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丹麓资本创始和管理合伙人陆勤超:医疗行业未来仍具备高增长属性 AI技术会广泛应用其中

每日经济新闻 2018-12-09 22:29:43

我们在决定投它之前,肯定就已经对这个团队历史的业绩、专长都做过评估,也知道它能在这个方向做出来。但是投了它之后,比如说一些临床实验不是特别理想的话,我们也会跟他们一起探讨修改。

每经记者 张蕊    每经编辑 陈星    

图片来源: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

“我以前的经历和我未来要做的事情其实都是医疗产业和金融的结合。”12月6日,由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与清华大学医学院联合举办的“健康中国-产业领袖高级培训”项目在京正式启动。在活动现场接受《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专访时,该项目的学生丹麓资本创始和管理合伙人陆勤超如此说道。

这个清华大学校内跨院系合作的模板项目,获得了上述两院及清华大学的充分支持,在合作模式、项目规划、课程框架、师资配置及运营创新方面均有不少亮点。该项目共有十大模块,由两院数十位资深教授轮流授课,覆盖大健康领域的医疗、科技、政策以及金融等,以期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干能力的复合型领导人才。

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处处长邓丽曼表示:“这次健康产业领袖项目既是学科交叉的创新探索,也是培养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创新尝试。”

今年以来,国家医疗方面的政策频出,会对企业以及投资机构的投资策略产生哪些影响?未来的医疗健康领域有哪些新的投资机会?资本青睐具有哪些共性的投资项目?投资机构要如何投资才能获取最大的收益?对这些问题,陆勤超一一进行了解答。

医疗健康产业抗周期性强

NBD:有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前三季度医疗健康领域的融资总额高达79.1亿美元,超过2017年全年融资总额,成为一个吸纳资金的行业。您认为这主要是什么原因?是否存在一些“过热”的因素? 这种逆势的表现,是确实比较看好这个行业的前景?

陆勤超:我倒不会觉得过热。去年以来银根收紧,大家投资可能趋向于以保守和稳健为主,而医疗产业比较抗经济周期,这方面可能有一定的影响。国内医疗市场这几年颇受国内外资本的重视,各基金纷纷组建自己的医疗团队,在医疗行业建仓或投资;我们今年接触到一些美元母基金,也明确表示在积极寻找中国医疗板块的机会。相对来说中国的经济发展还是比较好的,创新能力和人才素质也不断提升,各种因素叠加使得中国医疗产业的投融资活动非常活跃。

近年来大家一直很看好医疗产业,越来越多的资金开始投入到医疗健康领域,随着经济增长,这个比例一直都在往上走。

因为医疗健康产业属于稳健型的,是抗周期的,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其他行业可能会受到影响有下行的趋势,但是医疗行业不会,它是刚需。其他行业往下走了,可能看起来它的增长就会比较明显一些。

另外,资本有避险意识,在某些消费下降的情况下,有些资金可能就会减少对其他有周期性板块的投入,而医疗是抗周期的,那些资金可能也有一部分又投入到医疗健康产业了。

NBD:医疗是一个比较专业的领域,在投后管理方面,投资机构发挥的空间有多大?

陆勤超:投资机构发挥的空间是很大的,比如很多创新型团队刚创立的时候就只是一个小团队,可能是在产品研发阶段,它的能力和专长局限在某一些领域。比如有些新药团队一开始只是做药的研发,但之后就要开始做CMC(生产工艺、杂质研究、质量研究,稳定性研究等药学研究资料,是药品申报资料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这个阶段就需要对生产工艺比较了解的人;而到申报阶段,就需要对政策、注册流程很熟悉的人;等到药品上市前后,还需要有销售人才,去各地招标,做学术推广。每个阶段需要的人才和技能是不一样的。而专业的投融资机构由于长期深耕在这个行业,对于被投资的公司哪个阶段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什么样的指导非常了解,也有很强的人才网络,就可以帮他们对接。

其他行业也都一样,比如说器械或者医院,它们都有自己阶段性的成长特点,我们因为看过的企业比较多,比较清楚企业是处在哪一个阶段,应该提前多久做下一次的融资、人才的储备、期权的设立等,包括对它整个市场的布局、竞争对手的情况,新产品线的构建等,这些方面投资机构都能提出非常有价值的建议。

NBD:您说创始团队的专长往往是在技术层面,那在面对他们创新的技术性的东西时,我们在投后管理上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

陆勤超:刚刚说的是一些早期投资,如果是中晚期投资,企业的产品基本上已经做出来了或者已经开始销售了,不同阶段关注点肯定就不一样。

其实即便是早期投资,我们投的时候也已经有明确的方向了,比如这个人一辈子都在研究某个领域,他现在出来做这个领域的一个东西,我们觉得可靠性就会大很多。如果说他以前从没做过这方面的研究,那他来做可能就感觉相对不靠谱。

因此,总的来说,我们在决定投它之前,肯定就已经对这个团队历史的业绩、专长都做过评估,也知道它能在这个方向做出来。但是投了它之后,比如说一些临床实验不是特别理想的话,我们也会跟他们一起探讨修改。

NBD:在您投资的项目中投资成功的案例都有哪些共性,有没有印象比较深刻的投资失败的案例?

陆勤超:成功项目的共性基本上是几个评估点:一是市场潜力;二是产品管线;三是团队能力;四是估值。

市场潜力,我们这一行肯定要有预见性,我们不会看现在最热的一些东西,比如我们投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的时候,它刚刚出来,那时候市场上都是半自动的,我们预见到未来全自动的一定会成为主流方向,这个市场是非常有前景的。

其次,我们一般都投在我们看好的市场细分领域里面排在前三的公司,他们研发出来的产品要么就是市场领先的,要么就是在前三位的,将来能够从前三位冲到第一的。产品管线要有梯度,能够新旧承接,保证不同发展时期的增长。

另外,我们对团队还是非常看中的,创始人的综合能力、人品、他对事业的执着,他想把企业做成一个伟大的公司的信念,这些我们都是比较强调的。

再有就是估值了,我们这个行业衡量投资是否成功除了“是不是投了一个伟大的公司”,还要看“这个公司有没有给我们带来回报”,对估值控制合理,将来才能有更高的收益。

失败的案例肯定也有,印象非常深刻的就是2006年投的一个项目。当时投了深圳一个做癌症筛查的公司,我们预见癌症筛查将来会火起来,但2006年、2007年的时候这个概念还是比较新的。当时公司是要把瑞典的技术引进到中国来落地,这个项目市场潜力是有的,它也是比较早有这种产品的公司,但是问题是它的产品一直稳定性不好,团队也不太有经验。我们也折腾了很久,最后清算,我们就退出来了。但这个公司现在还活着。

投资机构更关注创新药

NBD:国家层面对医疗健康产业的支持和管控力度都很大,包括医疗改革的推进、医保目录更新、要求药品降价等,投资机构如何在这种看似矛盾的现状中寻求平衡?

陆勤超:其实我自己来读这个课程也是想寻求一些类似的答案,我们日常也在思索这些东西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所以了解政策的变化、行业、新型科技的变化对我们就非常重要。

以前医疗领域改革有一些模式上的探索,我们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行业知识来判断它是长线的还是短线的,如果是短线的,我们投资中可能就不会特别关注;如果是长线的,比如两票制一定是压缩渠道空间的,那我们可能就不会对流通的企业有太多的兴趣,而更多关注厂家。同时也会判断这种趋势对厂家的影响,如果厂家没有了渠道的助力,需要自己建立学术营销团队,那么对团队的要求就不一样了,团队里面必须有会做市场营销的人。

所以,各种长线和短线的变化会影响我们对公司团队和对它各方面应变能力的要求,事实上各种东西变化都会导致我们的判断和投资要求发生变化。

NBD:医疗大健康行业是产业投资热点,但这个行业目前正面临着诸如资源配置不合理、以公立机构为主导的医疗体系缺乏有效竞争、医保覆盖率提升后政府面临控费压力等问题。这会对我们的投资决策以及被投资的公司有何影响?

陆勤超:肯定会有影响的,投资会更谨慎,比如国家限药价、药品加成取消,我们现在不敢投仿制药,大家都投创新药,因为创新药将来在市场上利润会大一点。

为什么我们比较关注创新呢?当一个产品成熟之后,降价是必然的,但是如果产品刚出来,只能用这个产品来治疗的时候,就会有自己的竞争优势。这个阶段其实是一个比较好的毛利阶段,我们比较看中这种高毛利、高风险的项目。在美国也是一样的,创新的东西花费了很多研发成本,那研发出来自然享有一些制定高价的权利。

在中国未来也是这样,我们会比较关注创新型的东西,不论是药还是医疗技术、器械,这些东西应该会有比较好的生存空间。

NBD:这个对投资人和投资机构的专业能力要求更高了,比如中国现在老龄化的问题越来越凸显,未来医疗健康肯定是趋势,投资机构要怎么投资才能获取更大的收益?

陆勤超:现在很多地产商或者大资本都聚焦于康养机构,康养机构的特点就是比较长线,但是它的毛利是比较低的。在美国这种养老机构如果是纯养老也只有几个百分点的净利,如果加上护理的话可能净利率会提高,加上康复就会提高到十个点以上。

在中国也一样,如果只做单纯的养老,相当于酒店出租收取床位费一样,这就没有太大的利润空间了,要加上医疗的属性它的空间才会大一些。

我们会看到很多外行人涌入到医疗行业,他们一般会选医疗门槛比较低的领域进入,内行就会越来越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所以大家也会看到现在医学毕业的或者有医学背景的一些人,有很多都去做医疗投资了。医疗投资领域以前专业的人很少,这十年越来越多,因为大家都在追求专业。以前专业的现在更专业了,以前不专业的现在开始慢慢变得专业,所以整个医疗行业投资逐渐也会是一个越来越专业的过程。

NBD:刚刚您说到创新药这个领域,很多资本都看好创新药研发领域,但新药研发的周期一般都比较长,而投资基金自身也有生命周期,所以很难从头跟到尾,那对于这一领域的投资您有何建议?

陆勤超:你说的非常对,其实基金都是有生命周期的,比如说7年、10年、12年,但是一个药的周期也很长,从刚开始实验室研发到最后上市销售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所以大家投的都是阶段性的。比如天使投资最早投进去,但是可能在后面第二轮、第三轮、第四轮的时候就逐渐退出了。

各个国家的政策不同,在美国,因为创新的东西一直很多,所以它对于创新的事物上市有自己一套成熟的方法,比如如果某种产品一期、二期的临床数据比较好,也可以上市,投资这样的企业就有机会退出了。在中国,资本市场仍然处在一个发展的过程中,以前是一定要净利润达到多少才能上市,这样对于投资人来说压力就会比较大,所以大家就比较喜欢投有收入有利润的企业,但那些多数都是仿制药类型的公司。

现在香港也开了创新板,吸引生物科技类公司去上市,也就是说这些公司不需要有利润也可以在香港上市,以后可能国内慢慢也会有这样的一些趋势。无论能不能上市,在下一轮投资人来投的时候,他也可以卖老股退出,或者是整个项目被某一个上市公司或被一些大药厂收购之后退出。所以大家都是阶段性的,没有说一定要等到它完全跟全一个周期,除非有一些没有生命周期的长寿基金有可能会做这些。

医美领域是消费升级的重要战场

NBD:现在提出要扩大医疗领域外资股比限制,您如何看待这一政策?相应地,这会对机构的投资策略会产生哪些影响?

陆勤超:这对产品类公司应该会有一定影响,比如以前国内的政策是鼓励医院采购国产产品,如果外资投到一个企业,这个企业就变成了合资公司,它所生产的产品就不叫纯国产的产品,而叫合资产品,在招标时如果对一些比较倾向于国产产品的标,它就没有太多竞争优势。

这还是要看政策的后续,如果进口产品和国产产品是一样的待遇,很可能大家用美元投资的就会多一些,企业家也愿意接受美元投资。相应地,人民币或者美元的投资策略也会发生变化。

NBD: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人口结构演变、消费升级、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等会为VC/PE机构提供一些新的投资机会,您怎么看?您认为近年来有哪些新的投资机会?

陆勤超:我们会非常紧密观察这些趋势,比如老龄化社会、消费升级,以前有一些口腔、医美这些领域肯定就会提到更重要的地位上来,因为这种类型的产品和消费只能等到生活水平提高之后才能进行,所以我们对医美就比较重视,它是消费升级比较重要的一个战场。

老龄化社会到来,保健、抗衰方面大家肯定会比较重视,因为人口基数比较大、有需求,我们对这类产品和服务也会很感兴趣。还有其他的产业升级,包括新技术的运用。未来AI的应用会很广泛,比如AI在医疗设备、药物研发当中的应用,或者通过AI应用把自己变成虚拟药厂等。   

NBD:有投资人认为,医疗行业整体在未来5年仍然具备高增长属性,但在医改政策的影响下,格局将有所分化,传统的医药生产与分销企业的投资价值弱化,医疗服务(体外诊断、精准医疗、康复医疗)、民营医院、医疗器械、互联网医疗则具备较强的投资价值,这将是未来5年的成长股投资主线。您是否赞同?

陆勤超:我觉得基本上思路是符合的,我大部分赞成,有几点补充:第一,创新药也是很有机会的;二是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划分板块就是医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和医疗信息化这四个板块。虽然药里面传统仿制药的生产和分销价值弱化,但是药里面还有很多其他的东西,比如生物医药、肿瘤免疫;还有一些AI跟药的结合,这些也都非常有投资价值。医疗器械里面也有细分领域,有的会弱化,有的就强化了,根据市场的发展会有不同的机会。民营医院也是一样,也会有自己的机会。

但变来变去都是在这四大板块里面,只是说以前在药的板块里面投传统的多,现在我们投创新型的、投生物医药;器械里面以前可能投支架、骨科,但这些相对成熟了,我们就投器械里面其他一些创新型的东西;IVD(诊断试剂)也是一样,以前是生化的为主,这十年大家投免疫的为主,未来十年大家肯定会以其他的为主,比如分子诊断、基因诊断等。

所以大类基本不变的,变的只是里面的小类,有些小类成熟了,就不再看这个机会了,就看未来新的发展机会。

NBD:那么您此次来学习的动因是什么?在未来的学习中,您希望得到哪些收获?课程的学习模块,最让您期待的是哪一部分?

陆勤超:因为我本人是学医的,毕业之后也在医疗产业做了六七年,然后才去读了MBA,2005年进入红杉资本一直待到今年初。所以我的整个职业历程包括专业主要就是医疗和金融的结合,我们今年初创立了丹麓资本,也是专注做医疗投资的。这次的“健康中国-产业领袖高级培训”项目,它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医学院和金融学院结合的课程。我作为一个医疗专业的投资人,我工作的动能和我工作主要的目标就是把科技和产业结合,使科技变成真正的公司企业,我们在中间是作为桥梁和助力的,所以这个课程我觉得对我是非常合适的,我也期待在这个课程里面认识更多的医学专家和医疗产业的企业家。

我对这个课程的政策导向性和最后一块创新型的科技很感兴趣。希望此次课程学习能了解更多金融和医改方向的解读,以及前沿的交叉科技。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医疗行业 高增长 AI技术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