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产业趋势

每经网首页 > 产业趋势 > 正文

近百家企业投入商业航天赛道 资本需同产业“同生死共命运”

每日经济新闻 2019-04-24 13:46:39

不可否认,在资本的不断涌入下,中国商业航天产业必将焕发新的活力,但资本扮演的角色仍然值得人们深思。

每经记者 张虹蕾    每经编辑 陈俊杰    

航天江湖,群雄逐鹿。

从2018年2月6日,美国猎鹰火箭首飞成功,到国内蓝箭航天、零壹空间、星际荣耀等民营商业航天企业争相发射火箭,商业航天已经从神秘的“科技范”走入大众的视野。

随着产业的变革,截至目前,国内已经有近百家企业投入商业航天赛道,而资本与商业航天的关系也成为外界颇为关注的话题。区别于传统航天技术,商业航天的基因和底色就和资本有着相伴相生的关系。在4月24日(今日)第四个中国航天日之时,业界对于商业航天也有了更多的思考。

商业运载火箭规范或将出炉

按照4月23至24日在长沙举办的2019年中国航天大会•商业航天产业国际论坛披露的信息,商业航天的版图正不断扩大。

从经济规模来说,2018年全球的航天经济收入达到4000亿美元,来自于商业航天的收入达到3300亿美元。从参与主体看,国内近百家新型航天企业茁壮成长,成为航天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从技术发展来看,商业航天的发展带动了一些新技术突破,比如说火箭的回收和重复使用,3D打印技术使卫星在轨修理成为一种可能,充气式太空舱将建成太空旅馆,亚轨道高超声速飞行技术将使得洲际航行旅行压缩到几十分钟、十几分钟。

商业航天的发展也得到相关部门的关注,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表示,“国家队”欢迎商业企业参与民用航天科研项目,完善政府采购商业航天产品与服务机制,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相关航天活动。

“我国的商业航天发展目前也呈现出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态势。”按照中国航天基金会理事长吴志坚的阐述,目前从事运载火箭制造的商业企业有49家,其中国有企业8家,41家为民营企业。其中长沙10家,北京12家,广东11家,西安10家。

在过去的一年里,国家航天局针对商业航天的发展多次走访了有关企业,多次召开专题座谈会和研讨会,并在环境营造、机制建设、政策法规建设等多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此外,国家航天局将于近期发布《关于促进商业运载火箭规范有序发展的通知》,探索建设开放共享的商业航天发射场,推动航天法的编制工作。《国家航天法》已经在紧锣密鼓制定中。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空间工程部部长张兆勇表示,眼下,太空经济及产业发展呈现出市场收入持续上涨,产业发展环境日益完善,参与主体不断增多,商业创新大量涌现等态势,对经济社会的贡献日趋显著。

全球航天经济超八成来自商业航天 

根据业界的共识,区别于传统航天技术,商业航天是以市场为主导,通过市场机制、市场手段、市场规律开展的商业活动,商业是商业航天的底色和基因。

从资本投入来看,通过发展太空产业获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据美国航天咨询机构统计,截止到2015年底,投资新型航天公司的数量平均每年激增到55家,几乎是2000到2005年的8倍,标志着大量资本正在涌向太空产业领域。从商业的创新来看,太空旅游、太空采矿等新型活动吸引了一批投资者的关注,社会各界正在积极探索太空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模式。

放眼全球,美国为例,正是基于风投才让一批商业航天公司迅速成长起来,亚马逊等巨头每年可以拿出10亿美元支持商业航天公司蓝色起源,就是资本对于商业航天支持的有效例证。

纵观国内,商业航天的发展过程中同样离不开资本的支持,未来宇航研究院创始人牛旼在论坛现场发布的《2018中国商业航天产业投资报告》显示,中国的商业航天产业正处于投资风口,不断有新兴创业公司崭露头角,也有更多的资本逐渐将目光转向这个行业。2018年全球航天发射次数达到114次,比2017年增加了25%,其中我国就占39次。虽然卫星制造业在其中只占6%,但是整个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因为只有卫星被制造出来才会有发射服务的需求和相关卫星应用。

不可否认,在资本的不断涌入下,中国商业航天产业必将焕发新的活力,但资本扮演的角色仍然值得人们深思。吴志坚提到,美国的商业航天是注资,而国内是融资,注资的背后是资本跟企业的同生死共命运,而融资社会资本是要追求它的利益最大化,在同生死共命运方面它难以做到。

而在此前,哈工创投总裁都丹也曾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商业航天的资本助力是一个需要耐心长跑的过程中,由此可见,在商业航天未来漫长的发展道路中,资本怎样做到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还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商业航天绝不是已有技术重复 

“我想说航天不会过时,而且会有长久的发展。”提到商业航天发展的前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副主任孙为刚发出上述感叹。在孙为刚看来,民营技术与航天技术的融合在商业航天发展的过程中也至关重要。例如,太空育种是指育种技术进入太空,在该产业链中它必须有空间设施环节,因而民用技术进入了空间。由此可见,商业航天绝不是已有技术的重复,一定是技术的强势进步促进发展。

作为新兴科技,商业航天为各行各业带来新的发展机会,但其运行的逻辑也有其独特性。

“没有市场就没有商业航天,不能仅仅用过去做项目的方式、做工程的方式来推动商业航天的发展。”吴志坚提到,商业航天的发展也需要思想观念转换的问题,传统航天发展以技术推动为主,而商业航天中技术变成了实现商业化的助推器。

孙为刚提到,商业航天除了遵循法规和市场的规则外,航天的安全属性也有相关的一些要求,除了基本的政策外,为推动商业航天的发展,政府在制定相关的法律时应关注和研究相关产业链的整体价值链。商业是要追求利益的,应格外重视航天产业的生态环境,应鼓励产业链的开放。

孙为刚以通信卫星价值链举例称,在通信卫星的价值链中,以用户的需求为核心,借助金融的力量,基于卫星系统,将各类信息和产品的服务分发至各级用户,形成价值传递的产业链。只有卫星通过市场获取的收入大于它付出的卫星研制费用、发射费用、保险费用等,通讯卫星价值链才能市场得以生存发展。

除了产业链方面的思考,市场开放、技术成果转移等问题也不容小觑。

吴志坚给出的一组数据显示,2018年底55家从事火箭制造的企业所取得的专利有46项,其中获得授权的有17项,其中发明6项,新型实用型专利10项,外形改观1项,上述数据说明商业航天企业技术的积累还有待提升。

吴志坚举例称,美国在轨卫星有500多颗,但绝大多数是商业卫星,美国军方和政府均采购商用卫星的数据。太空探索公司2016年就拿下美国航天局46亿美元订单,政府和军队是商业航天最大的市场,因而市场要向民营商业企业开放。

另一方面,吴志坚提到,目前成长的许多民营企业背后,其实是资本推动体制内的人从事商业航天事业,商业航天民营企业具有聚集效应,比如北京的亦庄,这也源于可以充分获取来源体制内的技术支持。此外,国家所投资形成的技术产品和技术成果是国家资产,怎样通过知识产权保护手段来促进国有技术向民营企业的开放,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否则就会存在低水平重复研制、研制浪费的问题。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商业航天 资本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