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今日报纸

每经网首页 > 今日报纸 > 正文

全球瞩目成都 新经济的城市进化论

每日经济新闻 2018-05-21 01:01:54

每经记者 杨弃非    每经编辑 贾运可    

昨日(5月20日),为期三天的2018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以下简称成都创交会)落下帷幕。截至5月19日,本届成都创交会实现成交总金额305.48亿元,同比增长27.15%。

在这场全球“创新创业盛宴”中,成都的声音愈加响亮。当前,成都正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眼开放型高质量经济体系建设,坚持把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作为推动城市战略转型的重大抉择,作为重塑城市竞争优势的关键之举,率先成立新经济发展委员会,制定精准政策体系,搭建共赢合作平台,创新要素供给模式。

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在5月18日举行的创交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说,新经济已成为助推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引擎,勾勒出新时代经济变革转型的壮阔图景。成都应时而谋、顺势而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中,致力成为新经济的话语引领者、场景培育地、要素集聚地和生态创新区,成为最适宜新经济发展的城市。

“在高质量发展时代,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范锐平说,我们的抉择,源于民族复兴赋予的城市使命、科技创新引领的城市转型、对外开放带来的城市机遇和城市特质形成的独特优势。我们要以经济形态的变革推进创新驱动的实践,以发展方式的变革催生新旧动能的转换,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实现城市转型的新作为。

成都将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更加聚焦新经济产业生态培育,更加聚焦新经济产业要素供给,更加聚焦新经济应用场景构建,更加聚焦新经济治理体系完善,探寻新经济发展的成都路径,推动成都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成都新经济迅猛发展,去年新增新经济市场主体3.66万户,新经济总量指数紧随北京、上海、深圳之后,位列全国第四位。

数说2018成都全球创交会

新趋势 经济扩张期将至新经济需向生产领域迈进

2017年,中国经济增速超出预期。一时间,有关中国经济触底反弹的观点不断涌现,以此为基础的新经济也开始快速发展。

在被视为全球创新驱动发展“风向标”的成都创交会上,长江学者、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的一番论断引人瞩目:目前从出口增长、税收增长等指标来看,中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的景气周期,预计未来7年将是我国的经济扩张期。

在成都创交会现场,许多嘉宾指出,中国新经济的发展需要从以模式创新为主向以技术创新为主转变。姚洋认为,在新趋势面前,“中国创新”亦需向世界提供更多新经济的发展路径。

作为中国新经济指数联合创始人,复旦大学博士、财新数联首席经济学家陈沁统计发现,由于资本和市场等多方的原因,中国目前主要是消费型新经济,但现在对生产型新经济发展的需求已变得尤为迫切。一个例子是,在芯片领域,这种“头重脚轻”的模式已造成供给的不足。不过,生产型新经济没有消费型新经济那么大的应用场景,它的投入会有比较大的风险。要承担这些风险,就需要更多政府引导的产业基金来提供支撑。

这也引发了对“独角兽”培育方式的反思。准“独角兽”企业众人科技集团董事长谈剑峰认为,不能仅靠估值来判断一个企业是不是“独角兽”。“独角兽”企业的价值应该是它的未来,要看它未来的技术、产品是否能够改变我们的生活。

那么,在未来,哪些领域的技术革新可以真正改变我们的生活,并为新经济的发展路径提供指引?这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可能是生物科技。

在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王宏广看来,过去的几次科技革命,解决了人类的体力和脑力的替代问题,但生物技术引起的科技革命,是直接延长寿命,所产生的效益是其他任何科技革命没有办法解决的。不过,他强调,真正的基础科学不突破,商业模式都是小聪明。

新模式 为新经济赋能多要素融合促创新成果落地

在成都创交会期间,如何让科技资源为企业所用、如何利用创新推动产业发展之类的话题被反复讨论。

以政策手段催生聚集效应是陈沁给出的建议。他认为,当通过合适的产业政策,在某些产业聚拢人才和资本并加以生产时,会产生学习效应。生产越多,学习效应越强,边际成本下降得可能也就越快。由此,生产型新经济将产生与现阶段消费型新经济对资本同样的,甚至是更强的吸引力。

而阿里云西南总部副总经理李宗灿则再次提及“赋能”的概念——以阿里云为例,赋能就是将其新的科研技术与传统产业结合,合作渠道可能是“城市大脑”,也可能是已搭建成型的物联网。

对赋能的需求同样存在于资本层面。如深圳东方富海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玮所说,中国需要的是“赋能的钱”。换言之,投资要有生态体系方面的考量。钱不是用来炒概念的,而是要用来实现“投资+服务”。此次成都创交会创新推出的模拟证券交易大厅、触摸屏交互技术查询创业项目等内容,为此提供了基本的想象空间。

欧盟驻华代表团公使衔参赞马君泽以欧洲议会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举例表示,通过数十年的探索,这种制度鼓励对资源的开源,通过信息交流、产业合作,确立更多“标准必要专利”,让技术能够真正转化成“知识经济”。

对于科技创新的源头——高校院所而言,技术与产业结合则需要自身“放下身段”,不仅要充当创新技术的生产者,还需要同时是培训者、教育者。美国斯坦福大学常务副教务长保罗·马卡介绍的“斯坦福模式”正是如此。在扩大高校与城市合作领域,斯坦福大学推动其科研项目和企业、大学合作,不仅“培养”企业管理层,同时还为政府提供培训,以此打通体制机制的“中梗阻”,让科研成果落地企业的效率更高,让合作更为长久。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传统的政府与校院企合作模式,往往是一种由“政府给优惠、高校供项目”的买卖关系。而在成都,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正在向“政府给机会、校院企作为”的城市合伙人关系转变。5月19日,成都签约首批7名“产业功能区”首席科学家,分属成都7个产业园。

优秀的科学家,无论是技术支撑还是影响力方面,对产业园区的发展都起着关键作用。在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看来,大学需要把学校的多学科人才聚集高地等与孵化器、加速器和产业园结合起来,培养出更多产学研研究成果。

新机遇 成都引力再显智慧城市带来更大合作空间

随着新的探索不断落地,成都发展新经济的优势也不断彰显,对新经济要素的“磁场效应”愈加显现。

据成都创交会主办方提供的数据,截至5月19日,本届创交会已实现各类交易成交总金额达305.48亿元,同比增长27.15%。其中,不少都是新经济项目——比如,安谋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即ARM中国)与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计划共同建设ARM集成电路设计服务平台、ARM中国西部研发中心、ARM教育研发总部和ARM智慧小镇(天府新区-ARM联合创新示范园区)等项目。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去年成都便提出“新经济六大形态”“七大应用场景”,以新技术为驱动、以新组织为主体、以新产业为支撑、以新业态为引擎、以新模式为突破,到2022年,基本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和区域带动力的新经济产业体系。数据显示,2017年成都新增新经济市场主体3.66万户,新经济总量指数紧随北京、上海、深圳之后,位列全国第四位。

成都提出,要以经济形态的变革推动创新驱动的实践,以发展方式的变革催生新旧动能的转换,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实现城市转型的新作为。

在成都眼中,经济发展是一场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竞赛。而此次创交会,为成都发展新经济搭建了更多发展平台。比如,在5月18日举行的“中欧创新创业投资峰会”上,就举行了中欧区域合作基金成都专项基金合作谅解备忘录签约、国际风投俱乐部中国中心落地合作、中欧技术交易中心服务机构落地三场签约仪式。

更大的发展空间亦在交流中不断打开。在加拿大多伦多、德国纽伦堡、澳大利亚悉尼和韩国金泉等城市相关负责人看来,其正在推进的“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更多“头脑风暴”,而成都正是最佳选择。此番,多伦多市一口气与成都签署了包含3个协议的经济文化合作意向书。该市议员迈克尔·托马斯·汤普森希望以此为契机,与成都展开更多合作探索。

将至已至,未来已来。正如成都对新经济的态度,“哪里气候适宜,土壤肥沃,哪里就会孕育新经济之芽,盛开新经济之花,结出新经济之果”。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