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人物侧写

每经网首页 > 人物侧写 > 正文

远去的陕西大师们……

每日经济新闻 2019-07-09 17:23:01

每经记者 高苗    每经编辑 王朋    


▲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刘文西老先生走了。

上世纪50年代,先生离开水光旖旎的江南,一头扎进黄土高原,后于古稀之年,开创黄土画派……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心中有人民……”这是多年来,社会各界对他的一贯评价。于艺术家而言,最高荣誉莫过于此。

长空陨巨星!

陈忠实、吴三大、刘文西……近年来,陕西大师们渐行渐远,着实令人悲恸。

而后辈们,又将如何继承他们的衣钵,沿袭他们的足迹,继续撑起陕西文艺的这杆大旗?

01

崭露头角那年,刘文西16岁,适逢举国欢庆新中国成立。

刘文西的老家——浙江嵊县也没落下。大会当天,会场上悬挂着的领袖画像,正是少年刘文西的作品。

彼时,只临摹过《芥子园画谱》的刘文西,还未经过系统美术培训。平时给学校画些宣传画,算是兴趣抒发。

金子总会发光。

1950年,刘文西进入陶行知先生创办的“育才学校”(行知艺术学校),正式学习美术。而后三年,以优异成绩考取中国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原浙江美术学院),师从莫朴、潘天寿等名家大师。

正规、扎实的教学规范使他愈发“专业”,而扎根生活去创造的信念,也变得愈发坚定。

无论是创作还是生活,刘文西的领袖情缘,早已成为他的个人符号。

譬如,那一套浅灰色的装束,沿袭了领袖在延安时期的经典形象,刘文西从20岁穿到了80岁。

其妻陈光健老人曾表示,刘文西唯爱这一套装扮,对其他样式始终不愿尝试。

▲ 图片来源:西安美术学院官网

至于“人民艺术家”的养成,刘文西曾说,自打他第一次听到《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其一生的文艺道路和艺术实践便已注定。

怀着对黄土地的向往,大学毕业的刘文西,毅然申请前往西北,到西安美院工作。

而其此后60多年扎根陕西的艺术生涯,由此开启。

1960年,《人民日报》曾刊发其作《毛主席和牧羊人》,毛主席看过后夸赞:“文西画我很像……”

而这,也成了刘文西的官方成名作,为其此后在该题材的大量创作,埋下伏笔。

作为中国画坛开宗立派的人物,刘文西创立了黄土画派。

讲求“熟悉人、严造型、讲笔墨、求创新”,只有不断向生活寻找创作源泉,才能让画笔带上“黄土精神”。

这一点,也督促着他的勤勉创作。几十年来,刘文西因写生走遍了陕北的山川沟壑,被亲切地称作“陕北人的老朋友”。

正如他此前公开表述,“这里(陕北)是我艺术创作不竭的力量和源泉,也是我生命永远的依托。”

02

“半生青山,半生黄土,艺为人民,传神阿堵。”

三秦大地厚重的一方水土,走出了不少艺术大家。文学如是,音乐如是,绘画更如是。

这其中,长安画派、意彩仕女画派之外,刘文西所创作的黄土画派,成为画坛的一颗明珠——黄土地的气息在刘文西笔下,阳刚豪放、雄浑大气。

在其笔下,领袖人物、黄土背景下的风情人物,传神的笔触无不令人称道。同样,还有如今众所周知第五套人民币的故事……

在刘文西的倡导下,如今黄土画派自成一家。

今年五月下旬,黄土画派成立15周年年会在西安举行。杨晓阳、崔振宽、陈光健、郭全忠、王有政等50多位名家齐聚。

▲图片来源:每经实习记者 高苗 摄

容貌稍显消瘦的刘文西,出席见证这一派的荣光。他给与会诸位提出期望——“把黄土画派的传统进一步发扬光大”。

这也成为这位大师最后的公开画面信息。

“文西先生是我们时代的一座艺术高峰。”肖云儒7月7日发文,悼念这位老友。

而在夫人陈光健老人看来,刘文西其实更是个倔老头儿。

从十多岁在上海育才中学的相识,到浙江美院的同窗,再到西安美院的扎根,两位画家在六十余载的岁月中,一路相扶相伴。

用陈光健老人的话说,在生活和创作上,一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人三十年前共同完成的那副《唐代舞》,轻灵舞动,恩爱绵绵,羡煞不少人。

作画几十年,已至耄耋的刘文西,后期关节炎已严重到手指变形,依旧每日作画不辍。心疼的陈光健只能寸步不离,无论何时都守候在丈夫身边……

03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刘文西对艺术的热爱,源于内心。其坚持一生的创作导向,是“以人民为中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心中有人民。

他也将这份热爱和理念,传承给年轻一代。其对后辈们青年艺术家们,热心提携,寄予厚望。

他曾嘱托道:

年轻人,有朝气、有活力,最有创新精神。希望您们继承老艺术家爱国、爱党、爱人民的优秀传统。要长期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努力创作,做一名新一代的文化人,用自己的优秀作品走向全国和世界。

言犹在耳,斯人已逝。

▲图片来源:每经实习记者 高苗 摄

近年来,陆续有陈忠实、吴三大等陕西文艺大家仙逝。加之早前的路遥等大家,陕西诸多可敬可爱的老艺术家们,已渐行渐远。

时光匆匆,白驹过隙。陕西书画界、文艺界的老一辈们,也有更多人渐至古稀之年。

随着他们的老去,曾经辉煌的陕西文艺印象,愈发令人缅怀与珍惜。

于文学界,轰动一时的“陕军东征”,其气象,至今尚未有超越者。

于美术界,长安画派、黄土画派等的开创与发扬,彪炳艺坛。

于音乐界,赵季平等艺术家,将富于陕西特色和中国民族特色的音乐,推向新的高度……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回望陕西老一辈艺术家们的成就之际,对今日陕西文艺,理当关切益深。

如何沿着前辈们的足迹,令陕西文艺界登上新的高峰,或是陕西文艺界诸位的职责所在。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