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推荐

每经网首页 > 推荐 > 正文

养老服务市场将达万亿级别 业内:国内养老地产仍无成功商业模式

每日经济新闻 2018-04-18 17:12:18

虽然众多房企纷纷抢滩打造养老产品线,但养老服务的投资回报率远低于传统房地产投资。养老地产的概念虽产生已久,却难免给人以“雷声大雨点小”之感,且目前养老地产行业尚无明确的成功商业模式可借鉴。

每经记者 孙嘉夏    每经编辑 赵桥    

“中国养老服务产业正呈现出巨大发展潜力,老年人市场是未来10年中国又一个万亿级机会。”417日,在普华永道思略特2018中国养老行业论坛上,普华永道思略特合伙人孙超感慨道,但国内养老地产仍无成功商业模式。

全国老龄办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4亿,占总人口的17%65岁以上的人口达到1.6亿人,占总人口的11%。联合国人口署2017年数据统计和预测显示,203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3.4亿,占总人口的25%在这样的人口结构性转变下,养老地产面临着怎样的机会和行业痛点?将如何运营并实现盈利?

论坛现场 主办方供图

各类机构纷纷布局养老产业

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预测,我国养老产业规模到2030年有望达22.3万亿元,未来10~15年是养老产业快速发展的黄金年代。

近年来,不少大型地产商和保险公司也开始纷纷介入养老行业。《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布局养老地产的房企中不乏绿城、绿地、恒大等品牌房企。

孙超对此分析表示,很多房地产企业进军养老地产,一方面借此概念实现与竞争对手的差异化,另一方面也试图将养老地产作为新的业务增长点,帮助公司实现突破。“比如说绿地集团,”孙超进一步举例道,“集团本身要去库存,因此绿地打造适老酒店,主要是为了利用老年市场,将存量资产进行盘活。”

此外,保险公司布局养老产业的步伐也开始加速。记者查阅公开资料发现,自监管机构发文允许保险公司进入养老地产领域后,包括泰康人寿、中国人寿、平安保险、新华保险在内的众多保险公司,借助其资金充裕及自身业务与养老服务直接相关的优势,纷纷积极试水养老产业。

商业模式与政策落地成难题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众多房企纷纷抢滩打造养老产品线,但养老服务的投资回报率远低于传统房地产投资。养老地产的概念虽产生已久,却难免给人以“雷声大雨点小”之感,且目前养老地产行业尚无明确的成功商业模式可借鉴。

孙超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企业需从自身能力和资源出发,确定适合的商业和运营模式。

比如绿城、绿地等开发商提出的“学院式养生养老”模式,将医疗健康服务、居家生活服务、文化教育服务等一体化,解决全龄段的养老需求。

比如中国人寿等保险机构,将养老地产对接保险产品,挖掘大量潜在的客户资源。

再如复星作为上海第一家同时拥有外商投资许可、工商企业法人执照和民政局颁发的养老机构许可证的养老机构,与美国峰堡投资集团合资设立上海星堡老年服务有限公司,为国内多个养老地产投资与开发商提供养老咨询顾问服务和第三方管理服务。

但是,除了缺乏成功可复制的商业模式外,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副会长朱于山表示,相关政策的落地亦是行业痛点。

“很多社区和街道出于政绩需要,把很多养老项目拿在自己手里,不愿意委托给专业的机构,因此达不到理想的社区养老的效果。”朱于山告诉记者,虽然国家近年来加大了对于民间资本、保险资金等进入养老产业的鼓励和引导力度,但当落实到具体街道社区时却容易出现问题。

事实上,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尚不成熟,缺乏有效的市场监管,养老机构资质良莠不齐,社会目前对养老产业存在信任危机,有关养老院安全状况堪忧等负面消息不断。

星堡投资咨询董事总经理王雨珂表示,“服务”才是养老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对此,孙超认为,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参与者若能以优质诚信的服务建立消费者信心,培育规模足够大的消费者市场,是打造领先品牌形象的绝好机遇。(实习生张潇尹对本文亦有贡献)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养老 产业 市场 规模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