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专访 | 香港服务业占比超92%,大湾区才是“转身”的新空间

每日经济新闻 2017-07-04 20:15:15

每经编辑 段倩倩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郭万达

7月1日,正值香港回归20周年,《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在香港签署。同日,发改委在香港举办“携手共建粤港澳大湾区 合力打造世界级城市群”论坛。一时之间,“粤港澳大湾区”频上头条,成为舆论热搜的关键词。

图片出自央视网

实际上,早在今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报告中就曾提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在政经界,“大湾区”三个字已经成为高频词汇,被反复提及。

值得一提,广东自贸试验区挂牌两年多以来,香港的发展也获得了更大的空间。如今,广东自贸试验区身负厚望,要发挥其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支点功能,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的新引擎。

7月3日,中国自贸试验区报道(微信公众号:zmsyqbd)记者专访了长期以来关注大湾区议题的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

在郭万达看来,香港回归后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其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及贸易中心的地位得到的提升和巩固。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内地与香港融合度越来越高,内地为香港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他表示,在大湾区的驱动下,香港的产业结构将得到完善。而香港的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制度,是自由贸易试验区值得学习的经验。

香港近年IPO总额全球第1

中国自贸试验区报道:现在外界对香港现状和前途有不同的看法,您认为香港回归20年来取得了哪些成就?

郭万达:香港回归20年所取得的最大成就是一国两制在香港得到了成功实践,它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绩,香港的经济保持了基本的繁荣稳定。

第一,香港本身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水平,回归20年年均实际增长率在3.2%左右,这在发达经济体中算是较高的;香港本身自由竞争制度使它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它是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及国际贸易中心,这些地位得到了提升和巩固。香港最近两年来的IPO总额是全球第1的,它已经超过了纽交所;同时,香港连续23年被选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这些都可以看出来香港保持了持续的稳定发展。

第二,香港和内地的融合越来越高,香港取得今日的成就和祖国内地支持有很大关系。从进出口来看,内地占香港进出口总额的比例超过了50%;香港近七成的资本是流向内地的,内地是它资本的主要流出地。香港IPO总额为什么那么好呢?超过50%的IPO企业来自内地;另一方面,内地的对外投资约有70%是通过香港走出去的;此外,香港旅游业非常发达,这之中将近70%的游客来自于内地。香港贸易、物流、投资、金融业的发达和内地有很大关系。

大湾区要一起熬一锅“创新的汤”

中国自贸试验区报道:毗邻香港的深圳迅速崛起,相比之下毗邻澳门的珠海略有逊色,受辐射程度不明显,整个珠三角地区将如何从大湾区中的香港和澳门中受益呢?

郭万达:首先香港有700万左右的人口,面积约在1000平方公里;而澳门的人口只有60万,面积也仅30平方公里,澳门的经济实力也远远没有香港那么强大。深圳的发展过程中有香港因素,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的许多产业转移到深圳和东莞。为什么东莞可以成为世界工厂,就是早年一些产业从香港转到深圳、再转移到东莞。相比之下,澳门没有那么多产业可转移,澳门以博彩业为主导,它可转移的产业太少了,辐射作用有限。珠海从地理位置、区位条件来说,受到辐射带动程度是很小的。

实际上纵观整个广东省,珠江东岸发展是比较快的。大湾区“9+2”要成为一个整体,要实现一个大的都市圈来发展,第1是要实现基础设施的联通。首先是连接珠江东岸和西岸,比如深中通道开通以后,深圳就可以去辐射中山;港珠澳大桥开通以后,香港就可以辐射珠海、澳门和江门了;以及虎门大桥、将来的城市轨道、高铁、地铁的联通,基础设施的联通将提高通勤效率,通勤方便后辐射带动就高了,城市间受地理制约的因素将会缩小,差别也会缩小。

第2是要从生产要素流动中得到好处。生产要素包括资本要素、人才要素及技术要素。要打破行政阻碍及通关障碍,要促进要素在大湾区的流动。大湾区各个城市间内部的发展是有差距的。我们说水往低处流,生产要素会向成本更低的地方流动,这会带动地方的发展;而人往高处走,人才会向机会多、挣钱多、生活质量更好的地方流动。“高处”可以通过改善环境来实现,来吸引人才。这样是从生产要素的流动中受益。

第3是从科技创新中受益。整个湾区最让人期待的是创新。城市间各有各的优势,但组在一起就是一锅汤,这是创新的汤,大湾区要吸引全球科技资源到这里来,成为创新高地,成为科创产业集聚地,成为科创人才的偏好地。

各个城市间可能通过这三个方面来从大湾区中受益。

香港服务业占比超92%,缺“中间产业”

中国自贸试验区报道:另一方面,香港产业结构中服务业占比非常高,这个产业结构是不是不太合理呢?在大湾区的驱动下,内地是否会改善香港的产业结构呢?

郭万达:香港服务业占比非常高,在2014年就到了92.7%,它缺乏“中间产业”,指附加值没金融业那么高,但比旅游、商贸要高的产业。香港有那么多大学却没有制造业,我们指的不是传统制造业,而是创新科技。这带来很多问题,产业配套不好反过来会对创新和科研带来影响,毕业的年轻人要么从事金融工作,要么从事旅游工作,选择余地非常少。创新科技是有载体的,它需要把研发成果转化出来,例如移动互联、无人机、人工智能等,设计研发之后要把它造出来,总得有载体来承载。但香港现在也不可能去搞传统制造业的,它本身面积就很小,没有转型空间,现在大湾区是她转身的空间。

在大湾区驱动下,内地和香港可以通过融合发展来解决香港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香港的优势是可以汇聚全球的资源,它是自由港,它的法律是普通法,许多留学生第一选择是回到香港而非内地。香港可以把它的创意和文化和深圳、东莞和珠三角等城市结合起来,珠三角拥有强大的制造业。这就是融合发展,香港和内地联合以后对它产业的调整是有益的。

打破与香港、澳门的通关障碍

中国自贸试验区报道:发改委7月1日在香港表示,大湾区建设要重点做好6个方面工作,其中之一是着力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但9个城市市场化、发展程度不一致,您认为该如何实现城市间的一体化发展呢?

郭万达:市场一体化发展最重要的是要素流动的一体化。资本市场是股票的交易,人才市场是人才的流动,货物市场是实现通关便利化。港澳本身是自由市场经济体,政府对它干预少,它的市场化程度比较高。内地市场化程度没港澳那么高,内地9个城市如何借鉴港澳的自由港、自由贸易制度?要加大改革力度,提升市场化程度,这也是自由贸易试验区在做的事情。试验的是投资便利化、通关便利化、金融创新,利用人民币国际化去做金融创新。

而市场一体化程度是指深圳、东莞、广州之间的联系程度。一体化水平肯定是内地各城市要高一点,经过港澳便要通关。发改委讲的是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这需要去优化通关制度的安排。内地的9个城市间也需要进一步去打破行政阻隔。我们说一是打破内地9个城市之间的行政化阻隔;二是打破与香港、澳门的通关障碍。但这个不是地方能决定的,这也是要由国家发改委来协调的原因。

人物简历:

郭万达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研究员

重点研究方向:国家宏观经济与产业政策,城市化与低碳经济,香港经济与粤港澳合作。

主要社会兼职: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

资料出处: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官网

中国自贸试验区报道 记者 段倩倩 编辑 杨欢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粤港澳大湾区 自贸区 广东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