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月薪5000日子难熬 “奔私”者回流公募

中国证券报 2017-09-09 09:44:21

随着近期《私募投资基金管理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的下发,加速了私募基金管理公司的分化,私募行业的日子也不好过。盈利模式之困是其面临的最大问题,找不到行之有效的盈利模式,就没有投资者跟随,基金规模也就上不去,基金的发展也就谈不上了。所以当前很多私募基金经理又回流到公募基金旗下,也是可以预见的。

“奔私”的时候有多荣耀,清盘的时候就有多落魄,即便是A股指数日趋走好的当下,一些中小私募仍旧难逃宿命。

从2014年开始,一大批公募基金经理加入私募基金行列,那景象就如2007年牛市时一样,私募基金公司从原来的几百家,迅速膨胀到两万多家。如今,3年过去,清盘歇业的私募基金不在少数,其中包括不少曾经的明星公募基金经理创设的私募。

一位私募基金合伙人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近期《私募投资基金管理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的下发将加速私募基金管理公司的分化,私募基金大洗牌已经开始。

私募回归公募

晚上八点多,程晃(化名)准备下班,他就职的是上海某大型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入职不到3个月,加班是家常便饭。“不过心里还是舒坦,钱也多。”程晃对中国证券报记者坦率地说。

对于近期下发的《意见稿》,程晃认为私募基金的日子会比之前难过,尤其是规模小、尚未找到盈利模式的公司。“我及时离开是对的。”他直言。

6月,程晃还在一家小型私募公司市场部任职。那个月,他到手的工资不足5000元。程晃在私募干了不到3年,将近两年那家私募都是不赚钱的。“要持续稳定地赚钱很难,即使没有《意见稿》的约束,绝大多数管理规模10亿元以下的私募存活期都难以超过五年。”他说。

程晃算了一笔账:二级市场证券投资类私募基金收取的管理费为1%至2%,赎回费与开放式公募基金差不多,一年内赎回,费率为0.5%,以后依次递减。而私募比较特别的地方在于采取业绩回报分成做法,比例和计算方法按合同约定而定,比较流行的是按基金正收益部分二八分成(管理者提取“二”),年度计提一次。

从2016年起,程晃所在的私募就没有提取过业绩分成。以公司管理资产规模5亿元计算,一年计提2%的管理费为1000万元。而规模再小的私募基金也要有投资经理、合伙人、研究员,投资经理年薪最低50万元,加上房租、税费……三四个人的私募基金公司,一个月的运营成本要100多万元,一年1000万元的管理费根本无法覆盖成本。没有业绩提成,老板就得自己贴钱。

如果按照《意见稿》,私募基金应当向特定的合格投资者募集或者转让。而所谓的合格投资者是指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且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单位,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3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的个人。“私募基金不好卖,如果严格按照要求卖给合格投资人,就更难。”程晃说。以前管理不严时,小私募对“拼单”、“拆标”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冲动的惩罚

程晃一路走来都很顺利,名牌大学毕业后就在一家大型券商营业部工作;两年多后,跳槽到一家口碑非常好的大型公募基金公司市场部。在公募又干了两年多,2014年底,牛市来了。那时,程晃的年薪有40万元,而他还不到28岁。

牛市撩动着每个投资者的神经,尤其是像程晃这样离牛市最近的人。公司里的一位明星基金经理决定单干——自己出来搞一家私募基金公司。谈了一段时间后,程晃决定跟他一起“奔私”。

“当时明星基金经理给我的许诺是不低于那家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工资水平。此外,有期权、年底分红,条件相当诱人。”程晃回忆道,“2015年初,我向领导提出辞职。领导拿着我的辞职报告端详良久,说了一句话,‘建议你等到年底再做决定。’现在想想,还是过来人有经验。”程晃感叹。

随后的日子真是让人飘飘欲仙。明星基金经理在圈子里迅速召集了几名合伙人,大家出资1亿元作为启动资金。然后迅速发行几只产品,管理规模很快做到5亿元,产品平均收益很快达到30%。而程晃把自己的50万元积蓄也放到这家私募,几个月里这笔钱不可思议地变成了近200万元。

与此同时,私募基金管理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14年底,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登记的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有5052家,其中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占比为29.1%,也就是不到1500家;2015年,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数量达到了惊人的1.1万家。

后来的剧情大家都知道———行情急转直下。程晃融资炒股带来的4倍收益也因杠杆作用迅速转为浮亏,紧急平仓时,50万本金剩下不足40万元。

这时候公司管理上的问题开始显现。由于管理资金规模不大,计提的管理费很难覆盖日常运营成本,公司里首先降低了两位行业研究员的薪水。一个月后,研究员离职。少了投研支持的公司,业绩毫无起色。“直到那时我才看清楚,公司不到1亿元的启动资金大部分是明星基金经理一个人的,公司其实已经称不上‘私募’,只能算是超‘大户’。”程晃说。

盈利模式之困

程晃所在的小型私募公司是个缩影:没有行之有效的投资策略,甚至雇不起资质好的投资经理和研究员,管理的产品净值两三年都无法恢复到1元;由于既往业绩不佳,新产品无法发行……即使目前的市场行情渐入佳境,板块轮动让各种策略都有一定机会,但上述小私募仍旧挣扎在生死线上。

今年以来,近1400只私募基金清盘,其中被迫提前清盘的私募产品约270只。在行情日渐回暖、结构性投资机会不断出现的背景下,仍有三成私募没有取得正收益。昔日明星公募基金经理管理的私募产品同样没有起色,鲜有净值回到0.8元的案例。

不能盈利,投资经理和投研团队的矛盾会格外明显。因为牛市的时候看不出投研团队的作用,闭着眼睛买股票都会赚钱;行情不好的时候,私募公司往往先砍掉高薪的投研团队。“在2016年行情不好的时候仍旧养着周期性行业研究员的公司,才能在今年享受周期股上涨的盈利。”程晃说。

没有持续稳定的收益,就不会有投资者追随;没有投资者追随,公司的管理规模就难以扩张;管理规模上不去,就没有资金聘请优秀的投资经理、没有办法找到有效的投资策略……如此循环,不断有小的、不成体系的私募基金管理公司关门歇业。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公司的分化持续加大。

数据显示,与一季度相比,二季度注销的私募机构新增154家,其中证券类私募机构有15家。与此同时,截至二季度末,共有112家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的资产规模达到50亿元以上,较一季度增加6家。这便是私募行业的马太效应吧。

(中国证券报 记者:高改芳)

责编 张杨运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公募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