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资本向善-精准扶贫

每经网首页 > 资本向善-精准扶贫 > 正文

人民日报评论:一篇扶贫工作总结 为何引得上千打赏?

人民日报 2019-01-06 23:45:41

从微信群转发,到朋友圈推荐,广大网民所作出的自发传播选择,见证着互联网在助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大家好,我是党报评论君。2018年的最后一天,我在个人公号上,发送了一篇名为《5个月,一个北方小村的变化》的工作总结,从做好走访、搞好外联、抓好党建、做好宣传、画好蓝图五个方面,简单介绍了到报社对口帮扶的贫困县,挂职贫困村第一书记以来的部分工作。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在文末开通了“打赏”功能,承诺募得资金将定期公开,全部用于村公共事业的发展。文章发出后,不少朋友、同事纷纷点赞转发,不到1天就众筹到89笔,5000多元爱心资金,这远远超出我的预料。村干部听说后连连感慨:“没想到网络这么厉害!”
 
没错,正是移动互联,迅速扩大了信息覆盖面,也让公益变得前所未有的简单。从微信群转发,到朋友圈推荐,广大网民所作出的自发传播选择,见证着互联网在助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藏在深山久人未识的土特产,通过电商推荐走进千家万户;因病因残无法劳动的贫困户,则靠着网络慈善平台的撮合,得到社会爱心人士的持续帮扶……一部手机,一点信号,串起跨越万水千山的深情善意,这是科技带来的便利,更是时代给予的馈赠。

相对于网络传播之快捷,农村面貌的变化,扶贫工作的进展,则不会像网文一样瞬间扩散,更不会像“打赏”一样成倍增加。原因不难理解。毕竟,每个地方的农村,都有其特殊的风土人情、自然禀赋。表面上看,我们或许可以借助卫星定位、大数据管理等手段,在短时间内分析出地理结构、得出人口分布特征,但要想真正融入乡土社会,取得村民的理解和支持,更多的还需要通过一件件具体的事,来拉近各方距离,增进彼此互信。
 
由此想到一件事。来村2个多月后,我按着走访实际情况,画了2张涵盖全村四个自然村的引导图,一一标注出农户的户主姓名,所属小组,是否常住,并将其放大,贴在村部临时办公室的黑板上。原本只是为了配合脱贫工作使用,没想到很多来办事的村民,都会驻足查看,寻找自己和亲戚的房子。有位村民看了几次后,对我说,“小吕,你这个挂职干部,看来是真想在咱村做点事“。
 
一句算不上表扬的判断,在我看来是莫大的鼓励。从修村路、改危房,到建广场、添路灯,我真切地感觉到,你是不是真心为群众做事,有没有用心做点实事,群众心里跟明镜儿似的。不必在意有没有人说你好话,他们会用自己的交流方式,来表达认可与肯定。

做好农村工作、扶贫工作,“关心”是第一步,能否将真心实意转化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则直接决定了脱贫攻坚的质量和成效。曾和一位驻村扶贫干部交流,他说扶贫始于确保“两不愁(吃、穿)三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但又不止于此。我认为,这个想法切中了高质量脱贫的关键。常见的给钱给物,顶多解贫困户一时之渴,换村里一时之新;没有全面、系统、管长远的帮扶计划,即使一度脱贫,也可能会再度返贫。
 
从这个角度看,扶贫干部的责任,显然不能局限于帮助贫困村顺利通过市检、省检、国检。今后几年的发展规划如何制定,适合本村的“内生动力系统”怎么建立,这些都是280多万驻村干部、第一书记需要深入思考、提前谋划的重要问题。“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深入领会中央精神,结合自身专业特长,找准农村发展定位,在补好短板的同时,不断厚实发展根基,争取尽可能多的社会支持,调动尽可能多的村民的生产积极性来参与乡村振兴,我想这才是扶贫干部锻炼自身能力、实现人生价值的可靠途径。
 
这正是:贫困摘帽非终点,高效发展莫可迟。心系民生勤作耕,无愧帮扶奋斗时。

祝各位晚安!
责编 祝裕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脱贫攻坚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