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私募股权

每经网首页 > 私募股权 > 正文

PE“买壳”升温 考验资源整合能力

中国证券报 2019-07-15 10:12:55

2019年以来,市场出现了多起PE“买壳”事件。有业内人士预计,随着行情的回升与退出渠道完善,PE“买壳”案例或将增多,但考虑到此前PE入主的标的因资质不佳等原因结局多是虎头蛇尾,未来PE+壳资源方式、企业的经营可持续性等面临考验。

近期PE“买壳”案例增多,其中不乏东方富海等大型PE机构身影。

业内人士认为,PE资金“买壳”,不排除实现产业资源整合与寻求退出渠道的目的,但基于过往失败案例来看,PE入主或将面临资源整合、企业经营可持续性等多方面考验。

PE收购控股权

记者梳理显示,本轮PE“买壳”可追溯到2018年底。2018年11月,东方富海宣布以12亿元收购光洋控股100%的股份,进而间接控股光洋股份(光洋控股持有光洋股份29.61%股份,是光洋股份的控股股东)。当时东方富海支付了1.5亿元的定金,以锁定收购对象和价格。随后东方富海则募集一只名为“富海光洋基金”的并购基金,专门用于收购光洋控股。2019年6月19日,光洋股份公告称,该公司的实控人变更为富海光洋基金,后者以12亿元受让了光洋股份29.61%的股份。富海光洋基金表示,此举是看好上市公司及其所处行业未来发展前景,拟通过上市公司平台有效整合相关资源,提高上市公司资产质量和持续经营能力。

同样是PE,基石资本入主的是创业板公司聚隆科技。2019年5月中旬,聚隆科技发布公告称,领驰基石、领汇基石和弘唯基石(基石资本董事长张维控制的投资机构,下称“三家机构”)与上市公司股东签署股份转让协议,拟转让26.43%股份。此外为进一步取得上市公司控制权,领泰基石向除三家机构外的股东发出13%的要约收购。若该部分收购完成,基石资本的持股比例将达到39.43%,张维将成为公司的实控人。

除了上述两起交易外,2019年以来还发生了多起PE“买壳”事件。比如,信中利近期试图将全资子公司北京信中利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信中利旗下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业务的核心主体之一)注入上市公司惠程科技。

重组上市间隔缩短

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一般来说,IPO和同业并购是PE退出的主要方式,借壳上市的方式此前也不是主流选择且缺少成功案例。但近年来通过借壳来整合产业资源,成为了具有资产储备PE机构的阶段性选择。

自2017年以来,监管审核趋严后IPO被否率持续提高,PE一度出现退出难问题。但随后IPO被否企业筹划重组上市间隔期从3年缩短为6个月,PE再次谋求并购之路。“到了2018年底,A股部分上市公司遭遇商誉与股权质押等问题,随着市场逐渐出清和股价处于相对低位,PE资金也在试图通过收购公司控制权来进行资源整合。”该业内人士表示。

光洋股份2018年财报显示,营收13.55亿元,同比下降7.24%;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849.8%后为-9040万元。在东方富海入主前,光洋股份的市值并不高,“壳”特征明显。2018年11月东方富海入主后,光洋股份连续多个涨停。今年5月份,光洋股份的股价创出15元的阶段性新高,与东方富海8.6元的收购价相比,已出现较大浮盈。该业内人士认为,“选对企业,并把企业做好,退出其实不是问题。”

关注企业经营可持续性

市场人士认为,随着行情的回升与退出渠道完善,PE“买壳”案例或将增多,但考虑到此前PE入主的标的因资质不佳等原因结局多是虎头蛇尾,未来PE+壳资源方式、企业的经营可持续性等面临考验。

“除了市值不高、股权结构分散、债务结构清晰、历史沿革简单等特点外,PE还会看中企业经营的可持续性。”上述市场人士表示。基石资本创始人张维此前也表示,用ROE利润增长率、负债率、PE倍数等指标筛选上市公司。

一位私募人士对记者表示,“企业处于短暂的盈利低点不是核心问题,只要具备良好的发展空间,待经济形势上来后就会呈现出发展韧性,而PE拿到壳资源后的企业运作,将会在资源整合方面面临一定考验。”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

责编 肖芮冬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PE 东方富海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