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今日报纸

每经网首页 > 今日报纸 > 正文

每经热评丨绿水青山不是几桶绿漆就能刷出来的

每日经济新闻 2019-08-05 00:00:52

每经评论员 李彪

某天,路过一家商场,屏幕正播放着《神笔马良》动画片,前面围了一圈又一圈的小朋友,看到精彩处欢呼雀跃不断,不时有小朋友对身旁的父母说“我也想成为马良,我也想要有一支神笔”!

对于孩子天真的想法,更多家长只是莞尔一笑。孩子觉得饿了画一碗米饭就能吃,为人父母却知道神笔画不出背后的“粒粒皆辛苦”。

不过近日,在山东新泰市却上演了一出“点绿成林”的荒唐事——山东昌盛矿业有限公司部分矿山将石料厂周边的石头刷上了绿色的油漆。据媒体透露,此举是为了应付环保检查,蒙蔽卫星监测。

山体被采石破坏,难道将周边的石头刷上绿漆就能营造出山青水绿的假象?这可不是马良用神笔就能完成的梦想!绿水青山需要的是愚公移山般一点一滴地做工作,又岂是几桶绿色油漆能够刷出来的!

这种应对环保检查的看似荒诞的做法,反映出在越来越严厉的环保执法之下,一些企业为掩盖违规问题无所不用其极。

2015年新环保法正式实施,被冠以“史上最严”“长牙齿”等诸多头衔,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环保部门开始逐步摆脱“最尴尬部门之一”的窘境,环保执法力度开始不断加码。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曾多次跟随环保督查作现场报道,刚开始查处环境违规企业的难度并不大。比如2016年,在重雾霾天气查处超标排放企业,通过卫星遥感大数据分析系统,对京津冀及周边重点区域按照10公里*10公里进行网格划分,哪个网格之中的污染程度重,检查组就去哪个网格中查企业,基本上“一抓一个准”。

随着环保督查不断深入、力度进一步加大,覆盖面也进一步拓宽。一些地方为了摸清自己的环境问题,也由省一级的环境部门自发组织省内的督查。如今,甚至很多市一级环境部门也开始对辖区内开展督查。

如此地毯式的检查,部分环境“死角”得以清理,大量环境问题也被发现,并要求限定时间整改完成。在狂风暴雨般的环保执法之下,公众的环境意识得到明显加强,环境质量改善取得了显著成效。

更具威慑力的中央环保督察也同步启动。两年多时间,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问责1.8万人,其中处级及以上875人。

很明显的一个现象是:越到后来查处问题的难度越大,对环保部门执法队伍的专业性要求越高。一些比较直观、明显的环境违法行为基本上得到了有效遏制,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隐蔽的违法手段。

比如:检查人员来了环保设施运营,检查人员走了环保设施马上关停;在线监测中篡改监测参数,或者是在监测口做手脚降低监测数据;利用隐蔽的渗井、渗坑,向地下渗透污水;将污染物转运到偏僻地区,或者是交给没有任何资质的第三方处理等。

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企业破坏环境的行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会存在,而且逃避监管的手段会越来越隐蔽,对环保执法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一旦抓不住这些“高智商”的违法行为,不仅破坏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甚至会引起行业内争相效仿,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严重后果。

随着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的启动,环保督察、执法实际上也悄然进入了2.0时代。如果说以前人海战术还比较有效,现在则要逐步转变成目的性更强、专业性更高的精准执法,实现对重点行业环境问题的精准打击。

比如,如果钢铁行业环保问题突出,可以不定期组织一批专注于该行业的环保专家带队的督查组,针对一定区域内的钢铁行业开展专项督查,彻底摸清楚钢铁行业环保现状,精准打击业内的违法企业,也能从专业化的角度来帮扶企业做好环保工作。

一个家庭作坊式的电镀厂,一年的收入可能有十几万元甚至是几十万元,但如果关停这样的企业,一个家庭的收入来源可能被掐断,会被迫外出打工谋生——几年前,经常可以听到地方环境部门的人,以类似的理由为毫无环保设施的家庭作坊开脱。

诚然,环保执法刚开始加严之时,对是否关停这类存在已久的家庭小作坊,确实存在着摇摆。但站在今天来看,这样的作坊式企业其实就是在透支“环保资产”——一家每年收入几十万元的作坊,最后可能需要社会花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来治理被其破坏的环境,让全社会为其污染埋单。

一个家庭小作坊是如此,一个大企业同样如此。

毋庸讳言,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对绝大多数企业而言,做环保都会增加投入,带来成本上升的压力。尤其是在近两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环保对企业成本增加的影响也被有意无意地不断放大,认为环保阻碍企业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声音此起彼伏。

出现这些声音,正好说明了一些企业还是停留在透支“环保资产”的基础上做发展,一些地方仍是在牺牲环境搞经济发展,而这样的发展肯定是难以持久的。

实际上,环保的目的就是要引导“良币驱逐劣币”——环保做得好的企业,生产、经营不仅不会受到影响,反而会更好地抢占市场,取得更好的发展机遇。

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比如:2018年11月,记者在浙江长兴做调查发现,在经历两次环保大整治之后,当地电池行业企业数量减少超过90%,然而行业产值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在13年间增加了超过13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于地方政府而言,绿色转型迫在眉睫;对于企业而言,绿色发展生死攸关。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