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专访比利时前驻华大使帕特里克•奈斯:“地平线欧洲”为中国带来更多机遇,商会将是重要合作土壤

每日经济新闻 2019-11-13 19:53:57

“‘地平线欧洲’是一个更为雄心勃勃、甚至是全球最大的科技发展项目。”帕特里克•奈斯指出,“与许多人的观点相反,欧洲不但没有淡出国际科技舞台,而且还将进一步为未来科技投资。”

每经记者 杨弃非    每经编辑 杨欢

__2019111304.thumb_head

帕特里克•奈斯(Patrick Nijs)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今年4月,“地平线欧洲”计划的总体纲要由欧盟各参与方签署。作为继“地平线2020”之后欧洲又一份宏大的科研项目,“地平线欧洲”将于2021年至2027年间对相关科研人员给予超过1000亿欧元的资助。在几乎同一时间于布鲁塞尔召开的第四次中欧创新合作对话上,“地平线欧洲”连同中欧科技合作的下一步合作方向成为讨论焦点。

“与‘地平线2020’770亿的资助总额相比,‘地平线欧洲’是一个更为雄心勃勃、甚至是全球最大的科技发展项目。”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比利时前驻华大使、终身荣誉大使、欧盟中国联合创新中心(EUCJIC)联合发起人帕特里克•奈斯(Patrick Nijs)指出,“与许多人的观点相反,欧洲不但没有淡出国际科技舞台,而且还将进一步为未来科技投资。”

作为推动中欧创新交流、增进科技合作的国际组织,EUCJIC正借此机遇寻找更多合作可能。近期,奈斯年内第二次到访成都,他将于11月14日参加由《每日经济新闻》主办,欧盟中国联合创新中心、太和智库及保合安全联合主办的2019“一带一路”商协会对话与合作年会。在这些代表各类公司的商协会背后,蕴藏着可能引爆下一个科技热点的商业机遇。

“高层的机制已经建立了,比如欧委会以及‘地平线欧洲’项目,体系十分庞杂、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但在机制背后,需要确保更多个体能够了解具体信息并参与其中。”奈斯说,“商会所扮演的角色是‘地基’,它们代表着巨大的‘资源池,’我们也希望在这两天的时间内找到进入‘资源池’的方法,将更多人带入中欧合作的网络当中。”

科技合作既要关注“塔尖”,又要筑牢“地基”

两年前,EUCJIC由48位欧洲议会议员(欧洲议会欧中友好小组)、前比利时驻华大使等欧盟政治家、企业家、创新创业机构在布鲁塞尔设立。自设立之初,EUCJIC的民间性质已然十分明显。以一种自下而上的方式,补充欧洲科技发展框架建制有余、底层设置不足的现状,是伴随EUCJIC诞生而产生的职能。

两年时间内,欧洲内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英国脱欧阴云的笼罩下,欧洲国家开始携手寻找应对策略,这最突出地体现在德法两国加速靠近。希腊摆脱了近十年的纾困计划,新一轮发展即将展开。而作为老牌科技输出地,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浪潮之下,欧洲似乎失去了过去的优势,质疑声此起彼伏,更需要欧洲共同面对。

欧洲是否愈加以“一体化”的姿态与其他国家往来?奈斯对此表示怀疑。在应邀参加刚过去的第二届中国进口博览会时,他注意到,“确实有许多很棒的展台,法国、意大利国家馆都占据了很大的面积,但这仍然是不够的。”

如何在合作中增进互信,是不同国家间交往面对的基本问题。

对于中欧双方,各项机制的建立已在增强互信的基础——在去年4月召开的第21次中欧领导人会晤上,双方商定将在2020年达成高水平中欧投资协定,今年6月达成的中欧地理标志协定被认为是一个乐观信号。而在科技层面,中欧创新合作对话、以及聚焦于5G等具体领域的讨论,被奈斯认为是“向好的变化正在发生”。

“但这还不够。”奈斯说,“合作必须要确保它能够真正深入到下层,对于那些作为社会根基的人民来说,他们应该意识到这些合作正在发生,并且能够参与其中。”

在奈斯眼中,创新不仅仅局限于科技领域的合作,也并不是仅仅意味着AI、物联网或者5G。更重要的是,每一个参与合作的具体的人可以互相信任,并且能够创造一种产生互信的环境。“例如欧盟中国联合创新中心所合作的中国欧盟电影节,尽管它跟科技无关,但是它能够帮助中欧双方建立文化沟通的桥梁。我们可以创造一个共同体,而相互信任,充分沟通正是共同体的基础。

基于商会的合作则是另一个具体的案例。“商会正是构成合作的基础。在关注金字塔塔尖的同时,我们也需要筑牢地基,因为这是整个经济金字塔得以依赖的基础。”奈斯说。

打造绿色“一带一路”,开启新一轮合作

奈斯回忆起1997年刚到中国时,中欧合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当时相比,欧洲企业进入中国更加容易,而且几乎没有哪个大型欧洲企业没有中国战略。新的话题成为讨论的重点,比如如何保护知识产权、如何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建立信任机制成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而期望从人的角度来推进科技合作的奈斯,如何在中国找到更合适的人,以匹配“地平线欧洲”的新需求?

“环境、清洁科技、可持续城镇化、农业、食品、海产,这些是在中国快速发展的产业,也是我希望寻找的构成合作基础的人。”奈斯说,“我们尚未参与5G或者AI领域,也许将来我们会在这些领域找到合适的合作对象,甚至捕捉到独角兽,但到目前为止,来自绿色产业的合作方表现出了更大的来自中国的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在“地平线欧洲”的5大重点专项中,包括了气候变化适应,癌症,健康海洋、沿海及内陆水域,气候中立与智慧城市,土壤健康和食品等领域,不少与奈斯的关注点相契合。

在奈斯看来,这还可以成为中欧双方合作的总体方向。

“在对欧合作上,‘一带一路’实际上正在向更大的意义上、向提升亚欧两个大洲的连接度上进行调整。”奈斯说,“我希望的是,通过中欧两方的合作,‘一带一路’可以向一种更为绿色的方向发展,比如减少碳排放、减少垃圾、减少大气污染,中欧两方可以在共同的愿景下进行融合,打造绿色‘一带一路’。”

寻找答案的奈斯将脚步迈向成都。这个最靠近欧洲的“国家中心城市”,地理位置的优势使其扮演起中欧合作的中心城市。

“每次到成都,我都为其发展的活力和动力而深受感触。”奈斯说,“尽管成都并非所谓的‘一线城市’,但它的方向从来都是‘一线’。我1997年第一次来的时候,它就已经是一座冉冉升起的城市,现在,它已经成为了中国西部的一个极核。成都的优势就是勇夺第一的劲头。”

他同样惊艳于成都在中欧合作中所做的努力。“成都不仅与意大利、法国、德国等国家建立起了非常紧密的双边合作关系,甚至也和不少中东欧国家有了深入合作,这是一种非常有地方特色的做法。”奈斯特别提到中欧班列(成都),这条铁路让成都成为中欧之间物流的重要枢纽。

就在11月12日,成都迎来了又一个来自欧洲的伙伴——希腊确定将新的总领馆设在成都。面对不断增加的领馆、国别产业园,成都要如何发挥优势?“我认为成都政府需要协调这些平台和载体,让他们更好地发挥作用。”奈斯说,“我们常常会遇到过犹不及的情况,成都需要想办法,让每一个平台都发挥出更大的效果。”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一带一路 成都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