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智能硬件

每经网首页 > 智能硬件 > 正文

朋友圈被自动驾驶巴士刷屏?成本、技术都是迈不过的坎,离真正上路还很远......

证券时报 2017-12-06 23:07:02

无人驾驶公交车的时代可能真的要来临了?这几天,许多人的朋友圈都被深圳自动驾驶巴士“阿尔法巴”刷屏。深圳巴士集团方面表示,只是在试运行,仍需要有人辅助控制。

这几天,许多人的朋友圈都被深圳自动驾驶巴士“阿尔法巴”刷屏,甚至有市民跃跃欲试,前往报道所指的站点乘坐,尽管后来被告知尚未向市民开放试乘,但不少人对无人巴士还是浮想联翩。

深圳巴士集团方面表示,阿尔法巴智能驾驶公交目前只是在试运行期间,主要以采集数据和调试优化系统为主,且这条试运行的自动驾驶公交线路仍需要有人辅助控制。事实上,无人驾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谷歌的无人车测试八年后才公布商用计划,现在也还没真正落地。

那么,自动驾驶离真正上路搭载乘客究竟还有多远?这项技术目前处于什么阶段?哪些公司在抢先布局?

能否上路取决于试运行是否覆盖全天候全路况

据了解,截至目前,搭载阿尔法巴智能驾驶公交系统的深圳巴士公交车先后在国乐科技园、南方科技大学、福田保税区测试4个月,累计测试里程8000公里,已实现自动驾驶下的行人、车辆检测,减速避让,紧急停车,障碍物绕行,变道,自动按站停靠等功能。而谷歌的无人车从2009年就开始试运行,至今测试里程至少达200万英里,测试过程中还需要人工监测,但至今仍然没能真正上路。

对无人驾驶有深入研究的投资人王幸清告诉记者,能否达到上路标准不在于走了多少路用了多长时间,而在于测试时的场景和样本是否足够丰富和多元。“深圳的那个无人巴士目前测试的样本还很小,在固定的线路里运行能遇到的突发情况太少了,所以没有太大参考意义。”他说,自动驾驶要实现真正上路,需要进行全路况的测试,而不是在孤立样本里,要能在白天黑夜里适应各种天气状况以及各种有可能发生的道路状况。“谷歌测试的样本很大,但单车系统的成本高达上百万,因此还暂时不具有商用价值。”

根据SAE International(国际汽车工程师协会)的标准,自动驾驶技术可以分为L0~L5六个等级。L0就是传统人类驾驶,L1~L5则随自动驾驶的成熟程度进行了分级。据介绍,阿尔法巴已经越过了L1由人类驾驶者驾驶操作的级别,达到了L2-L3区间的标准,但从L2到L3则是难度相当大的跨越。“出于交通安全的考虑,无人车是不允许出现任何一点差错的,安全性必须达到百分百,所以技术难度非常大。”王幸清说。

成本是无人驾驶面临的最大难题

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全自动驾驶产业化面临的最大挑战和障碍是成本过高,即便现在就造出一辆真正可以上路的无人驾驶汽车,系统成本也在25万美元以上,要想让自动驾驶立刻实现商业化,几乎不可能。

智车优行创始人兼CEO沈海寅接受采访时曾表示,谷歌及其他科研机构研发的“无人驾驶车”由三大件组成:激光雷达、高精度GPS、高精度惯性导航系统。其中,每个激光雷达的价值高达10万美元,后两者加起来的成本也高达15万美元。这意味着,现在造一辆真正全自动驾驶的汽车,光系统成本就高达25万美元,是普通汽车造价的10~20倍。王幸清也介绍,即使给普通车内安装ADAS高级辅助驾驶系统也要增加不小成本,这些成本会直接体现在车价中,转嫁给消费者,这个高级辅助系统很难在中国推进。

在落地应用上,特斯拉在去年1月推出Autopilot辅助驾驶功能,允许驾车者坐在车内后排或其他位置对车辆进行操控,但在业内看来,它离“全自动驾驶”仍然相去甚远。而在今年11月24日,Alphabet(谷歌母公司)旗下的Waymo正式宣布,他们的汽车实现了完全自动无人驾驶(车上没有人类驾驶员),并且将在未来几个月推出新的叫车服务,具体的乘坐体验如何还不得而知。

据介绍,目前无人驾驶最先在国内落地的场景是产业园区,“产业园区道路比较简单,没有太多不可控的突发情况出现,因此是个比较合适的场景。”王幸清说,接下来可能的应用场景或许是商用,再接下来可能是公共交通。他认为,公共交通的应用可能会比私家车更快一些落地,因为公共交通有固定的线路,只要配合高精度的地图和导航系统,是可以比较快速落地的。

但是,王幸清认为,自动驾驶在中国落地的时间会比美国晚,因为自动驾驶高度依赖良好的交通环境,普遍来说,美国人的驾驶习惯比中国人更优,显得更有秩序,这样会给自动驾驶创造很好的落地环境。

中美无人驾驶技术差距正在缩小

尽管无人驾驶无法在短期内实现商用价值,但是早就有不少上市公司和创业公司在布局这个产业。据了解,国防科大早在1992年就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辆无人驾驶汽车。2007年,与一汽共同研发红旗无人驾驶车,该车主要使用CCD图像传感器和激光雷达作为传感器,实现了高速路的无人驾驶。而此后的几年,主要成果主要出自于各大高校。2013年,百度公司开始涉足自动驾驶。

如今,多家上市公司也加入了自动驾驶的角逐,商业化步伐开始提速。在11月16日召开的百度世界大会上,李彦宏表示百度无人驾驶车量产时间将提前至2018年,计划在2018年7月底,与金龙合作率先实现无人驾驶小巴车的小规模量产及试运营,并在2019年与江淮、北汽,2020年与奇瑞共同推出无人车。此外,近期苹果科学家首次披露无人驾驶研究成果,Uber也在筹备第二代自动驾驶汽车。但目前业内普遍认为,谷歌的无人驾驶技术是全球领先的。

此外,还有不少创业公司正在从事这个领域的基础研究。他们大多从事无人驾驶的软硬件配套,比如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地图、传感器、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平台等。而不少资本也已投资到这些领域,“我们会优先投资传感器、ADAS系统、封闭园区的无人车等,激光雷达已经有很多资本进去了。”王幸清介绍。

在王幸清看来,目前来说,美国的技术还是比中国强一点,但是,中国的应用市场巨大,因此中国创业公司有很大的机会,甚至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有可能可以逆袭日美德。“中美在这方面的差距正在缩小,国内的激光雷达技术目前已经比较成熟了,中国未来一定会把技术的成本降下来。”

还有哪些国家在布局无人驾驶?

在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于密歇根大学建立了一个测试无人驾驶汽车的新场地。今年秋天,美国密歇根大学更引入“无人小巴士”为全校师生服务,据了解,该巴士来自于法国研发商NAVYA,据悉,NAVYA计划在密歇根建厂,并于今年制造80辆无人驾驶巴士。

去年,芬兰也在首都赫尔辛基进行无人驾驶巴士的公开路测。

另外,英国《每日邮报》去年报道,新加坡表示将对无人驾驶巴士进行测试。

2015年底,无人驾驶电动巴士首次在法国亮相,目前全球范围内已有30辆无人驾驶电动巴士上路使用中,应用国家或地区包括中国台湾、美国、芬兰、澳大利亚和日本。

来源:证券时报 记者 卓泳

责编 卢祥勇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