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40周年—海南特区

每经网首页 > 40周年—海南特区 > 正文

每经专访海南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李仁君:海南岛不是“房产岛” 改革创新要敢于先行先试

每日经济新闻 2018-08-16 22:47:13

李仁君坦言,当时可选择的机会很多,也有在一线大城市工作的机会。是对美丽的自然风光的向往,让他最终选择了海南。而海南也给予了他“施展拳脚”的机会。

每经记者 周程程    每经编辑 陈星    

天津与海南,相距2000余公里的距离。18年前,南开大学博士毕业的李仁君,选择从这里前往祖国的最南端——海南。

2000年左右的海南省,刚经历了十年时间的改革。自1988年单独建省以来,海南迎改革之风气,从一个相对闭塞的岛屿逐步向一个崭新的经济特区蜕变,经济社会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无数有志之士也纷纷投身其中,为海南建设贡献着光和热。

李仁君坦言,当时可选择的机会很多,也有在一线大城市工作的机会。是对美丽的自然风光的向往,让他最终选择了海南。而海南也给予了他“施展拳脚”的机会。

但当他赴海南之时,正值海南省房地产泡沫破裂后的缓慢恢复时期。优美的自然风光难掩岛上潜藏的经济发展问题,海南该何去何从,年轻的李仁君也在思考着。

从当年一腔热血的年轻毕业生,到如今的海南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海南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李仁君经历和见证了海南的不断发展,也在自己身上深刻地烙上了甘愿投身祖国边陲建设的知识分子印记。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了李仁君,听他讲述他自己以及海南发展建设的故事。

每经记者 周程程 摄

创新意识与氛围逐渐形成

NBD:您一直在北方读书,为何没有留在当地工作,而是选择了来海南发展?来到海南后有什么感受?

李仁君:2000年,我从南开大学博士毕业后,摆在眼前的就是就业问题。当时其实可选择的机会还是比较多的,在和家人商量后,最终决定还是选择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所以我来到了海南。

当时支撑着我来海南的是融入美丽生态的梦想,但当我来了之后,发现虽然自然生态总体还是非常好的,但是有些地方和想象中的有些落差,随处可见的烂尾楼让我有些失落。这也是由于当时海南改革也不过10年左右,且正值2000年海南房地产泡沫破裂后的磨合期,还在消化泡沫。房地产的问题在逐渐解决,整个城市也变得越来越漂亮了。

2003年之后,海南的发展气势如虹。在国内率先取消农业特产税,以历年来少有的力度扶持农业发展;相继开工和投产一批大项目,成功引进了一批大型企业集团,重组盘活国有经济存量;粤海铁路通道全线通车运营、航权开放试点工作扎扎实实展开;世界小姐大赛、博鳌亚洲论坛、海内外华人友好商会2004年度会员大会等的相继召开;启动“大特区与大都市互动合作”计划,首次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走出去。

从一无所有到如今的硕果累累,海南是有发展潜力的。

NBD:从海南的经济体量可以看出,海南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您能否就您亲身感觉来谈谈您对海南变化的感受?

李仁君:我谈谈我所经历的海南大学的变化。当年刚来到海大时,学校有一个口号叫“争办万人学府”,实现学生突破1万人的目标,可见当时海大在规模上远远不能和现在比。

而现在海南大学的学生已超过了5万人。特别是提出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以来,借着“双一流”建设和“部省合建”等契机,海南大学发展的前景更加美好。

刚来海南时,能够感觉到大家自主创新的意识并不强,因为海南的气候条件非常好,适合农作物生长,所以人们生活的相对比较安逸,创新创业的冲劲没有那么足。但是近些年,人们创新创业的想法激增,政府也十分重视创新,花大力气去推动。我有一个在海南知识产权局工作的朋友,他是一个很执着的人,一直在想方设法去推动创业创新,比如经常举办一些创新大赛等。这也说明在海南,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性。

区位特征决定服务业发展优势

NBD:从海南的区位特征和资源禀赋条件来看,这决定了海南应该走怎样的产业发展之路?

李仁君:海南属于输入型的岛屿经济,经济发展对外来拉动的依赖性强,主要的原料和市场在岛外。岛屿经济的特点决定海南必须发展开放型经济,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开放,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

再从海南区位特征来看,海南是我国最南端的一个省份,拥有亚热带和热带环境,所对应的风景和气候特征在我国是独一无二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特色条件,再加上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和区位优势,这些都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NBD:从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前后来看,改革给海南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李仁君:改革以前,海南主要是以热带农业为主,但是当时发展的档次比较低、效益也比较差。建省之初,海南第一产业比重高达50%。在确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价值取向和标准后,各地纷纷加快改革创新步伐,海南也应势而动。

1993年,海南省第二次党代会上提出要优化产业结构,提出了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但当时海南却误入了房地产泡沫中,使得当地经济在1994年后一度陷入低迷。这一教训也让当时的海南省政府明白了必须脚踏实地,发挥海南独特资源、环境和区位优势,才是特区经济实现高起点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路径。

1996年,海南省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省两地”产业发展战略,即要发展新兴工业、旅游业以及热带高效农业。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个思路是符合海南实际的。此后,这一思路也得到不断深化,到目前海南已基本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旅游业对海南经济的贡献远高于全国旅游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的水平。

在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中,除了传统的旅游业,还有一些正在形成的新的旅游业态也在加快发展。原本占据一定比例的房地产业,在近些年去房地产化的过程中逐渐降温,康养、文化创意等新业态正补充进来,加快发展。

此外,以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为依托的医疗旅游业,也迎来较快发展。由于海南岛屿型经济的特征,大进大出的产业在这里暂时不具备很好的优势及条件,而相应的信息、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则更具备发展优势。

海南岛不是“房产岛”

NBD:在发展金融业方面,早在2009年《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时,就提出要探索开展离岸金融业务试点。您曾经表示,当时这个政策在落实上存在难度。此后,您也一直在为离岸金融业的发展积极献策,这其中您有怎样的体会?

李仁君:为什么说当时探索开展离岸金融业务试点,落地存在难度?我曾经做过调研,我国给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几家银行发放了办理离岸金融业务的资质,这些银行在各地也都开设了办理窗口,但是问题就在于业务量很少,原因是离岸金融的服务对象主要是非居民、境外个人和机构等,但是当时海南的开放还没有达到那个程度,非居民的数量有限,自然就发展不起来。

调研后,2016年,我在海南省政协会议上提交了一个提案,即在进一步扩大开放性服务业中提了一条:可以申请在海南设立一个离案公司注册地,让很多离岸公司在海南注册,注册以后离岸金融就更容易发展起来。

有意思的是,我是在海南省两会提出的,年后在全国两会上有一位全国政协委员也提了一个类似的提案。两年之后,2018年,国家真的把自由贸易港的好政策给了海南,自由贸易港本身带有离岸金融的功能,这也要求海南加快去推进落实。有些事情要敢于创新,敢于先行先试,不能事事等到国家审批完了才开始研究。

NBD:房地产业方面,正如您所言,上世纪90年代时,海南发展出现一段低潮期,房地产市场出现了泡沫,后来海南也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目前在国际旅游岛的大目标下,如何避免再走房地产的老路,在改革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李仁君:海南建省办特区以后,房地产很快发热。1992年炒地皮使得房价疯涨,1993年遭遇宏观调控,海南房地产资金链断裂,泡沫被挤破,项目烂尾,房价爆冷。对于海南楼市而言,一下子进入了冬天。

2010年1月初,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获批。在此重大政策利好之下,各路炒房资本蜂拥而至,海口、三亚等海南一线城市房价纷纷上涨。此后,2013年高涨的房价整体又几乎被腰斩。以凤凰岛房价为例,高峰期成交价甚至能到10万元每平方米,而到2013年初跌至4.5万每平方米。这一次,对于海南而言,房地产依然没有实现有序发展。

而在海南进入“而立之年”,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政策出台后,海南房地产界“蠢蠢欲动”,又有人准备在海南大量购房。不过,4月22日海南全域限购的政策及时出台,包含户籍、社保、贷款、年限等多重调控手段,下大决心重拳出击以彻底防范房地产投机炒作风险。

一方面,可以看出,海南的住房水平对一些人确实存在较大吸引力。另一方面,也必须注意到对海南的房地产业发展必须管控,如果放任其发展,那么就不是美丽的海南岛了,而变成了“房产岛”,所以海南的房地产必须要健康有序的发展。

需要说明的是,规范房地产发展,不是不让它发展,而是应该有明确的思路。即本地居民住房由政府来保障,岛外改善性住房需求由市场来调节,投机性需求由制度来规范。

首先要做好本地居民的住房由政府来保障,在此基础上,对岛外改善性住房需求不能“一刀切”,不应完全禁止,而是应该发挥市场作用来调节。此外,市场总是会有投机性行为,所以对于房地产投机行为,应该控制好这个度。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改革开放40周年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