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私募股权

每经网首页 > 私募股权 > 正文

能做床位绝不做上门服务成潜规则?社区养老盈利困局如何破解

每日经济新闻 2019-06-03 21:49:22

政策加持、愿景美好,但本该爆发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商日子却相当惨淡,这一服务到底能不能活是困扰像李颍娜这样很多养老从业者以及行业新进入者的疑惑。

每经记者 姚亚楠    每经编辑 叶峰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进一步促进社区养老和家政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措施,决定对养老等社区家庭服务业收入免征增值税,并减按90%计入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围绕社区养老服务,会议还提出了增加有效供给、简化放宽准入等一套完整的激励体系,这一空前的支持力度让社区养老成为热议话题,也将我国社区养老产业推向了一个历史性风口。

然而,最新调查却发现目前我国大多数养老机构仍然处于亏损的状态,实现盈余的养老机构只占4%。本该爆发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商日子却相当惨淡,甚至有养老行业从业者表示,"即使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能做机构不做居家和社区,能做床位绝不做上门服务已经是行业里的潜规则。"

政策加持、愿景美好,为何还让很多养老从业者以及行业新进入者感到疑惑?他们的困局又该如何破解呢?

利好政策加持 社区和居家养老是未来养老产业中心

银发浪潮席卷中国城乡在当下已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利用各方力量让亿万老人老有所养备受关注。在养老方式上,早在2011年2月,民政部便发布《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即"9073"养老引导方针: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料养老,7%的老年人通过购买社区照顾服务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虽然在这一结构中居家和社区养老被划分为两种形式,但在现实中,居家和社区养老交融嵌套、联系紧密,受家庭结构和我国传统观念影响,这一需求体量巨大,因此也是养老产业未来长期发展的中心,频频受到政策加持。

2011年国办《关于印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即指出,社区养老服务是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支撑,具有社区日间照料和居家养老支持两类功能。在城乡社区养老层面要重点建设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老年人活动中心、互助式养老服务中心等社区养老设施,推进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增强养老服务功能,使日间照料服务基本覆盖城市社区和半数以上的农村社区。

此后,十部委颁布《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国务院颁布《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等多项政策也都明确指出大力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企业经营惨淡社区养老服务盈利困局难破解

政策加持、愿景美好,但本该爆发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商日子却相当惨淡,这一服务到底能不能活是困扰像李颍娜这样很多养老从业者以及行业新进入者的疑惑。她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现实并不美好,经过我们分析师的财务测算,没有日间照料床位、又无特殊赢利点的社区居家服务站可能10年都难达财务平衡,这个数字有些吓人"。

"我2011年底创办了福寿康,五年左右公司才开始盈利,虽然这期间有扩大规模、拓展业务的战略性亏损,但与同时期能够快速实现盈利的其它行业相比,这几年日子还是非常难熬的,"福寿康创始人、董事长张军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他创办的这一企业主打护理站+社区托养机构的新模式,为社区老、弱、病、残人士提供"互联网+医养康护的全程服务。

李颍娜和张军的经历并非偶然,著名人口学家、北京大学人口所乔晓春教授今年4月在清华老龄产业高端论坛演讲中就曾表示,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大多数养老机构仍然处于亏损的状态,实现盈余的养老机构只占4%,基本持平的占32.8%,稍有亏损的占32.6%,严重亏损的占30.7%。这其中,与机构养老相比,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由于服务对象分散、服务成本高等特点更是处于弱势地位。"即使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能做机构不做居家和社区,能做床位绝不做上门服务已经是行业里的潜规则。"一位养老行业从业者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从商业模式来看,目前国内提供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的企业主要有两种,一种是"B2B" 模式,其付费者主要是政府,由政府出资委托或资助专业养老机构在社区承办居家养老服务站点,并在建成后管理和运作,为辖区内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另一种则为"B2C"模式,其业务直接面向老人群体提供服务,付费方主要是个人或者商业保险。

"服务对象分散、需求分散导致的服务成本升高这是一定的,居家上门服务的工作人员平均每天完成的单数有限,风险也更高,而机构的集中式服务使每位工作人员在同样时间内能够服务更多老人,提供更多服务,其工作人员也更容易管理、效率更高。"张军分析道。

在上海银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陈建龙看来,社区养老行业盈利难主要是由收入低造成的,无论是做餐饮还是日托都有很强的天花板,客单量有限、客单价低,总收入就低,但成本却控制不下来,必要的费用省不掉,这样很容易造成亏损。"要命的是这样的亏损很难换来后面的盈利。社区养老服务转化为其他收入的难度是比较大的,无论是转为产品销售,还是老年旅游等其他服务,实际可行性并不强"。

陈建龙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不在于社区养老本身,而在于提供服务的真实价值。"大部分社区养老服务的真实价值并不高,确实不应该得到很高的利润。且由于新零售、互联网服务等渗透,相关服务的可获得性也在增强,社区养老服务的竞争力提升要重新回到服务本身,重新设计服务内容"。

支付能力缺乏、政策执行偏差致雪上加霜

"支付能力缺乏、购买服务意愿不足是导致众多的潜在服务需求无法转化为有效服务需求的原因之一,也是造成社区居家养老市场前景看似很好,实则不佳的原因所在。"张军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纵观国外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以日本为例,一个老人从需要专业护理到结束护理大约有五年时间,需要为此支付的金额总数在60万人民币左右,"这期间需要家庭持续支付,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有此需求的老人支付能力还比较弱,压力很大。此外,在很多老人及家庭的观念里,机构被认为是专业照护服务的提供方,付费意愿较强,但对社区和居家这种服务认可度不高,用户习惯的培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为了解决支付这一难题,2016年人社部宣布在全国15个城市率先开始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以上海为例,符合条件的老人按照不同的等级可以享受基本生活照料、常用临床护理等40多项照护服务,由长护险基金支付其中90%的服务费用。福寿康是上海市长期护理险的定点服务机构,据张军介绍,去年这一业务的服务数量已超过250万人次,老人们普遍都有较强的获得感。“未来长期护理保险这一支付杠杆可能会撬动更大的市场及消费需求,这对于养老护理服务机构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发展契机,推动其实现连锁化经营”。

在河南厚朴养老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万仁涛看来,部分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中出现的偏差也制约了社区养老服务企业的发展壮大。"居家和社区养老在政策制度建设中处于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实践探索方面则一直相对滞后,我们工作中接触到的不少省份,对于社区、居家养老的重视程度有的仅停留在文件层面上,在对相关养老政策的认识和执行过程中还是更偏向机构养老,因为机构更容易做大,效果也更显著"。

此外,万仁涛指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和老人的真实需求还存在错位的情况,尤其是在政府采购的项目中,其购买服务清单是否基于本地区社区老人真实需求的评估,并与机构养老服务进行了科学划分,这一点尚存质疑。

"实际工作中我们看到有些采购清单的编制并非老人刚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为社区内健康老年人提供休闲娱乐场所与活动项目支持是很多政府采购项目的主要方向,对具有刚性服务需求的失能老年人的康复护理、空巢失独老人的精神慰藉等则少有介入。此外,政府在采购过程中还存在一刀切的情况,忽视了不同老人的个性化诉求,造成了服务需求方不完全是纯粹的市场需求的局面,这也使得很多企业不能真正围绕市场需求去修正产品方向、升级相关服务"。万仁涛认为,如何将投入方式由补供方向补需方转变将是社区养老服务行业未来政策调整需要着重考虑的方向。

机会尚存 社区养老服务或成未来消费升级的主战场之一

"目前社区养老的实践探索尚处于起步的阶段,对社区养老到底要解决哪一部分老年人的什么需求在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混乱,要形成可持续、可推广的模式首先要进一步社区养老服务的定位",陈建龙认为,"现阶段虽然问题多,但也是机会所在,如果要做类似就餐类的基础服务,就老老实实把服务做好,挣一些稳定但很低的利润。如果要创新服务,就需要重新设计产品,设计服务的内容,把创新点体现出来,得到客户的认同"。

"前几年随着互联网+兴起、O2O模式盛行,相关养老创业项目也随之爆发,但近一两年来,移动互联网红利退去,这一市场也进入了理性发展期。"德勤中国财务咨询合伙人陈播耘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这类社区养老服务企业的商业逻辑与饿了么相似,企业值多少钱不再是传统意义上能产生多少现金流,而是有多少活跃用户,更多的活跃用户带来规模效应的扩大与运营效率提升,从而实现营收增长。"所提供的服务是真正像康复护理这类的刚需还是创造出来的需求、如何用更低的成本获取新用户和活跃老用户、如何降低人工成本抓住一波波增长浪潮是这类企业在潮水退去后必须要面对的现实"。

此外,陈建龙建议也要注重一些成功的经验,用其他能力来带动社区养老服务,例如成熟的养老机构来带动社区养老服务,运营成本容易控制得较好,或是连锁型的居家照护机构与社区养老服务紧密衔接,比较容易解决护理员和康复等专业人员的调配。

"当然,如果是其他领域跨界进来的,那就用好其他领域成熟的经验,比如成熟的产品大数据分析、互联网的优势等,将其与社区养老的需求结合起来,反过来用社区的客流、社区的资源来支持技术型的方案,未来社区养老服务一定会成为一个新的端口,是未来消费升级的一个主战场"。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社区养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