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王世福:“湾民”将是世界级人文湾区的受益者

每日经济新闻 2019-06-25 14:59:42

“如今,尽管有了很多步的行动,粤港澳大湾区内部仍不够紧密,制度势能释放现状还不够紧密。”6月21日,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王世福指出。他提出,能否创造一种“湾民”,解决现阶段的湾区就业身份等问题,使其成为世界级人文湾区的受益者。

每经记者 杨弃非    每经编辑 杨欢

____500082836_wx.thumb_head

图片来源:摄图网

“如今,尽管有了很多步的行动,粤港澳大湾区内部仍不够紧密,制度势能释放现状还不够紧密。”6月21日,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王世福如是指出。

他依据的是一幅全国工作日与节假日人口流动频率图。图上,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与成渝四个城市群之间构成了一个明显的菱形结构。与一般人想象不同的是,在工作日的流动图上,从香港到长三角的连线比到珠三角的连线更加醒目。

“相较而言,港澳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人口总体流动规模并不大,主要是广州、东莞、深圳。”王世福指出,“同时,工作日期间,香港与珠三角城市群之间的流动量只有与长三角城市群的一半,而节假日香港与长三角的人口流动骤降、仅略高于珠三角。工作日一定偏向于商务的流动,这说明,上海作为中国经济的’发动机’,与香港在商务合作上仍然具有很大的优势。”

被定位为大湾区四大中心城市之一,香港与其他城市的合作推进被认为是大湾区的重点内容之一。将地理的邻近性转变为合作的可能性,下一步的突破点在哪?王世福认为,制度势能仍是大湾区独一无二的优势,各城市可以进一步在空间上互相渗透,使制度势能能够在更广阔的区域内释放。

对港合作障碍仍存

在王世福看来,随着广州在全省中心地位的下降,多中心结构已成为大湾区合作的重要基础条件。

一组数据可以说明这个趋势:在近十年时间内,惠州、肇庆、佛山的建设用地翻了一倍,广州、深圳、东莞、中山、珠海等城市的公共服务均实现了增长。与其相对的是,2008年到2017年,珠江三角洲的水域面积大大减少了。

多个城市的共同发展也带来了珠江三角洲的加速繁荣。此前,中共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马兴瑞指出,广东连续30年GDP总量在全国排名第一,今年有望突破10万亿人民币大关。

尽管数字增长迅速,但王世福认为,广东仍然面临单个城市发展质量不高、内部合作程度不够的问题。

这一点特别明显体现在香港与大湾区的合作上。王世福指出,尽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已经出台一段时间,但他的感觉是,香港与广州合作红利的释放仍然较为缓慢。“比如从广州到香港,尽管已经高铁,但加上过关、买票的时间,差不多要四个多小时多才能到。”他说,“而从东京到大阪,45分钟就能到。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身份转换等方面的问题。”

“大湾区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至少从微观上来看,我还识别不出这个变化。”王世福向记者坦承。

但他也认为,这种合作的基础是存在的。“前店后厂的成功就说明,港澳与大湾区内城市的联系应该是非常密集的,比国内其他城市要密集;而与之相比,自贸区更大大促进了局部地区的崛起,包括广州、深圳、珠海利用自贸区拉动了全球竞争力新的城市单元。”

粤文化则是另一重联系。他指出,全球大多数唐人街的主要用语是广东话,粤文化作为一种区域乃至全球华人联结纽带,能够让广东城市与香港实现“全球中心性”,其合作的对象就是全球的华人。

从制度势能到空间响应

若分析此前广东城市与香港的合作模式,可以发现一条通过制度势能推动城市发展的路径。

“制度势能是指拥有制度优势的行为主体通过某一种制度安排将其制度优势渗透和移植到具有制度劣势的行为主体,使具有制度劣势的一方通过学习效应、治理结构改善或溢出效应而实现其原有制度结构的转型和升级。”王世福如是解释。

如何更好地实现制度势能的释放呢?在王世福看来,空间响应可以是最先突破的点。

“从空间上响应就是利用边界,因为边界恰恰是势能释放最容易的地区。”王世福说,“广州的中英街就是以空间来推动制度势能的一个案例。现在,我们还建议,罗湖口岸可以拓展一个制度势能的释放区,以响应粤港澳大湾区空间行动。”

事实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及的“飞地”已经为这种空间的拓展提出了一种可行之策。2年前,惠州就曾考虑与香港合作飞地事宜。“原则就是谁的治理经验好,谁的管制水平高,谁的高端资源多,空间就向谁倾斜,资源就向谁倾斜。”王世福说。

而在不少专家眼中,制度势能的释放还将有赖于更多体制机制上的突破。澳门科技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刘成昆就提到,能否考虑外汇在湾区内的一种有限的放松,甚至发行湾区币,以实现跨境要素的流动,这可以率先一步在体量相对较小的澳门进行沙盒试验,降低风险。

“包括个人所得税等,现在看起来或许是一种问题,但我们已经有了大数据、Ai等技术可以使用,跨越边界的技术也有了、习惯也有了,可以设计一种新的制度来解决这些问题,并让它常态化习惯化,这个才是制度建设的目标。”王世福说。

基于此,他提出,能否创造一种“湾民”,解决现阶段的湾区就业身份等问题,使其成为世界级人文湾区的受益者。“通过这种方式,大湾区内未来保持各自的制度特征,在空间内互相渗透,使制度势能能够在更广阔的区域内释放。”王世福说,“最终的目的,则是在势能释放以后,寻找到增量的动力。”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粤港澳 大湾区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