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2018-01-05 00:17:54
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一封感谢信漂洋过海来到位于深圳的招商基金总部。这封信行文古典、笔触细腻,回顾了招商基金为该公司提供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顾问服务的全过程,对招商基金的努力和专业表示感动和认可,并表达了保持长期合作关系的强烈愿望。信的落款是日盛证券投资信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彭祖瀚。
这大概是公募基金头一次收到来自境外同行的感谢信,尤其还是由对方年逾古稀的董事长亲笔写就,含金量可见一斑。谈到这段经历,招商基金国际业务部总监兼招商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白海峰表示:“这确实带给我们非常大的职业自豪感,证明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对于招商基金国际业务部而言,这是手头众多国际业务的一个缩影,也是他们高强度职业生涯中一抹亮丽的“小确幸”。
最近几年,内地与国际市场的双向开放步入快车道,公募基金海外业务也站在了新起点,内地基金管理公司的国际化之路任重道远。作为业内知名大型基金管理公司,招商基金在国际业务布局上动作频频,独树一帜走差异化布局之路,不仅倾注了大量心血搭建团队,在产品和业务上全力开拓,在全球市场的海洋中扬帆远航。2017年,团队的股票、债券、MOM、衍生品等投资乃至一级市场股权投资项目都实现了正收益,其中单是港股的投资回报率就将近30%;截至2017年底,招商基金国际业务团队资产管理规模超过了100亿元,迅速跻身内地公募国际化发展第一梯队。
国际业务多点开花
在现有的政策框架下,基金公司的国际化通常有三种途径。一是“走出去”,即将内地的资金投资海外市场,这就是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业务;二是“引进来”,即服务海外客户,帮助海外资金投资内地市场,这包括RQFII和QFII的投顾业务;第三是全球资金的全球投资,不分客户和产品,最终为全球客户提供全球化的资产配置。
在这三个方面,招商基金的表现都可圈可点。目前招商基金旗下的国际业务基本形成了全球联动、多元布局的格局,产品基本覆盖了目前境外市场上的大类资产,包括美元债券、沪港通、深港通及全球股票、金融衍生品等,产品形式主要包括公募QDII、专户、RQFII、QFII投顾业务等。
公募方面,Wind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底,招商标普金砖四国近两年的收益为49.42%,在全市场41只QDII股票指数型基金中排名第3;招商全球资源近两年收益达30.8%,在全市场25只QDII普通股票型基金中排名第11位。
而在“引进来”上,招商基金签约日盛投信,实现中国台湾地区第一单QFII投顾业务;获得百年历史的欧洲上市资产管理公司NNIP的QFII投顾业务;获得首单新加坡QFII投顾业务,委托人为辉利资本金控集团,是新加坡历史悠久的金控集团;签约东部证券,拿下韩国第一单RQFII投顾业务;联手招商银行离岸中心共同完成境外首单ABS投资;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业务也实现了突破、完成首单股权投资业务。
在全球配置方面,除了QDII期货类专户、固定收益类专户、FOF专户、投资移民专户等,招商基金香港子公司在香港离岸市场首创全球多元资产配置MOM平台,顺利解决了单只境外产品大类资产投资单一的问题。经过两年的运营,目前海外MOM规模已经从最初的1000万美元增长至1亿美元。在这个过程中,招商基金也逐步实现自身生产要素的全球化配置,可谓一举多得。
走差异化竞争之路
能在“走出去”的海外投资中取得好成绩,靠的是扎实研究和精准判断。早在2016年年底,该公司国际业务团队便判断2017将是“价值投资年”,并严格执行相关投资策略,由此获得了丰厚的回报。此外,对港股走势的准确预测、一季度对海外高收益债的坚定看好也都强力助推了业绩上涨。
“引进来”则不仅要求专业的投顾能力,还需要保持与境外机构的充分沟通和长期跟踪服务。举个例子,2016年9月日盛中国战略A股基金首发,作为其A股投资顾问,招商基金国际业务团队从最初的产品设计便开始参与,路演时更是从台北到台南全程陪同,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这只基金最后卖出了20亿新台币。2017年,该基金的规模翻了一倍,收益率达到35%,在全台湾所有A股相关概念基金中位列第五,引起台湾资本市场热议。凭着专业的投资能力和勤恳的服务态度,招商基金国际业务团队在海外也逐渐树立起了自己的良好口碑,也为其进一步拓展业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正如白海峰所说,我国内地公募基金的境外投资历史不超过10年,而同场竞争的海外资产管理公司均具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资产管理经验,“如果说我们刚出海时驾驶的是一艘单桅帆船,那么海外的竞争对手就是豪华邮轮。”面对这些挑战,招商基金国际业务团队客观分析了自身条件,直面优势和不足,制定相应的产品策略和差异化竞争策略。“目的是希望扬长避短,争取通过选择赛道以及细分市场,发挥我们帆船灵活机动、吃水要求浅的特点,跟邮轮进行差异化竞争。”
经过多年的筹备与蓄势,招商基金的国际业务布局已经渐入佳境。2013年,招商基金香港子公司——招商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正式设立,这为招商基金进一步开拓海内外业务、真正参与国际化资产管理行业竞争插上了翅膀。
2015年,香港子公司开始完善公募、私募、固收、股票、另类、MOM、QFII、RQFII、QFLP、港股通、债券通等产品线布局,积累投资业绩。2016年首次实现盈利。2017年获得首届海外金牛公司、金牛投资经理等三座金牛奖,捧回最佳海外投研团队、最佳海外产品等两座金鼎奖。
与此同时,招商基金国际业务团队资产管理规模也在迅速增长。2016年底,国际业务规模突破50亿元人民币,较2015年同期增长3.6倍;到了2017年底,这一数字超过了100亿元,同比继续上涨40%。
这样的发展速度在公募国际化进程中是惊人的。
坚守现在 布局未来
过去已成序章,说起取得的成绩,招商基金国际业务团队的体会是“负重前行”;在招商基金“价值投资、长期投资、责任投资”价值理念的基础上,他们用乔布斯的名言“Stay hungry,Stay foolish”(求知若饥、虚心若愚)时刻警醒自己。
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建设,目前招商基金国际业务团队共有16人,基本上覆盖了业务链上的所有领域。从团队成员的履历来看,几乎每人都有着亮丽的海外教育背景或丰富的海外投资经历。团队负责人白海峰就曾就职与纽约太平洋资产管理公司(NYPC),具有北京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教育背景;2017年获得金牛基金经理大奖的高婷具有8年海外投资经验,是内地公募基金行业第一批从事国际业务的基金从业人员,参与设计并管理了内地第一只海外高收益债券基金;投资经理徐蓓琳毕业于伦敦商学院,曾就职于贝尔斯登亚洲有限公司固定收益交易部门、中银香港司库部门等。
丰富的海外留学、生活和从业经历,与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相得益彰,形成了招商基金国际业务团队特殊的气质。业内对他们的评价除了专业,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勤奋”。
在全球市场的大海中,每一次收获背后都是夙兴夜寐的付出和如履薄冰的谨慎。做国际业务的强度显然更大,这已经成为业界共识。由于海外投资存在时差,招商基金当天最晚的一封邮件基本都是由国际业务团队发出,平均时间在半夜12点半到2点之间,有时甚至会到凌晨3点。跟踪外盘研究个股到深夜,第二天继续按照北京时间上班,对招商基金国际业务团队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不仅工作时间长、强度大,国际业务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没有放松。招商基金国际业务团队培养的目标是复合型人才,交易、研究、投资、估值、运营等等各种能力都需具备,下班后除了归因复盘之外,投研人员每天都有“作业”,将自己手头的资产或公司都过一遍,互相切磋交流,不断加强学习能力。
做国际业务需要一种“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繁华”的心境。
回顾十年公募出海历程,内地投资者对海外业务的认可度并没有显著提升,而对于境内业务,国际老牌资管公司却早已虎视眈眈。如何通过发挥内地资本市场的经验继续扩大资管版图,是国际化战略中值得探讨的课题;如何利用海外优势向投资者提供更为多元化的投资服务,发挥海外市场桥头堡的作用,切实匹配公司整体战略执行,亦值得探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海外业务布局绝非一蹴而就,既要胸怀战略与理念,也要依赖足够的时间去沉淀。
作为内地一流的基金公司,招商基金对国际业务的定位是长期战略投入,不要求急功近利的短期考核,更多还是耐心地布局未来。在招商基金国际业务团队看来,这份事业需要坚守和深耕,需要耐得住寂寞,甚至可能需要整个职业生涯来坚持不懈地努力,但最终会被证明是值得的。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