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推荐

每经网首页 > 推荐 > 正文

垃圾分类难题何解?这是网红流浪汉的另类自我修养

每日经济新闻 2019-03-21 22:51:32

“大师”其人,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每日徘徊在上海街头,已流浪二十余年。但正是这种形象与谈吐的离奇反差,再加上网络的推波助澜,他突然“火了”。在生活未被打扰之前,沈巍每天生活主要是两件事——捡垃圾和看书。对他而言,捡垃圾以卖钱换书而起,如今,却是想为垃圾减量做点贡献。

每经记者 吴凡 实习生 郑洁    每经编辑 魏官红    

读书有三种境界:书到用时方恨少,书山有路勤为径,以及腹有诗书气自华。

最后一种境界最为“难能可贵”,指的是一个人学识丰富,不需刻意的装扮,便能由内而外产生出一种气质。

中年男子沈巍便算得上是一位“腹有诗书”之人。在网络短视频里的他,频吐金句,时常与路人谈经典名著、品人生哲理。为此,很多人给他贴上了“大师”的标签。

可“大师”其人,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每日徘徊在上海街头,已流浪二十余年。这样的形象,似乎与气质、博学等词汇毫不相干,但正是这种形象与谈吐的离奇反差,再加上网络的推波助澜,他突然“火了”。

在生活未被打扰之前,沈巍每天生活主要是两件事——捡垃圾和看书。据红星新闻报道,对于为何选择坚持捡垃圾,沈巍表示这是其发自内心的想为垃圾减量做点贡献,“但在一个提倡垃圾分类的社会,我从小捡垃圾,反被嘲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2018年,上海市每天生活垃圾清运量接近2.6万吨,相较之下,沈巍的个人力量不仅显得“微不足道”,似乎还不受人尊重。事实上,垃圾分类应该是一场全民行动。

现场探访:突然走红让他很疲惫

上海市浦东区杨高南路地铁站2号口外的草坪上聚满了拍客

图片来源:实习生 郑洁 摄

出了上海市浦东区杨高南路地铁站2号口向右看去,来自全国各地的拍客聚集在地铁站外的草地上,他们拿着“长枪短炮”,从玻璃门外对准屋内一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直播。流浪汉名叫沈巍,是网络上近来大火的“流浪大师”,由于其展现出的深厚文化素养和流浪汉形象构成强烈反差,引发舆论关注。

沈巍是上海本地人,毕业于上海某大学,曾是上海市徐汇区审计局公务员,已离职26年,目前以拾荒为生。沈巍说,离职是因为其坚持捡垃圾与原单位产生分歧,“单位的领导认为我脑子有毛病,让(我)去休病假”。他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离职后从未上访或申诉过,原单位也很少来人探望。

3月21日,徐汇区审计局以邮件的形式回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沈巍,1986年进入徐汇区审计局工作,1993年起因病休假至今。在其病休期间,我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其及时足额发放工资。

至于记者想了解的其他问题,因涉及沈巍的隐私,徐汇审计局表示不便答复。

3月21日上午,杨高南路地铁站外的草坪上挤满了上百个人在进行直播,他们来自山东、山西、安徽等全国不同省市,有人穿着戏服,有人对直播间里的看客高声道谢。沈巍在挂着“家政服务”的毛坯房里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采访,彼时,玻璃门外面挤满了拍客,他们一边和直播间里的观众互动,一边喊沈巍“出来说两句”。

拍客们透过玻璃窗进行拍摄

图片来源:实习生 郑洁 摄

在网络上走红让沈巍感觉很疲惫,他说自己已经换了好几个地方睡觉,但仍旧被发现,每天早上一起来就被围观直播,甚至有人追随他捡垃圾。

面对舆论,沈巍说自己并不想成名,他认为自己学识很差,被称为“大师”名不副实,这次偶然走红是自己以流浪汉的形象读书论道产生的冲突感所致,“如果我西装革履地坐在这里看书,谁会拍你”?

垃圾分类:从卖钱买书开始

沈巍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他从小就有捡垃圾的习惯。据他所述,小时候喜欢读书,但跟父母关系不好,不敢向父母要钱买书,就靠捡垃圾卖钱买书。工作后,沈巍最初在审计工作一线,后来调入办公室,他把丢弃的文件草稿的空白面捡回来重新利用,被扔掉的报纸他也捡回来,因此,他被投诉和被迫离职。(前述沈巍所言未能得到徐汇区审计局的回应)

来自全国各地的拍客聚集在店铺外

图片来源:实习生 郑洁 摄

在开始流浪生活后,他每个月以拾荒为生,“一边捡垃圾一边读书”,沈巍说自己有十多万元的存款,来自父亲的遗产和原单位病假工资。他表示,自己并不关注这些,也不清楚原单位每月发了多少病假工资。

在镜头下,沈巍颇为坦诚的表示,自己本来是一个公务员,就是觉得垃圾里有很多好东西,想把他们捡出来。但是在多年与垃圾分类工作打交道的过程中,沈巍也尝到了世间冷暖。“为什么垃圾分类不能实现?是理念的问题,在很多人看来,只有脑子有病的人才会去分类垃圾,正常人没有人愿意去分。”

沈巍所面对的情况实际上也是当下社会在推动垃圾分类工作中所遇到的难题。面对城市的垃圾桶,很多人都是掩鼻而过,不愿多停留一秒,但是沈巍觉得自己能从中发现“宝贝”。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我国每年产出的垃圾量巨大,根据住建部发布的城市垃圾统计数据,每年,我国城市垃圾产生量已经大于两亿吨。

可是,一方面部分地区未进行有效的垃圾分类,另一方面,尽管当前公众的环保意识在不断提高,但分类垃圾桶沦为摆设、垃圾分类流于形式的现象屡见不鲜。

中国环境保护组织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向记者表示,垃圾分类是一个具有非常挑战性的工作,绝不仅仅是普及一下知识,放几个分类的垃圾桶,就能解决的。“其实垃圾分类之前已经尝试了十几年的时间,但是并不成功。”

那么要如何切实解决垃圾分类的这道难题?

在历年全国两会上,“垃圾分类”都是被两会代表们聚焦的一个话题。在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山东东营环卫工人张金海便提出,必须将垃圾分类纳入法制轨道;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商学院院长陈晓红则建议,进一步完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置收费制度,加快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步伐。

马军则向记者进一步表示,要做好垃圾分类的工作,必须要建立一整套垃圾分类的体系,从前端到后端垃圾的清运、处置等,都需要进行衔接。他还认为,政府也需要起到主导作用,包括相关的立法,政策的制定等,“如何去推动、协调建立一整套的系统,形成闭环,这些需要政府层面开展工作”。

固废管理:迎来发展新机遇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今年2月,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场会在上海召开。会议要求,2019年起,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到2020年底,46个重点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2025年底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作为46个重点城市之一,魔都早已打响了垃圾分类的攻坚战。今年1月31日,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将于7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这也意味着,上海即将进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

马军对上述《条例》的出台非常的期待,不过他同时也提醒到,需要认识可能出现的挑战,“其实广州此前也下决心要做好垃圾分类的工作,但闭环的系统没有建立起来,此外这个过程中也涉及到多个不同的利益方,因此这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2017年3月,《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国办发[2017]26号)的发布,确立了生活垃圾分类的顶层制度设计,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随着固废管理行业市场化进程将不断加速,一些固废管理行业的发展重心逐渐从末端垃圾处理领域向上游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延伸。

垃圾分类的市场前景是吸引他们拓展产业链的原因之一,环卫行业启迪桑德董事长文一波曾预计,到2020年,垃圾分类市场将释放超过200亿元。

而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环保行业上市公司中国天楹(000035,SZ)曾公告称,建立健全垃圾分类回收和处理系统,一方面有助于降低环卫工作成本,提高垃圾清运效率;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前区分可循环利用资源与不可循环需终端处置的垃圾,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

马军向记者表示,之前有很多经营焚烧、填埋的企业参与到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的场景中,企业也产生了很多的收益,但也有一些垃圾焚烧企业也向其诉苦,因为如果前端垃圾分类不达标、不做好,也影响企业稳定地达标,不利于有害物质的排放。他进一步指出,实际上,垃圾分类并不是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过程中最有商业前景的部分,因此在这方面能够获利的企业,应该考虑如何把他们吸收到建立垃圾分类体系的过程中,把他们的能力、财力发挥出来,当然他们也有需求在里面。

沈巍正在接受采访  图片来源:实习生 郑洁 摄

“有人说因为你外表可怜所以你捡垃圾,那为什么我捡垃圾不能按照公益的目的捡呢?”沈巍常对捡垃圾行为说道一二。对他而言,捡垃圾以卖钱换书而起,如今是想为垃圾减量做点贡献,而这样的想法也成为了主播、自媒体们持续消费对象。他常提善始者众,善终者寡,流浪二十余年,一朝成网红,引起众多关注,而最后能听取谏言,对垃圾分类从一而终的,能有几人呢?

(封面图来源于摄图网)

更多看点:

视频 | 对话上海网红“流浪汉”:纵然我是100%的精神病,你就给我一个地方做垃圾分类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固废管理 垃圾分类 沈巍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