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商讯推荐

每经网首页 > 商讯推荐 > 正文

平安普惠创新“聚合模式” 解渴三农信贷难题

2019-01-30 15:47:19

1月25日,央行公布的《2018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三农”贷款增长减缓,同比增速比上年末低4.1%。数据再次表明三农信贷是我国金融体系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融资问题仍是制约乡村振兴的主要瓶颈。

农村地区、农业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基础设施和政策支持都基本具备,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创业机会,但三农资金缺口问题极为突出。可以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2018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强调“普惠金融重点要放在乡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近期发布的《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报告(2017-2018)》(下简称《报告》)认为,面对三农金融难题,中国金融生态体系正借助金融科技日益发展和完善,正形成全新的信贷服务模式,在解决商业可持续瓶颈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报告》案例显示,平安普惠结合自身长期普惠借贷实践经验,把“开放式聚合借贷服务平台模式”这种成功应用于小微人群的全新普惠借贷商业模式逐步尝试应用于三农,推出低息三农贷款产品,为普惠金融的深化发展带来积极启发。

断症三农信贷难题

为解决三农融资难问题,党中央及相关金融监管机构历年来都将金融扶持三农作为重点工作,2018年定向释放上万亿资金支持普惠金融。但如此力度的开闸放水,为何依旧难解资金之渴?

原因在于,流动性传导至三农人群的有效渠道长期没有建立起来。传统金融机构作为“主动脉”,如果没有“毛细血管”体系,仍没法有效输血到末端的三农人群。

在传统的借贷业务中,金融机构通常独立完成从申请到放款的全部业务环节,但这种类型的金融机构难免在某些环节存在短板。这种“单打独斗”的发展模式在面对三农信贷复杂需求时显露出弊端,无法有效服务三农人群,造成三农信贷服务供给不足,三农发展出现“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问题。

技术加持,推动金融机构从“最后一公里”行进至“最后一百米”。而“最后一百米”的攻克之道,在于“修渠”。

科技在推动数字普惠金融打通“最后一百米”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但在现阶段也遇到了现实问题。第一,目前我国广大三农人群的生产经营行为线上化程度普遍较弱,大多数在线下场景发生。现有征信系统和线上大数据系统对涉农的线下交易场景覆盖率不高。三农的数据积累缺失,难以应用,最终导致三农借贷的风险评估难、成本高。第二,三农人群普遍金融能力较弱,对线下金融服务依赖度仍然很高。

单纯依靠技术短时间无法解决三农融资的现实问题。当务之急是如何把技术和线下金融服务体系相结合,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找到一条既符合行业发展现状又满足需求的全新探索之路。

也许通过业务模式的创新,借助信贷服务机构间的合作,聚合信贷业务链条中具有模块优势的参与者,集各方的能力和资源,共同修建最后一百米的引流之渠,是一种更为理性、高效的商业模式。

平安普惠借贷业务模式创新破三农难题

《报告》案例显示,平安普惠聚合农村基层服务机构的低息三农贷款产品已经落地。

低息三农贷款产品作为平安普惠开放聚合式借贷服务模式的实践,将过去由

单一机构独立完成的诸多信贷环节模块化,搭建金融科技为基础的开放式平台,通过与农村基层服务机构在内的多方协作,充分发挥各自在业务属性、服务网络、数据积累、风险管理、科技研发、金融资源等方面的差异化优势,融入各业务环节,以协同方式消除业务短板,为三农人群提供多元化、价格可承担、体验便捷的服务解决方案。

低息三农贷款产品围绕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探索可行解决路径。

针对客户信用风险大导致的融资难问题,平台采取了共同担保方式分担风险。针对三农贷款有效抵押物不足,需要外部增信的问题,引入专业增信机构风险共担,共同化解农民抵押物少、农业信贷风险大的难题。

针对资金成本高导致的融资贵问题,平安普惠通过与多方合作、有效协同,降低获客成本、运营成本,控制风险,实现了成本和风险的“双降”。试点阶段低吸贷款产品的年化总成本不高于6%,有效降低了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成本。

除此以外,在金融科技方面,平安普惠也通过大量系统优化、流程精简,改善传统信贷模式融资慢与农业生产季节性、资金需求时效性强的矛盾。例如,通过计算机系统自动化审批,快速完成审批及放款;委托农村基层服务机构出面进行资料收集和签约,平安普惠与借款人无新增沟通环节。同时,通过网页即可完成申请,未来将支持借款人全线上操作。多管齐下,让农户在最短时间内拿到所需资金,不误农时。

“开放”与“聚合”之间:新模式的普惠金融价值

三农融资难体现出的“毛细血管体系”缺乏,其实是所有普惠金融人群的共性问题。而这一难题的核心题眼则在普惠金融风控成本的居高不下、盈利难,亟需商业模式的创新。

平安普惠为代表的“开放式聚合借贷服务平台” 借助其资源挖掘、聚拢和匹配的能力,聚合信贷业务链条中具有模块优势的参与者,集各方的能力和资源,共同修建最后一百米的引流之渠。

这对市场供给两侧都是一种更为理性、高效的商业模式。

在不同的场景中,不同参与方拥有不同的相对优势,对这些相对优势进行组合,就能够发挥最大的系统性,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这是“开放式聚合借贷服务平台模式”背后的逻辑。

所谓“开放式聚合借贷服务平台模式”,是以金融科技为基础搭建开放式借贷服务平台,将产品设计、资金获取、获客营销、风险评估、增信、贷后管理等借贷业务全流程各环节模块化,向各个环节上具有相对优势的合作方开放。各方参与自己的优势环节,在开放式聚合平台上共同合作完成贷款。

开放式聚合平台模式注重产业链协作,专业化、分工化。在资金端和中间服务流程中,不同于一家机构在某个条线上展开全流程服务,平台模式可以广泛地联合不同领域中的优势企业,协同完成借贷服务全流程。尤其在营销获客、风险评估与风险承担、资金来源等流程中,不同机构各有其优势与局限,而平台模式可以使其扬长避短,依托各自垂直化场景,进行差异化的竞争与合作。

这种模式理论上,在各参与机构遵循自身经营资质要求和机构间合作规范的前提下,彼此充分发挥各自在业务属性、服务网络、数据积累、风险管理、科技研发、金融资源等方面的差异化优势,以协同方式消除业务短板,最大限度扩大服务范围和服务人群,覆盖线上线下。

资料显示,2005年以来平安普惠已累计为以小微、个体工商户为主的800万借款人提供借款服务,其中约70%未从银行获得消费类或经营类贷款。其业务遍布全国310个城市,三线及以下城市覆盖率达93%。

平安普惠把“开放聚合平台模式”这种成功应用于小微人群的全新普惠借贷商业模式逐步尝试应用于三农。

2017年开始,平安普惠先后通过和宋庆龄基金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等合作,发放免息贷款帮助了部分农村创业群体。

为了探索商业可持续模式,服务更广泛的三农人群,2018年平安普惠开始扩大聚合的范围,与长期服务三农的农业基层服务机构合作,充分发挥它们长期服务农村基层的优势,更广泛、更深入地为三农人群服务。

《报告》指出,低息三农贷款产品正是平安普惠“聚合模式”在三农领域的实践,2019年将在全国全面推广。

责编 余冬梅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