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今日报纸

每经网首页 > 今日报纸 > 正文

李宇嘉:要素资源自由流动才能助推粤港澳大湾区腾飞

每日经济新闻 2017-06-27 00:59:07

李宇嘉

就在香港即将迎来回归祖国20周年纪念之际,近日在首届粤港澳大湾区论坛上,香港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谭志源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将像东京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等世界公认的三大湾区一样,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

这意味着,从区域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粤港澳大湾区,将打造为世界第四大湾区经济体。而且,借助于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契机,粤港澳大湾区也将成为国家高水平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新平台,对外开放的“桥头堡”。

粤港澳大湾区以引领技术变革、制造业转型升级领头羊的角色定位,基于产业互补分工、融合再造,重塑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打破要素流动障碍等形成的巨大红利,辐射珠三角及广阔内陆腹地。连同中部长江经济带、北部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两个国家区域战略,塑造区域发展新格局和转型升级的“抓手”。进而“由点及面”、梯度转移,带动我国广袤内陆发展滞后区域迎头赶上,彻底告别已难以为继的要素投入型、资源消耗型增长旧范式,推动我国经济新一次腾飞。

在全球范围内,湾区以其“拥海抱湾”的自然和成本优势,产生巨大的“向心力”,成为城市集群、产业集聚、人口集中的载体。

目前,全球60%的经济总量来自港口海湾地带及其腹地,美国和日本港口及湾区都市群仅占国土面积的1%~5%,但创造了国家30%~50%的经济总量。而且,全方位资源集聚优势,加上水体污染治理倒逼,湾区还是产业转型高地,金融、现代服务和科技创新等中心。当经济陷入困境时,湾区通常都能发挥“稳定器”效应,以较强的经济活力和辐射能力带动国家走出困境。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是世界上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湾区,以仅占0.6%的国土面积、不足5%的人口,而在2016年创造了全国13%(包含港澳)的GDP。区域对外货物贸易额占全国的25%,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占全国的20%,对外直接投资额占全国的25%。

横向比较,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总量是旧金山湾区的2倍,接近纽约大湾区水平;2016年的进出口贸易额达到1.5万亿美元,是东京湾区的3倍以上。

从数据看,粤港澳大湾区已显现出非同寻常的积聚效应了。全国单位空间GDP最高的地区在这里,这里还有全球最密集的港口群,2016年深圳港、香港港、广州港集装箱吞吐量分别位居世界第三、第五、第七;这里还是世界性的科技创新湾区,今年6月发布的全球科技产业集群带排名中,“深圳-香港”申报专利数位列全球第二,仅低于“东京-横滨”,高于排名第三的圣荷西-旧金山地区(硅谷地区),引起世界极大关注。

同时,粤港澳大湾区也是我国外向型程度最高的经济区,“一带一路”的主力引擎。而且,该地区制度优势突出,形成了由自由港(港澳)、自贸区(前海蛇口、横琴、南沙)、经济特区(深圳、珠海)等多重自由和市场经济体叠加优势。

基于趋利及生活便利的考虑,人口也择水草丰美之处而居。根据东京经济大学周牧之教授的研究,大都市区每平方公里4000人以上连片的地区,被认为是达到高度集聚的人口密集区(DID,Densely Inhabited District)。从周牧之绘制的东京大湾区及粤港澳大湾区空间投射图来看DID,发现东京湾人口大规模、高密度地紧邻海湾分布,并渐次向内陆延展。但是,粤港澳大湾区人口分布呈“点状散布”,且大量聚集在离岸湾有相当距离的地方,临海片区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单独看香港、深圳、广州等大湾区内的核心城市,DID平均人口密度高达8643人/平方公里,比东京湾内部的东京、横滨高出1885人/平方公里。这说明,粤港澳大湾区同时存在由DID人口密度过高造成的“局部过密”和DID人口比率总体偏低,人口过于分散的区域“整体过疏”结构性问题。

表面上看,这是人口、产业集聚不够的结果,未来还有提高集聚度的空间。但本质上,这却是这个区域间经济主体、经济要素互动和交融不活跃、不充分,甚至孤立的结果。

事实上,粤港澳三地产业、人口交融有先天优势。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是我国内外资金双向流动的优质管道,长期扮演着“超级联系人”的角色,自由港地位、普通法制度、中英双语、全球最大离岸人民币中心等优势是我国“一带一路”、破局资本“走出去”难题所需要的;同时,香港资源匮乏、高成本困扰,第一二产业缺失的脆弱性“跛脚经济”,又是深圳科技创新中心、穗莞深高端制造业、珠三角及广阔腹地强大的实体经济和内需市场完全能够弥补的。

此外,作为科技创新中心、华南金融中心的深圳,越来越面临与香港类似的问题,地域狭小、地价和人工成本迅速上涨。但是,深圳制造业已开始向粤港澳大湾区内第三级城市如惠州、东莞、中山等扩散。这样,珠三角将夯实其全球制造基地的地位,并完善从“创新研发-高端制造-零部件”的产业链。同时,除高端制造业,广州还是国际贸易中心、交通枢纽型城市,以其商贸物流中心的地位,通过港澳国际自由港,恰好可以将中国制造和技术服务便利地与全球融合。

作为国家走向世界的窗口和桥梁,过去20年香港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借此缔造了今天的繁荣。未来,借助粤港澳大湾区实现产业融合和分流,进一步释放潜力,发挥优势、互补共赢,粤港澳将有望形成一个以香港为核心的金融航运中心圈,以深圳为核心的创新创业中心圈,以穗莞深为核心的高端制造业集聚带,以珠三角及背后湖南、广西等人口稠密腹地所形成的内需市场。

从目前看,大湾区建设箭在弦上。但是,阻碍湾区内要素资源自由流动和融合、治理模式协同是最大困扰。而且,珠三角内部城市之间的“地方主义”、同质竞争、“龙头情结”由来已久。

另外,过去CEPA(《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深莞惠一体化等合作框架也有搭建,但各中心之间、中心与次中心之间分工合作、互动交融效果不佳。未来只有继承上世纪80年代“前店后厂”的共赢理念,以制度革新为导向,发挥港澳及珠三角敢为人先的广府文化,才能助推粤港澳大湾区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遣军”,壮大中华文化圈和经济圈,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作者为深圳市房地产研究中心研究员)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