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获习主席点赞的洋专家“老西”:扎根浙江23年 助力中国氟化工发展

每日经济新闻 2017-09-06 00:55:06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孙嘉夏 实习记者 张晓庆 每经编辑 王可然    

每经记者 孙嘉夏 实习记者 张晓庆 每经编辑 王可然

“老西”今年86岁了。自从1994年受聘于巨化集团,来到浙江省衢州市参与当时中俄两国(氟)化工领域合作规模最大的高新技术项目以来,西特里维·德米特里·尼基甫洛维奇——这位被昵称为“老西”的原俄罗斯应用化学科学中心总工程师,已经在中国度过了23年。

而据《人民日报》报道,2015年5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出席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时,专门会见了俄罗斯援华专家和亲属代表。“老西”是被习近平主席点赞的人之一。

事实上,也正是包括“老西”在内的大批外国专家学者的到来,为国内企业在产业转型、技术升级上起到了巨大作用。他们除了带来先进科学技术与前沿理念外,他们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则对当前外籍专家的引用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从圣彼得堡到浙江

老西说:“只要中俄两个巨人携起手来,美、日、英、德垄断世界氟化工行业的格局必将被打破。”

“老西”目前正在其故乡俄罗斯休假。在回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书面采访时,“老西”仍在为引才政策献计:“比如,在人才引进中,我觉得可以适当地考虑引进人才的知识产权问题。以此引进国际高精尖人才。”

“以前,巨化的产品主要是‘三酸两碱’,硝酸、硫酸、盐酸、烧碱和纯碱,一度供不应求。”9月1日,衢州市委常委、巨化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胡仲明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介绍,“不过,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市场竞争加剧。巨化开始思考转型,决定进军氟化工产业。”

但转型并不容易。“主要是没技术,没技术的背后就是没人才。”胡仲明说。

为了能够掌握在当时属于高科技的氟化工行业技术,巨化集团开始将目光瞄准海外,先后与美国、法国等多个国家的化工企业接触,但都吃了闭门羹。

也就在这一过程中,巨化集团了解到,俄罗斯应用化学科学中心同样从事氟化工的开发和应用研究,并具有世界一流水平。一番洽谈之后,双方决定共同在衢州设立浙江巨圣氟化学有限公司,开发生产聚四氟乙烯。

这一年是1994年,老西63岁。

当年10月,时任俄罗斯应用化学科学中心总工程师的老西,带领专家组,从圣彼得堡飞到上海,一路换乘绿皮车、小客车后来到了衢州。

“在当时,如今的氟聚合物事业部位置除了一片农田外,什么都没有。”老西回忆往事。

就在这样的条件下,以老西为首的33名俄方专家,开始工作。“我来到巨化集团后,作为俄方的项目负责人,主要负责基础、详细设计、人员培训、厂房建设、装置开车、装置稳定运行和之后的技改工作。”老西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

短短两个月后,老西就拿出了全套国产化的项目设计方案,并最终提前完成了项目的基础设计初稿,还实现了该项目中的大型关键设备冰机的国产化制造,为企业节约投资1800万元。

完成了这一当时中俄两国化工领域合作规模最大的高新技术项目——3000吨/年PTFE(聚四氟乙烯)的设计方案后,不少俄方专家也由于各种原因提出了回国的要求。

老西决定留下来。

“只要中俄两个巨人携起手来,美、日、英、德垄断世界氟化工行业的格局必将被打破。”《人民日报》的报道中,曾提及老西决定留下的原因。在回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询问时,老西也进一步解释了自己的想法:“其一是项目需要;其二是,这有可能是我有生之年最后一个大型国际合作项目,所以我分外珍惜。”

此后的老西,和中方同事吃住在一起,准点上班,常常加班。3年后,巨化集团氟化工项目终于迎来试投产,而在这3年间,老西的作息也始终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中。

●扎根中国的国外专家

张建国介绍,2016年来中国内地工作的外国专家及其他外国人员超过90万人次。

1997年11月,正值项目建设紧张之际,可焚烧装置却出现了点火系统工作不正常的问题,而这极可能导致项目无法通过环保验收,也就不可能开车生产。

老西虽然不分管这方面的技术工作,但强烈的责任感依然促使他关注进而投入到焚烧点火攻关中来。为了搞清残液反应情况,年过六旬的他和中方技术人员一起在焚烧塔上下往返,为了解每次试验后喷嘴的第一手资料,老西都要蹲在焚烧喷嘴的位置,紧盯着部件拆装工序。

时值深秋初冬,老西不顾寒冷和疲劳,往往一蹲就是一个多小时。经过检查后,发现是国内当时研发的电弧点火线圈可靠性不高,喷嘴易碳化、烧蚀、堵塞。老西又带着技术人员不断地实验、计算,在分析讨论中摸索解决方案,焚烧炉点火的问题最终得到顺利解决。此后,这项汇聚了中俄两国技术的等离子焚烧方法及装置,还拿到了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2016年,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张建国曾会见老西,赞扬他为中国氟化工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感谢他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氟化工成熟技术人才。

“老西先生就是我们的导师。”巨化股份氟聚合物事业部总经理余考明说,“他为巨化集团的发展做了很多基础性的工作。”

在3000吨/年PTFE工程基础设计阶段,老西起到了“黏合剂”的作用,他发现了中俄两国工业中各行业标准之间存在的差异,于是分门别类细化设备技术规格。同时,又对中国设备制造厂家以及管道、管件材料材质进行了全面了解和分析,并到俄罗斯找到了相关的材质试样进行比对,最终为设备的选型和选材提供了宝贵建议,使基础设计顺利完成。

在这之后,老西又毫不保留将自己的计算书拿出来与技术人员分享,让一批又一批的技术人员迅速成长。“老西不仅通过自己的努力降低了四氟乙烯生产的消耗能耗,还为中国氟化工培养了很多行业精英。”余考明说。

据新华社报道,今年4月16日,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张建国介绍,2016年来中国内地工作的外国专家及其他外国人员超过90万人次,而在上世纪80年代,外国专家数量每年不足万人次。

“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是吸引外籍人士和留学生的最大因素。”张建国表示,“还有就是我国政府、企业、高校等机构对科研的投入越来越多。”

《台州晚报》2016年的一篇报道中也提供了一组数字:近20年来,浙江累计引进各类境外专家38.6万人次,仅“十二五”期间,外国专家帮助企业新增专利申请就超过5500项,开展新产品研发和设计项目2万余个,填补国内空白500余个,替代进口1500余个,引智成果转化新增产值共计600多亿元。

●引才让企业尝到甜头

胡仲明说,在巨化的三次转型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所以我们提出了人才强企的战略。

引才效果显而易见。在巨化,经国家科技部批准,2001年5月19日,中国第一家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中俄科技合作园开园运行。数据显示,目前中俄双方已在合作园里成功合作了10多个项目,研发出氟化学制品多达19类、200多种。

《人民日报》的报道称,20多年来,经老西牵桥搭线,俄方以技术要素入股,获得了丰厚的回报,许多难以在俄罗斯本土落地的技术在中国得到了转化,中方也因此补上了技术短板。中俄双方实现共赢。

2004年9月30日上午,浙江省劳动模范表彰大会在杭州举行,西特里维以浙江巨圣氟化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的身份参加授奖仪式。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亲切地握着他的手,向他表示祝贺。

成功引进老西,也让巨化集团尝到了甜头。“老西是巨化氟化工的总教头,他就像是一头牛、一本书、一座桥。现在我们已经和俄罗斯、日本、美国、波兰、意大利等多个国家的外籍专家有合作。”巨化集团董事长胡仲明介绍说。

与一众外籍专家的合作,使巨化集团在转型发展的道路上事半功倍。而如何能够引进并留住类似老西这样的“洋专家”,巨化集团也颇费了一番心思。

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老西说:“为了项目研发,当时巨化集团不拘一格,帮应化院克服了很多经济问题。在人才引进上,除了重要的物质保证、高薪聘任外,巨化集团也通过各种渠道,帮俄罗斯专家开通俄语电视频道,让专家能及时了解国内的情况,同时还为专家及配偶提供了很好的住宿、餐饮、交通和医疗服务。”

“在巨化的三次转型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所以我们提出了人才强企的战略。我们会尽力为人才提供高水平的平台,比如参加各种国际会议的机会,与国际高水平技术人才交流的机会,这些是他们所非常向往的。”胡仲明说,“再比如,衢州作为三线城市,在吸引力无法与北京、上海相比的情况下,我们要为人才考虑家人、孩子落户、读书的问题等等,都进行统筹安排。”

不过,在胡仲明看来,尽管政府、企业对于人才引进工作都非常重视,但在这一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仍然不少。

“首先是信息不对称。高端人才在哪里?我们不知道,我们很想引进人才,可以花代价,但是却找不到人才。”胡仲明说,其二则是如何解决引进人才水土不服的问题,“我们这几年来引进了各类人才,有些给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但也有一些教训,这是鉴别能力的问题。”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