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今日报纸

每经网首页 > 今日报纸 > 正文

吉林大学教授朱迅:中国医药市场“良币驱逐劣币”将至

每日经济新闻 2018-12-03 23:05:22

每经记者|郭荣村    每经实习记者|张潇尹    每经编辑|文多    

▲朱迅

新药创制专项实行十载至今,我国医药行业逐渐实现由仿制到创新的转型升级。但国内每年上市的新药品种和数量,相比欧美发达国家依旧存在较大差距。那么,当前的中国创新药企面临何种机遇和挑战?本土药企未来竞争局面如何?围绕上述问题,在2018中国医药资本论坛期间,《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了吉林大学教授朱迅。

朱迅认为,中国医药市场“良币驱逐劣币”的时刻将至,药企面临着转型压力,研发策略亟需转变,利用好后发优势对本土药企来说非常关键。

“良币驱逐劣币”将至

NBD:国内现在的创新药水平虽然有了显著进步,但是从每年NMPA(原CFDA)批准进入临床和上市的新药品类和数量上来看,药品研究和生产跟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您认为,接下来中国药企面临何种机遇和挑战?

朱迅:在我看来,中国的药品研发市场依旧是一个不成熟的市场,不过现在正逐渐走向成熟。一个成熟的药品市场有三个主要标志:第一,因为药品是特殊商品,针对它的政策法规及各种制度应该相对稳定、公开、透明;第二,从药品研发、企业管理体系到生产销售,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第三,全球前沿的创新产品,其上市速度及占比应该有保证。我们国内医药市场的情况,跟上述标志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这也是中国药企面临的挑战。

事实上,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的医药企业基本上都在场外跑,但经过最近几年的发展,我们医药行业相关的政策法规逐渐成熟,逐渐与国际接轨。包括审评进程的加快,对海外很多药品的认可度提高等,比如,我们以往的进口药审批耗时很长,可能要等5~8年才进入能中国市场,而现在速度已经大大提升,今年,新出的海外抗肿瘤药,我国也有审批进入市场的。

所有这些也给了中国的医疗企业一个契机。我认为,接下来中国医药市场“良币驱逐劣币”的时刻即将到来,不过短期内行业会有阵痛,药企也面临着转型压力。以前很多企业靠的是营销能力,却缺乏品种支撑,但今后的竞争必须是品种制胜,只有这样中国的药企才能更好地加入到国际上的药品流通当中。

NBD:近几年,中国新药研发有个现象,很多国内公司去许可一些国外企业的临床中产品,到中国来后续开发甚至上市。比如再鼎医药的“布立尼布”,就是通过这种模式引进的。您认为,药企在运用这种引进创新模式时要注意什么?会不会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朱迅:企业采用这种引进创新模式其实是不得已而为之。中国医药行业在目前的情况下,没法做到全部都源头创新,所以如果想同国际药企站在同一创新药赛道上的话,引进创新也是一种办法。一是因为国外的药品进入中国市场相对困难,外国公司对中国的法规理解程度也不够,所以国外的一些中小药企宁可放弃中国市场;二是因为国外很多大的药企有很多产品线,将其临床中的产品转给国内药企,也是为了战略调整;三是因为采取这种模式的费用成本相对较低。

不过随着更多的企业采用这种模式,引进创新的后续机会将越来越少。因为当更多中国药企成为买方之后,费用成本将会上涨,在商业方面很难实现价值投资的回归,而且单纯地引进创新实际上更多的是针对中国市场,很难去占领全球市场,而中国的创新药市场份额只占全球创新药市场的5%,有些抗体在中国的市场甚至不到全球的1%份额。另外,现在中国药企还有一种创新路径“me too”或“me better”,就是去改变已有的药物化学结构,在作用机理方面得到类似的,或更好的效果。

利用好后发优势是关键

NBD:国家今年对一些救命药,尤其是肿瘤药释放了很多政策利好,前段时间17种抗癌药被纳入医保,我们注意到这17种药物的提供者更多的还是跨国药企。国家近年来也一直在降低国外新药进入中国的政策门槛,实现中国新药的研发上市与全球同步。这是不是意味着我国本土药企将面临更大的竞争,您怎么看待这种竞争?

朱迅:短期内本土药企肯定会面临竞争压力,但我认为,目前国内外药企尚不在同一条水平线上,竞争还不至于很激烈,但你说的这种变化肯定会改变整个中国医药行业格局。比如我们国内很多创新药企原来是做“me too”的,它在国外的创新药进入中国市场之前,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去研发,但是随着新药研发上市与全球逐渐同步,做“me too”的药企研发时间将更加紧迫。此外,近十年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新药绝大部分都达到85分,做“me better”的企业如果想实现突破是非常困难的,所以企业后续的研发策略面临转变。

NBD:您刚刚提到了国内部分做“me too”或“me better”的创新药企的困境。您认为,应该如何推动中国创新药企的发展?

朱迅:首先,非常清楚的是,政策的落地会给创新药企的后续发展提供土壤和机会。比如,今年国家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方面推出“289名单”,现在时间节点将至,但通过一致性的药品很有限,这就是对药企的警示和导向——我们原来的药品跟原研药差距很大。

其次,我们要挖掘国内大量未被满足的需求,因为跟海外相比,在中国有很多病症的发病率尤其高,比如胃癌、鼻咽癌、食道癌等肿瘤,如果药企能挖掘这部分的未满足需求,便能完成某种程度上的“中国消费”,有了“中国消费”,下一步再去考虑“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

第三,我们要利用好后发优势,但并不是要去“弯道超车”,在我看来“弯道超车”是违反交通法规的,我们吸取好前人的教训,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踏实地走好自己的路。另外,我认为,中国创新药企要发展,还有三个主要因素:一是监管政策必须科学合理、透明稳定;二是要有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因为药品的研发周期长、投资量大,必须保护药物研发的积极性;三是有一个合理的支付体系。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