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洞见

每经网首页 > 洞见 > 正文

共享单车进入印度是理性投资还是烧钱过度

2018-01-08 22:23:18

共享单车进军印度市场,除了面临基础设施薄弱、“最后一公里”缺乏支撑的现实难题之外,气候不够适宜以及出行习惯等都带来了巨大的制约。为此,共享单车企业在“走出去”的同时,也要注意投资的理性和市场的接受度。

范祥燎

在高速发展了近两年后,共享单车终于进入一个亚洲邻邦——印度。

2017年12月,共享单车企业ofo宣布将率先进入钦奈、班加罗尔等四个城市。紧接着,竞争对手摩拜也表示加入印度战场。

眼看着两大巨头在印度又将要有场大战,不过在战役还没开打之前,印度主流媒体《印度斯坦时报》就泼了盆冷水,“共享自行车来了,自行车道在哪里?”

印度公路上万物和谐,汽车、摩托车、三轮车、自行车走的是同一条道。在这条道上,往往还会有马车、驴车、牛车,以及正在散步的动物们……高峰时期,常常堵到你怀疑人生,路上几无立锥之地,要想顺畅地骑自行车,那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除了道路问题,印度还有三大问题会让共享单车企业非常头疼。

其一是基础设施。共享单车解决的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但印度不仅最后一公里存在着问题,恐怕连“最后十公里”都大有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印度的地铁、公交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在这样的情况下,使用共享单车很难起到配套的作用。

对于印度交通,大家耳闻目见过“外挂式”的火车。其实在城市里,“外挂式”的公交、客车也是常态。

在印度的八大城市中,除了新德里有6条地铁线路,算是初步完善了地铁网路。其他城市,诸如孟买、加尔各答、班加罗尔,它们的地铁建设基本还停留在1条或2条线路的状态,有的甚至连一条都还没有。

以孟买为例,它是印度最大海港,人口超2000万,被人称为“印度的上海”。但直到2014年6月,它才运行了第一条地铁线路。顺便提一句,这条孟买1号线还是中国制造。根据计划,孟买将在2025年,建成8条地铁线路,覆盖城市的主要区域。即便如此,孟买的地铁与北上广相比,仍差距甚大。

如果无法和地铁、公交形成配合,不能满足上班族的需求,共享单车的使用频次可想而知。在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前,得先把前面的十公里解决了。当然,印度的交通系统和基础设施将来肯定会一步步完善。但如果这个时间拉得太长,共享单车企业的钱恐怕就不够烧了。

除了基础设施薄弱以外,制约共享单车在印度发展的第二大难题是气候。

天气是决定一个人骑不骑自行车的重要因素。太热或太冷,刮风下雨下雪下冰雹,碰到任何一种情况,用户可能就会放弃共享单车。很不幸,印度占了两点:太热、雨多。

印度位于北纬8到34.5度之间,纬度低,北边又有高山挡住北方的冷空气,所以是全球最热的国家之一。2010年6月,印度西北部最高气温接近50度,直接或间接导致约1400人因酷暑引发的各种疾病而死亡。即便在正常年份,每年的4月到6月,印度全境照样酷热难耐,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在35度到45度之间。这种情况下,谁敢骑车?

如果说天气热还能忍一忍,那么到了雨季,就真骑不了车了。印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6月到10月是雨季,降雨量惊人。本来路上就不适合骑车,如果还冒雨骑车,简直就是自找麻烦。

最惨的是,因为基础设施落后,即便是大城市,只要一到雨季,常常出现街道变河道,许多地方在汽车通过时候都要加上隔板。此时要想骑自行车?难,太难!

除了上述两大难题以外,共享单车在印度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天敌”——三轮摩托出租车。

很多观众朋友在印度电影里一定见过这种车,这种三轮摩托出租车又被叫做“突突车”,因为价格低廉深受民众喜爱,在印度随处可见,算得上印度街头一景。

目前,印度全国约有500多万辆突突车行驶在大街小巷,在高峰时段它是最便捷的方式。BBC曾经做过一个节目,指定城中的一家糖果店,测试是突突车更快到达,还是自动导航的出租车更快,结果突突车完胜。突突车随叫随停,只要车上还有空间,就能搭车,实现“共享突突”。距离近的乘客,给三五个卢比就行,非常划算。对于司机而言,则是积少成多。

尤其是在2017年,印度最大的在线即时叫车平台,也就是滴滴、Uber的印度版,还推出了“滴滴叫突突”服务,这或许会让共享单车的境况更为尴尬。

除了突突车,共享单车在印度还有另一个强敌:摩托车。最近几年,印度的摩托车销量一直在迅猛增长,2011年为1300万辆,2016年则达到了1770万辆,超越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摩托车市场。

中国摩托车销量的下降,是因为经济增长,人们转而购买汽车;而印度摩托车销量的增长,也是因为经济增长,但大众还未达到购买汽车的水平,于是退而求其次。买摩托车在印度,就如同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已经成为一种风尚。

不管怎么看,共享单车进军印度,都会面临重重险阻。一般来说,中国企业走向国际,是挺让人开心的事。但人们希望看到的,恐怕是企业真正在其他国家站稳脚跟,而不是只在宣传中告诉别人:自己又拿下了一个国家。当然了,如果在看似“赔本赚吆喝”之外还有着资本运作方面的其他考量,那恐怕就不在本文探讨的范畴了。(本文经授权转载自财经公号金错刀:ijincuodao)

责编 陈旭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共享单车 印度 海外投资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