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40周年—浦东新区

每经网首页 > 40周年—浦东新区 > 正文

每经专访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浦东新区首任区长胡炜:浦东大开发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

每日经济新闻 2018-08-16 22:32:30

我们浦东的开发开放,一开始就定出了目标:与世界接轨,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走向世界。从建设伊始,我们浦东的规划就是领先的。

每经记者 李可愚 摄影报道    每经编辑 宋思艰    

在上海市中心的黄浦江畔,矗立着三座在世界范围内都数一数二的超高层建筑: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上海的年轻人们还给它们起了一个亲昵的外号:“上海三件套”。

虽然许多人每天都眺望着这一处上海地标,但对于背后的故事,了解的人或许不多。

而在上海浦东,有这样一位历史亲历者,他对于这三座高楼,乃至于其周围环绕的陆家嘴金融城是如何“万丈高楼平地起”的,都能如数家珍、一一道来。他就是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上海市浦东新区首任区长胡炜。胡炜从浦东开发开放伊始,就深度参与了这里的建设和发展:外高桥保税区、浦东国际机场……这些今天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很高知名度的“浦东名片”,都留下了胡炜辛劳的身影。

作为一名浦东开发开放的元老级人物之一,日前,胡炜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专访。

上海确定“东进”发展战略

NBD:今天的浦东呈现出一派现代化城市的面貌,不过,在浦东开发开放开始之前,这里是怎样的景象?当时的整个上海又面临哪些发展瓶颈,使开发浦东摆上了议事日程?

胡炜:我们都知道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在世界上最著名的大城市中,一般而言,河流两岸都是发展得非常好的。但当时上海黄浦江两岸繁荣程度落差之大,世所少见。浦东开发之前,这片地方集中了码头、工厂、仓库。当然,这里最广袤的还是农田。在河对岸,是繁华的南京路闹市区,是上海经济最发达的地方。由于黄浦江的阻隔,交通不通,浦东的经济不太发达。

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上海人就一直在考虑:怎么样进一步发展这座城市?当时上海也碰到了发展瓶颈:这里作为全国的经济重镇,长期以来创造了许多个第一:比如,上海的劳动生产率在全国排第一、经济总量在全国排第一、上交的税利在全国排第一,还有人均创利指标等许多项经济指标在全国是名列前茅的。

比如说,当时上海财政收入要占到全国的六分之一,上交的利税占中央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一。但是在这些指标和许多个"第一"的背后,上海城市出现老化,困难重重:当时上海人均拥有道路面积大概是1.95个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那时只有四个平方米、人均绿化面积只有一张报纸那样的大小。那个时候,上海的道路拥挤不堪,住房等各方面问题是老百姓生活中“天字第一号”困难。

当时在城市发展中出现了许多突出问题:比如说1987年12月的一天,在黄浦江上的轮渡上发了一起事故。当时浦东陆家嘴轮渡站由于大雾,马路上聚集了大量乘客,还有上万名推着自行车准备去浦西上班的人,此外还有四五百名往城市运送蔬菜的菜农。9点10分的时候,雾散了,轮渡开始通航。大家争先恐后地挤上轮渡渡船,就这样发生了踩踏事件。那时,我作为黄浦区的领导,在现场目睹了这一惨剧。

然后,再过了一个月,也就是1988年的1月到3月,上海又发生了市民由于食用带有病菌的毛蚶所造成的甲型肝炎流行的事件。在此次甲肝流行过程中,上海有31万人住了院。那时候,我们把学校打开,安排病床,来应对甲肝的流行。甲肝流行和后来的“非典”不大一样,“非典”是全国范围内传播,但甲肝疫情只发生在上海一地。所以当时,上海人到外面出差,各地都非常害怕上海人把病毒带来,因此(到了当地之后)都要被隔离起来。

因此,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上海的上上下下、包括老百姓都在思考:“上海向何处去?”这场思考延续了整个80年代。当时,针对这个问题,大家提出了各种方案:有的提出上海要“南下”、有的提出上海要“北上”、有的提出上海要“西进”……最后,我们确定了要“东进”,要在浦东发展。这是比较好的上海城市发展战略。当时,上海的老市长汪道涵等人都组织开办了一系列国际研讨会,来讨论这个问题。

而浦东开发也在这个过程中从地方战略的层面上不断升华:当时,小平同志面对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以及各界对中国改革进程的担忧,高瞻远瞩地指出:“上海是我们的王牌”。由此,浦东的开发从一个地方战略上升为了一个国家战略。为中国的现代化改革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所以说,浦东的开发正像现在所显示的那样,为浦东、为上海、为整个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的40年当中,浦东的开发开放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是一部改革开放的英雄史诗。

浦东发展离不开全国人民支持

NBD:在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正式开始的时候,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它是怎样得到举国上下的鼎力支持的?当时的浦东首先在哪些领域取得了突破?

胡炜:当时在浦东开发开放刚刚开始的时候,应该说,中央是鼎力支持,给予了全方位的帮助。在浦东开发中作出的许多重大战略决策,小平同志和党中央都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当然,我们也不应该忘记全国人民的支持。在浦东开发的过程中,我记得一件事情:当时安徽省遭受百年不遇的大洪水,本来安徽的领导要到浦东推动一个项目落地的,因此安徽省里这时开始讨论:是不是因为现在安徽发生了洪灾,还是救灾要紧,(安徽的领导)就不用到浦东去了。但是安徽省委省政府讨论后觉得:洪水确实是很大,要加强(救灾)安排;但浦东开发开放是历史的伟大机遇,我们不能缺席。所以,他们省的省委书记、省长、副省长都来到浦东,参加了开工典礼。由此可见,全国人民的支持,的确有力地保障了浦东的开发开放。

当然,我们浦东的开发开放,一开始就定出了目标:与世界接轨,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走向世界。从建设伊始,我们浦东的规划就是领先的。比如拿小陆家嘴金融城的规划而言,当时上海市就提出要进行国际招标,这也是全国第一个规划领域的国际招标。我们请了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和国内最著名的专家,做出了陆家嘴的规划方案,最后成为一个现代化、和最具有国际潮流以及中国文化特色味道的城区。所以在浦东,体现了规划领先。

还有就是基础设施先行,因为黄浦江带来的交通不便,因此我们就是首先修大桥、修道路、修码头、修机场。原来浦东的交通不方便,现在经过这么多年来的建设,我们有大约十四五条隧道穿越黄浦江下、十四座大桥连接浦东和浦西。“天堑变通途”。

此外,我们还建设了浦东国际机场。那时,我参与了这个机场的动迁和方案评审的工作。之前,很多机场都比较简陋,规模也比较小。而当时浦东机场一共规划了四条跑道、8000万人次的吞吐量,达到了世界顶级水平。机场建成竣工时,所有人都感慨万分,感到由衷的激动。

当然,在浦东的开发当中,我们始终坚持高科技和环保的发展方向,我们在招商引资过程当中,因为有好的规划、好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有提供好的服务,许多项目纷至沓来。但是,那时我们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始终不是先看项目的资金量有多少,而是看科技含量有多少,(看这些项目)对中国经济发展能起到哪些促进作用。此外,我们非常重视环境问题,有污染的企业、对环境有影响的企业,我们不欢迎。所以,浦东当时提出了“惜土如金”的口号。

总结起来,浦东的发展始终是走在前列的,我们既坚持了中国特色的制度,又用国际游戏规则和市场法治来促进发展。所以说,浦东的开发开放实现了“既快又好”。

浦东实现了“小政府、大社会”

NBD:您刚刚提到,在浦东开发的过程中,实现了规划的领先。这一目标在当时是通过怎样的手段得以实现的?

胡炜:从“规划先行”这个关键词来说,我们在浦东建设中,克服了过去开发过程中常见的“边开发、边建设、边规划”的“三边现象”。首先,在浦东的任何一个项目、任何一个地区的开发,都是把规划放在领先位置,首先把规划做得尽善尽美,更合理地利用土地和资源,“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然后再把蓝图建设起来。

而且,在规划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了它的科学性、时代性、严肃性和法制性。我们也克服了现在常见的“一任领导、一任规划”,规划朝令夕改的现象。比如拿我们浦东小陆家嘴地区的规划来说,它就进行了人大立法。这就显示出了它的法制性和相对稳定性,还体现了相当的科学性。浦东在这方面的探索,还是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也成为了大家在开发建设中的一个“铁的规律”。

NBD:除了重视规划外,浦东在管理体制上也实现了很大的创新,这样的创新为浦东的发展起到了哪些作用?

胡炜:在浦东的管理体制方面,中央一开始就希望浦东在经济发展和改革上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所以,浦东在最初的体制上,我们就商量出了“小政府、大社会”的方案。

我们的机构设置打破了传统:当时的浦东一共设立了十个部门,其中三个是党务部门、七个是行政部门,实现了精简。而其他传统的行政区都有二三十个、甚至三四十个政府部门。在人员上,浦东也是做到了精简,总共800人左右,因此也被叫做“八百壮士”。对应到其他地方,一般来说他们需要两三千个工作人员的规模。面貌的变化,背后根本的推动力还是高度精简的、适合我们市情、区情的体制机制,让人能有一个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的宽松的环境。

金融活,全局皆活

NBD:今天当我们想到浦东开发开放取得的成就时,首先就会想到陆家嘴金融城。作为浦东和上海的地标,这个地区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今天我们所熟知的一些陆家嘴地标,当时又是如何诞生的?

▲浦东开发办公室旧址复原

胡炜:我们就拿陆家嘴的金茂大厦来说,为了建设这座大厦,我们进行了国际招标,在招标期间提出:第一,要建设现代化的摩天大厦,既要有科技含量、也要代表时代的水平;第二,大厦的高度要达到420米左右,层数则要有88层;第三,大厦的设计中要包含中国元素,要蕴含“塔文化”的含义。在开始招标之后,中国和世界上十多家顶尖的设计事务所都参与了。最后,美国SOM公司方案中标。

这幢大楼建好以后,成为浦东的标志。在建设了金茂大厦之后,紧接着在陆家嘴又建设了环球金融中心和上海中心。上海中心的地面高度达到623米,但地下的基础和打下的桩基也有80多米深,已经进入了岩石层。水泥灌进地基,整整花了一个星期。

当然,更重要的是小陆家嘴地区推进了“功能开发”。在中央支持下,上海市委市政府把陆家嘴作为设立银行和金融类机构的重点。好多(金融领域)改革的试点也都在陆家嘴进行,包括第一家外资银行、第一家驻外贸易的企业、以及上海证券交易所选择在浦东陆家嘴“落户”等等。这样一来,小陆家嘴的发展就变得日益丰满。“金融贸易区”既有了内在,又有了外在。

一路走来,我觉得正如小平他老人家所说的那样:“金融是一个核心”。如果金融这盘棋走活了,那么就是全局皆活。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改革开放49周年 浦东开发 胡炜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