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希拉克的巴黎往事 │ 世界

每日经济新闻 2019-09-27 22:21:29

1977年至1995年间,希拉克在巴黎市长一职上曾连续在任18年,这段任职经历被认为是希拉克积蓄能量的“蛰伏期”,也为巴黎带来重要的“高光时刻”。

每经记者 杨弃非    每经编辑 刘艳美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中国人民失去了一位老朋友、好朋友。”

当地时间9月26日上午,法国前总统雅克·希拉克因病去世,享年86岁。

作为“欧洲政治生命持续时间最长的人物之一”,他曾先后担任法国总理、巴黎市长和法国总统等职位。1995年至2007年担任法国总统期间,他推动中法关系“十年黄金期”,他的中国情结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1977年至1995年间,希拉克在巴黎市长一职上曾连续在任18年,这段任职经历被认为是希拉克积蓄能量的“蛰伏期”,也为巴黎带来重要的“高光时刻”。

据《纽约时报》报道,在巴黎时,他“凭借庞大的员工和预算,让这个城市充满节日和展览”。市政厅被他变成接触外国政要的“弹簧板”,甚至常常“抢了总理和总统的风头”——这种长袖善舞的性格,使他任总统后乐于与各国建立联系,为法国打造独立自主的外交形象,美国前总统里根、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都是他的“座上宾”。

上世纪70年代,后工业主义兴起,让经历10余年人口爆炸性增长的巴黎开始将目光转向文化。从小受到浓重法国文化熏陶的希拉克,成为巴黎文化的“再造者”——香榭丽舍大道和卢浮宫两大巴黎文化地标的改造,均在此期间有了新的动作。而到现在,面对城市在“奥运时代”的新一轮发展,那些重新迷恋上“塞纳河边散步”的巴黎人,开始再次回忆起“希拉克时代下的巴黎”。

“首任市长”

巴黎对希拉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981年,代表左翼政党的密特朗在击败代表右翼政党的希拉克、成功当选法国总统后,发布了一项计划:巴黎将被划分为20个区,在每个区域设置独立的行政体系,包括市长、议会,甚至警察和垃圾回收体系。一场关于巴黎是否能够“分裂”的讨论,就此展开。

有人评论,此举的主要作用在于,让希拉克作为市长的权力“空心化”,从而难以形成与左翼政党抗衡的政治资源。

巴黎市长一职在德斯坦政府时期的1977年刚刚得以恢复。此前,巴黎已有近100年未设置市长职位——自1871年巴黎公社后,由于担心巴黎市长过大的权力可能会对中央政府造成威胁,巴黎就一直保持着“无市长”状态。

新设的市长一职带来了两方面影响。它让法国政坛陷入一段时间“混乱”——“左右共治”的特殊时期,让巴黎成为左右两派政党斗争的“竞技场”,1981年的总统选举则是左右派的正面交锋,而后密特朗将希拉克任命为政府总理,拉开总统府爱丽舍宫与总理府马提尼翁宫之间的权力竞逐。

而对于希拉克来说,出任法兰西第五共和国首任市长,则成为其打败左翼党派、上任总统的重要“筹码”。

当时,希拉克在巴黎几乎拥有“绝对”影响力。在其市长任期内,巴黎作为右翼大本营的地位几乎不可动摇——在1983年和1989两次市镇选举中,希拉克领衔的右翼党派在巴黎20个区中赢得“大满贯”。

但与左翼政党的竞争,几乎一直在其市长任内持续。在1988年竞选总统再次失利后,希拉克陷入“反思期”。这一时期的经历也对希拉克带来深远影响——在上任总统后,他的执政风格既有传统左翼联系法国共产党和社会党的做法、又像传统右翼一般严防工会活动、对私营企业态度友好,让人很难将其进行简单归类。

直到1995年,希拉克逆转形势,成功当选法国总统。

重塑城市

希拉克在巴黎受到巨大欢迎,很大程度上源自其对城市发展的长远眼光。

同样在上世纪80年代初,另一场关于城市发展的讨论在巴黎展开。当时,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被选为卢浮宫改造计划设计师,他的身份和他所提出的“玻璃金字塔”改造计划,引发巴黎社会的轩然大波。人们质疑,这个造型奇异的建筑难以代表巴黎的城市传统和文化中心。

作为巴黎市长,希拉克成为“熄灭”争论的重要人物。

1985年,一个同等比例的金字塔光缆结构模型,被放置在卢浮宫拿破仑庭院中。在贝聿铭因误机未能及时赶到的时间里,希拉克围着工地绕了一圈,然后,他对等候多时的记者们表示,他意识到,金字塔的比例很完美。贝聿铭认为,希拉克对实体模型的接受是关键中的关键,反对声在其给予肯定后迅速减少。

事实上,当时的巴黎正处于城市快速发展时期,社会正处于新一轮思想解放当中。以建筑为例,十多年前以现代主义和复兴巴黎为名义被接受的建筑物,被认为是“错误的、坏的形式”。

作为一个从小接受巴黎精英教育,并从巴黎政治学院、哈佛大学和国家行政学院毕业的高材生,希拉克对巴黎的城市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在接受英国《建筑评论》杂志采访中,他反复强调一个观点,保护历史不等同于拘泥于过去,“每个时代都应该在城市中留下自己的标志”。 

假如我们这座城市能唤起人们的诗情,能向人们表明她欢迎艺术创造的话,那当然是因为她懂得在尽量地保存每个时代作品的同时,并没有使自己变成化石,变成一个博物馆似的城市。”希拉克指出。

这种对历史和现代的平衡观,在香榭丽舍大道的改造上体现得极为明显。

整个80年代,城市快速发展对传统街区形象产生了巨大改变。在拥有近400年历史的香榭丽舍大道上,快餐店、霓虹灯、随处可见的垃圾和胡乱停放的汽车,让代表巴黎的“优雅浪漫”荡然无存。提升街道吸引力的任务,落在了希拉克肩头。

在经过几年讨论后,1992年,巴黎市政府启动香榭丽舍大道整修工程。最重要的一个部分是将道路还权于行人——大道取消了路边停车侧道、把腾出的4公顷路面拓为人行道,并用花岗石、梧桐树重新装点道路。融合现代与传统于一身的路灯、长椅、公共汽车候车亭和海报柱成为大道新“家当”,典雅庄重又不失现代风韵的风格,成为如今香榭丽舍大道的基本状态,也为其赢得“世界上最美丽的散步大道”的美誉。

未竟使命

这种敬畏传统、亲近文化的态度,最终促成希拉克“以文促文”的外交理念。

就在上任巴黎市长的第二年,1978年,希拉克成为第一个参观秦陵兵马俑的外国政要。他留下的“世界上有七大奇迹,秦俑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的评论,也拉开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而对于巴黎,他则不遗余力希望找回它的往日光彩。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就是,改变巴黎因宠物粪便和生活垃圾而“蒙尘”的城市形象。

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刚富起来的日本人蜂拥到巴黎“朝圣”,但部分人出现眩晕、冒汗、心悸甚至精神崩溃表现。这被日本心理学家Hiroaki Ota定义为“巴黎综合症”——因为对巴黎的浪漫想象与现实的脏乱差之间落差过大,导致部分人精神上无法接受。忍无可忍的日本游客,甚至一度当起了义务清洁工。

其实,早在1884年,巴黎就曾推出当时全球最先进的垃圾分类政策——所有房主必须为房客提供三个带盖容器:一个装易腐烂的厨余垃圾;一个装纸和破布;还有一个装玻璃、陶瓷和牡蛎壳。

19世纪,巴黎还有专门负责清理宠物粪便的工作。这些“捡屎官”甚至能够通过捡屎来换取羊皮,巴黎的“粪便困扰”可见一斑。到20世纪,宠物及其粪便已经成为巴黎市民健康的重要威胁。为此,希拉克在1977年上任市长之时就作出承诺:将改变“狗屎熏天”的城市风貌,甚至不惜修建专门供狗使用的厕所。

当时,他发起大规模“爱巴黎卫生运动”。但与要求市民自律的承诺不同,他仍然将处理粪便的任务交给了专人负责。新“捡屎官”不再靠步行满街找屎换取收入,而是全身绿装的“便便先生”——在接到市民电话后,骑摩托车赶到现场捡屎。这抹绿色,也是希拉克在推行环保运动后为巴黎留下的“遗产”。

该项目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1982年,政府展开的一项满意度调查显示,83%的人认为该政策“十分有用”或“相当有用”,只有14%的人认为其仍有改进空间。

但到现在,卫生仍然是困扰巴黎的严重问题。“便便先生”因每年耗费450万欧元(3600万人民币)但只收拾了街头狗屎中的20%,最终惨淡收场。垃圾分类体系难以适应不断增加的城市垃圾,其升级换代却成了巴黎的“老大难”问题。

巴黎如何回复往日风采?这个问题,希拉克只能留给后世来思考了。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法国 总统 希拉克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