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重磅推荐

每经网首页 > 重磅推荐 > 正文

有钱有房有户口,二线城市的抢人大战!

南方周末  2017-09-04 08:52:14

地方政府在这个时点争夺人才,一个不可忽视的背景是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因而要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投入。二线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的第一个要素是就业机会,尤其是高端的就业机会。

“企业的吸引力大过城市”

与薪酬和城市位置相比,新一代的年轻人似乎更加在意个人的成长及发展前景。

在这场硝烟四起的人才争夺战中,一些强二线城市不仅从其他二线城市抢人,而且事实上也挖了一线城市的墙脚。

江忆是2015年底从北京搬到杭州的,到现在快满两年了。她在北京读大学,2008年毕业后,在一家知名财经杂志做记者,后跳槽到阿里系蚂蚁金服的北京分公司工作。为了寻求进一步的职业发展,江忆搬到了蚂蚁金服的总部杭州。

现在的江忆已经是杭州人了,她不仅有了杭州户口,还在供自己的房子。江忆对南方周末说,“到杭州是因为想在总部有更好的发展,其实还是企业的吸引力大于城市的吸引力,城市对人是挺虚的一个词。”

杭州市统计局和人才办的数据显示,从2014年至今,杭州累计引进具有海外留学及海外工作经历的人才高达2.3万人,落户杭州的海外人才中有多达94.1%集中于信息软件、生物医药、新能源、金融服务等高端技术产业。

猎聘8月14日发布的大数据报告显示,2017年上半年全国主要城市人才净流入率排名中,杭州以11.21%名列第一;此前有数据显示,从2016年开始杭州在高端人才的引进数量上就已经超过了北京、上海和深圳。

对于杭州这个城市而言,是阿里巴巴、蚂蚁金服、网易等互联网公司赋予了它崭新的魅力。“阿里之于杭州,类似于科大讯飞之于合肥,斗鱼之于武汉。”孙不熟对南方周末说。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宏山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认为,二线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的第一个要素是就业机会,尤其是高端的就业机会。

根据数字100市场研究中心针对应届毕业生的调查,在“对于未来个人发展,您更看重哪些因素?”这个问题中,获得占比最高数量的选项是“个人发展空间”,其次才是“所在城市的生活质量”,第三位是“薪酬福利待遇”。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孙文凯表示,北京毕业生这两年回流家乡的趋势非常明显,“我在2015年底做过一次调查,清华大学的本科毕业生,有一半以上都回老家的省会城市去了。我觉得这比例只会越来越大,不会缩小”。

他在与学生们的交流中发现,如果一个毕业生不能在二线城市找到比较好的工作,给户口给现金奖励也没有用,“户口和补贴只能起一个锦上添花的作用”。他今年指导的两个毕业生都是先在北京找工作,但不太满意,后来一个去了重庆的银行,一个去了厦门,都回了家乡。

对于很多人而言,北上广深一线城市是做梦的地方。在年轻并一无所有的时候,愿意在这座城市奉献自己的人生。但到了结婚生子的年纪,现实问题就会摆在眼前。

“房子是很现实的问题。”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大学的杨一凡没有选择留在北京工作,今年29岁的他在南京工作快两年了。在他的北大同学中,很多人仍留在北京“挣扎着”,在北京买房对于他们来说依然是一个梦想。“我是我们班第一个买房买车的。”在杨一凡看来,留在北京对于很多人来讲也像一种执念。

大数据公司艾普英捷提供的数据显示,从北上广深四个城市的流出人口的年龄分布来看,占最大比重的是26-35岁。在广州和深圳,这个年龄段离开的占了总流出人口的四成以上。原因可能是这个年纪的人正面临结婚生子等问题,必须要做出选择。其次是36-45岁这个年龄段,这个年纪的人感受到一线城市巨大的生活压力,从而可能寻求改变。

孙不熟告诉南方周末,他身边的朋友从一线往二线回流的比例很高。“刚毕业可能不高,但是到了结婚生子的阶段,必须得考虑买房,这个问题在北京很难解决,或者说要花很高的成本。”他说,“而去二线城市很轻松地就把房子买了,媳妇娶了,孩子生了。”

(应受访者要求,刘晓、江忆、杨一凡为化名。)

(来源:南方周末)

责编 杜宇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二线城市的抢人大战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