要领导参加的座谈会随即“扩容”,安徽省党政主要领导首次应邀出席。

2009年,安徽作为正式成员,出席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

一个重要信号来在2016年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安徽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等8市被明确纳入长三角城市群范畴。

放到城市层面来看,截至今年10月,安徽16个地级市已全部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

这一城市合作组织,成立于1997年,是长三角地级以上城市自发组成的议事平台,通常被外界视为长三角成员的“身份象征”。为此,当时即有评论指出长三角将全面扩容,“吃下”整个安徽。

2010年,合肥和马鞍山成为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成员单位;

2013年,芜湖、滁州、淮南加入;

2018年,铜陵、安庆、池州、宣城加入;

今年10月,蚌埠、黄山、六安、淮北、宿州、亳州、阜阳正式加入。

可以说,从第一次参加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至今,安徽用11年时间,换来了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一席之地。

按照《纲要》说法,安徽和江浙沪,作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责任主体,要明确工作分工,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制定具体行动计划和专项推进方案,把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02

换个角度看,喜提长三角会员的背后,正是安徽的尴尬之处。

居中靠东的区位条件,奠定了其不可改变的“邻居”地位,加上自古以来的山水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通,都让安徽没有理由不寻求与江浙沪更亲密的往来。

尽管按行政划分,安徽与江浙沪同属华东,但以经济水平划分,安徽则属于中部地区。

用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秘书长陈耀的话说,安徽一直是“脚踩两只船”,它自然更希望与发达地区紧密合作;

湖北省社科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彭智敏则表示,安徽加入长三角在意料之中,融入力度也很大,但目前其经济特征仍与中部地区更相像。

2016年底印发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国土面积102.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国土总面积的10.7%;2015年底人口3.65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6.5%。

受访专家认为,全面入“长”并不影响安徽的中部身份,“不矛盾”,相反,对长三角而言,“扩容”之后的内部差距,是肉眼可见地被拉大了,必须尽快想办法化解。

经济总量不用多说,安徽去年刚突破3万亿,而江苏已然奔着10万亿的方向去了。

根据2018年的人均GDP计算,安徽约为4.7万元,浙江约9.8万元,江苏约为11.5万元,而最高的上海达到13.5万元。换言之,安徽人均GDP仅为上海的35%。“这和京津冀的情况比较类似。”

从去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安徽城镇/农村居民分别对应34393元、13996元,距第三名江苏仍有不小差距(分别为47200元、20845元)。

2018年江浙沪皖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比

根据《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到2035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达到较高水平,其内涵包括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城乡区域差距明显缩小,公共服务水平趋于均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全面实现,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

如此看来,一体化之路,任重道远。正如陈耀所言,“安徽不起来,不成。”

03

毫无疑问,上升为国家战略后,长三角一体化真正按下了“快进键”。而缩小内部差距,不是没有考量。

今年7月,官方宣布将由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三地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之时,就有观点认为,示范区虽未包括安徽城市,选择这一经济发展水平不是非常发达的区域,“可兼顾长三角相对发展落后一点的地区,特别是安徽。”

按照《纲要》要求,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要“发挥上海龙头作用,苏浙皖各扬所长”。

那么,安徽的长处是什么?

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早前公开表示,

安徽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方面军,要科学把准自身定位,扬创新之长,努力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扬产业之长,努力打造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扬区位之长,努力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副中心;扬生态之长,努力打造长三角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样板区。

资料显示,安徽拥有高等院校110所、科研机构5360个,目前,其正全面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创新主平台建设,并启动了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能源研究院和人工智能研究院建设。

值得注意的是,《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加快量子通信产业发展,这正是安徽所长。

公开报道显示,全球首颗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全球首台光量子计算机、全球首条量子保密通信网络“京沪干线”等一批重大成果均为“安徽首创”。

同时,依托科大讯飞等重点企业,安徽的智能语音产业也做出了一定规模。

据统计,2018年安徽智能语音产业规模达到650亿元,同比增长30%,中国声谷入园企业达到433家,同比增长102%。今年,这一产业产值有望突破800亿元。

以合肥为代表的安徽“方面军”,志在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按照官方表述,安徽将积极与沪苏浙共同构建科技创新共同体,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融合,促进高质量发展。

不过,陈耀等专家在调研中发现,尽管安徽有“技术”,但不少科技成果并未就地转化,而是跑到其他更好的地方去了,安徽未来能否优化环境,吸引、留住优势资源,是其崛起的关键所在。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长三角 安徽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