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产业趋势

每经网首页 > 产业趋势 > 正文

专访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副院长陈明: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主攻方向一致

每日经济新闻 2017-07-02 22:40:59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吴凡 实习生 张晓庆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副院长、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陈明  张晓庆 摄

每经记者 吴凡 实习生 张晓庆 每经编辑 宋思艰

当“中国制造2025”携手德国“工业4.0”,会擦出怎样的火花?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16年中国对德国投资29.4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8.6%,存量达88.27亿美元;同一年,德国对中国新增投资项目392个,投资逾27亿美元,累计投资项目9394个,投资存量281.8亿美元。

6月30日,在由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德国蓝皮书:德国发展报告(2017)》发布会”上,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副院长、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陈明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专访时表示,2014年,中德两国总理签署了中德合作的行动纲要,共述创新,标志着工业4.0的合作的真正开始,“两国的合作是双赢的局面,中国有强大的市场,德国有技术的优势”。

数字化是智能制造的基础

NBD:德国“工业4.0”给中国工业制造带来怎样的影响?

陈明:德国提出工业4.0之后,中国政府、学界、产业界等都非常重视,在这个背景下,中国根据自身情况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这其中,我们的主攻方向是智能制造,所以基本上跟工业4.0所走的路径是一致的。

现在中国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有个经典的说法:中国的状态是1.0、2.0、3.0都有,所以就提出,2.0补课、3.0普及、4.0示范,而实际上真正做4.0的企业是比较少的,更多的企业是3.0,就是先把自动化做好,这是大趋势。

为了让企业能够更好的转型升级,首先,从国家层面而言,国家在推行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这一块,动作很大,比如工信部曾推出多个项目,第一个叫“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项目,也就是帮助企业做标准、做新模式,其中2015年被评上的企业有94家,2016年有144家,今年有160几家,每年处于递增状态;第二类是“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第三类是“中德智能制造合作项目”。

其次,地方政府也有相应的配套设施。

其三,从企业层面,智能制造是转型升级的手段,当然,我更喜欢说智能制造企业是转型升级的手段之一,因为一些没有拿到省里或国家项目的中小企业还是坚定地在做。以前企业转型升级没有这么积极,而现在经济处于调整期,企业不抓住机会就会被淘汰。

NBD:“工业4.0”的一个大方向是数字化转型,中国目前在这方面发展如何?

陈明:从3.0到4.0迈进的过程中,德国想的很清楚,这个过程不是马上就到来的,快的企业可能要10年,慢的企业可能要30年,在此过程中,数字化是必由之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并不是前后持续的,而是可以并行的去做,其中数字化是基础,虽然德国智能制造提的比较多,但是其重点还是数字化。

对于中国数字化的水平,其实中国工信部和科技部在很早的时候就推数字化,推两化融合,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企业数字化的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绝大多数的企业数字化都在做,只是做的程度不一样,目前存在的情况是,数字化还存在层次不齐的问题,比如一些企业只有研发数字化、另一些企业只有管理数字化等,整体数字化还没到位,中小企业也要往这个方向发展。

中国企业需要先做强再做大 

NBD:“中国制造2025”在与德国“工业4.0”的战略对接上,有哪些合作基础?

陈明:宏观来讲,两国合作有共同的利益和互补:中国有强大的市场,德国有技术的优势;中国学习技术,德国释放技术,希望得到市场。这是双赢的局面。

其实,在中德两国政府合作之前,德国和日本曾经也提过合作来应对中国上升势头,比如中国机械装备这一块已经把德国中低端市场大面积挤掉,不过后来发现,德国与日本太相近,没有互补性。

此前中国提出“口号”: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而在2014年,中德两国总理签署中德合作的行动纲要,共述创新,这标志着工业4.0的合作真正开始。

NBD:中国在哪些领域能与德国进行进一步合作?

陈明:中国与德国在工业4.0这一块都想全方位的合作。从德国方面来讲,从其上端的系统解决方案、到其很强的装备以及到其下端的智能电子元器件,都希望与中国合作;而从中国的角度来讲,双方从上到下全方位的前提是立足于中国的需求,并不全需要德国的,我们中国自己也有自己的品牌。

NBD:“德国制造”对中国企业带来哪些启示?

陈明:“德国制造”要从德国历史的长河来看,德国在100多年前,德国的制造也不行,最后通过德国人的奋斗,花了10年的时间解决了这些问题,德国制定了很多标准,通过这些标准对技术、质量有提升。因此,想到“德国制造”就觉得其质量很高。

从德国这样的发展进程来看,我们中国首先要抓质量,其实我们国家很早就讲质量,只是后来随着需求量提升,企业扩大再生产,一些诸如员工培训、生产设备等就没有跟上,质量就下来了,没有一直坚定对质量的要求。

中国企业的发展思路是做大做强。而德国的企业则是以做强为主,德国很多家族企业只做一个产品,外面一有新技术就改良产品,所以这对中国企业的启示是,我们企业首先要做强,然后再做大,这是比较好的方法。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副院长、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陈明张晓庆摄 每经记者吴凡实习生张晓庆每经编辑宋思艰 当“中国制造2025”携手德国“工业4.0”,会擦出怎样的火花?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16年中国对德国投资29.4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8.6%,存量达88.27亿美元;同一年,德国对中国新增投资项目392个,投资逾27亿美元,累计投资项目9394个,投资存量281.8亿美元。 6月30日,在由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德国蓝皮书:德国发展报告(2017)》发布会”上,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副院长、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陈明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专访时表示,2014年,中德两国总理签署了中德合作的行动纲要,共述创新,标志着工业4.0的合作的真正开始,“两国的合作是双赢的局面,中国有强大的市场,德国有技术的优势”。 数字化是智能制造的基础 NBD:德国“工业4.0”给中国工业制造带来怎样的影响? 陈明:德国提出工业4.0之后,中国政府、学界、产业界等都非常重视,在这个背景下,中国根据自身情况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这其中,我们的主攻方向是智能制造,所以基本上跟工业4.0所走的路径是一致的。 现在中国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有个经典的说法:中国的状态是1.0、2.0、3.0都有,所以就提出,2.0补课、3.0普及、4.0示范,而实际上真正做4.0的企业是比较少的,更多的企业是3.0,就是先把自动化做好,这是大趋势。 为了让企业能够更好的转型升级,首先,从国家层面而言,国家在推行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这一块,动作很大,比如工信部曾推出多个项目,第一个叫“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项目,也就是帮助企业做标准、做新模式,其中2015年被评上的企业有94家,2016年有144家,今年有160几家,每年处于递增状态;第二类是“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第三类是“中德智能制造合作项目”。 其次,地方政府也有相应的配套设施。 其三,从企业层面,智能制造是转型升级的手段,当然,我更喜欢说智能制造企业是转型升级的手段之一,因为一些没有拿到省里或国家项目的中小企业还是坚定地在做。以前企业转型升级没有这么积极,而现在经济处于调整期,企业不抓住机会就会被淘汰。 NBD:“工业4.0”的一个大方向是数字化转型,中国目前在这方面发展如何? 陈明:从3.0到4.0迈进的过程中,德国想的很清楚,这个过程不是马上就到来的,快的企业可能要10年,慢的企业可能要30年,在此过程中,数字化是必由之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并不是前后持续的,而是可以并行的去做,其中数字化是基础,虽然德国智能制造提的比较多,但是其重点还是数字化。 对于中国数字化的水平,其实中国工信部和科技部在很早的时候就推数字化,推两化融合,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企业数字化的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绝大多数的企业数字化都在做,只是做的程度不一样,目前存在的情况是,数字化还存在层次不齐的问题,比如一些企业只有研发数字化、另一些企业只有管理数字化等,整体数字化还没到位,中小企业也要往这个方向发展。 中国企业需要先做强再做大 NBD:“中国制造2025”在与德国“工业4.0”的战略对接上,有哪些合作基础? 陈明:宏观来讲,两国合作有共同的利益和互补:中国有强大的市场,德国有技术的优势;中国学习技术,德国释放技术,希望得到市场。这是双赢的局面。 其实,在中德两国政府合作之前,德国和日本曾经也提过合作来应对中国上升势头,比如中国机械装备这一块已经把德国中低端市场大面积挤掉,不过后来发现,德国与日本太相近,没有互补性。 此前中国提出“口号”: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而在2014年,中德两国总理签署中德合作的行动纲要,共述创新,这标志着工业4.0的合作真正开始。 NBD:中国在哪些领域能与德国进行进一步合作? 陈明:中国与德国在工业4.0这一块都想全方位的合作。从德国方面来讲,从其上端的系统解决方案、到其很强的装备以及到其下端的智能电子元器件,都希望与中国合作;而从中国的角度来讲,双方从上到下全方位的前提是立足于中国的需求,并不全需要德国的,我们中国自己也有自己的品牌。 NBD:“德国制造”对中国企业带来哪些启示? 陈明:“德国制造”要从德国历史的长河来看,德国在100多年前,德国的制造也不行,最后通过德国人的奋斗,花了10年的时间解决了这些问题,德国制定了很多标准,通过这些标准对技术、质量有提升。因此,想到“德国制造”就觉得其质量很高。 从德国这样的发展进程来看,我们中国首先要抓质量,其实我们国家很早就讲质量,只是后来随着需求量提升,企业扩大再生产,一些诸如员工培训、生产设备等就没有跟上,质量就下来了,没有一直坚定对质量的要求。 中国企业的发展思路是做大做强。而德国的企业则是以做强为主,德国很多家族企业只做一个产品,外面一有新技术就改良产品,所以这对中国企业的启示是,我们企业首先要做强,然后再做大,这是比较好的方法。
中国制造2025 德国工业4.0 德国制造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